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在“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號召下,藝術作品要做好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時代性、思想性的統一。電影在傳播價值觀念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紅色電影”作為影視作品展示紅色內容、表達紅色主題。紅色電影特別是傳達主流價值觀、凝聚觀眾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的主旋律電影,則要體現中國精神,使觀看者達到共鳴。紅色電影堅持主流價值觀表達,引導年輕一代觀眾跨越時間長河,深切感知紅色文化的當下意義。而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當今主旋律的紅色電影具有重要價值。
紅色電影寶貴價值
一、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具有規范、引領、整合功能,不僅可以規范自我約束、思維方式,還可以促進自我完善。
全球化語境下,隨著現代傳播手段以及影視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范圍擴大,影響力加深。電影的信息傳遞功能則可以使電影將社會問題、歷史事件等通過影像、故事向觀眾傳遞信息、情感、價值觀。紅色資源是中國人民重要的文化遺產、是輝煌歷史奮斗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電影將歷史文化等紅色資源作為主要內容,將這些中國人民的文化遺產融入大眾、開拓傳播范圍,為紅色文化的繁榮作出貢獻。
二、政治價值
紅色電影有著傳達主流意識形態、塑造英雄形象、引導政治觀念、穩定政治時局、形成政治認同的作用。如電影《1921》,講述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歷程,在多種理論思潮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確立共產主義信仰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故事。《1921》對集體主義的塑造是當下所需要的。
三、教育價值
紅色電影在內容上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并且經過藝術加工后,運用民族美學的手法強化詩意,具有更高的審美性,具有更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更高的精神內涵,提升了藝術感染力,使觀眾產生共鳴,強化了觀眾對于事件的印象和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最終達到塑造思想品格的效果。如《長津湖》是集體主義精神、家國情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四、審美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審美需要是人類成長性需要中僅次于自我實現需要的高級需要;馬克思的關于人全面發展學說、蔡元培的五育并舉等理論認為,人類在成長中是需要審美教育的。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政治認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便成為紅色電影的價值所在。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對象必定是符合人類價值觀念美好的東西。紅色電影宣揚崇高精神,宣傳理想信念,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便是“符合人類價值觀念美好的東西”。紅色電影中勤勞勇敢、不懼艱險、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是對精神美的一種體現;對善良的群眾、英雄人物、不懼犧牲的共產黨人的刻畫與描寫體現了人物美。
五、激勵價值
愛國精神是中國人民應盡的義務、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是各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同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理論所闡述的關于榜樣的力量,班杜拉強調:人們可以通過觀察習得的經驗,獲得榜樣行為的符號表征,從而模仿榜樣。
紅色電影通過講述國家、民族的斗爭,從中國被列強侵略、百姓流離失所到團結一心,建立新中國再到如今的國家行動。其中的內容能喚起觀看者對前輩的敬仰之情,具有原型榜樣的激勵作用,激發愛國情感的價值,強化了作為中國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堅定了政治方向和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關心祖國發展的方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相結合。
歷史前輩們所展現出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可以通過電影中人物立體化所表現出來。幫助觀看者克服消極態度、樹立銳意進取的觀念與態度。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少年強則國強,學生作為共產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備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與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同時,學校在學生成長中具有塑造品質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課便成為關鍵性一環。
思想政治課堂是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隨著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中華文化可以融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促進教學方式多樣化,運用電影所特有的屬性,完善教學過程,使得教學內容更加深刻。
一、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突出導向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堅持創新與傳統相統一,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紅色電影作為重要的財富資源,要選擇具有時代性精神、感染力強,能引起共情的電影。如:《萬里歸途》中,宗大偉喊出的“回家”,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所有人真實的追求,他的職責轉變為國家意志的英雄體現。宗大偉本身則體現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鄉的渴望,戰斗的故事情節也更為生動、真實、感人,是以中國式敘事體現了國家精神。
二、塑造德育的功能
電影具有育人的特殊功能,被稱作“電影育人”。電影可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塑造傳達道德觀念、人生觀念、增強認知等作用。紅色電影的創作要具有促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人成長的功能。因此,新時期的紅色電影突出了小人物的平凡故事,突出了個人與國家的聯系,引起受眾的共情,激發受眾學習沖動,思想道德觀念潛移默化于自我。
紅色電影有著顯著的促進思想品德的隱形功能。如《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其故事情節源于真實的生活事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創作理念,將中國人民的精神作為立足點與落腳點,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不拋棄不放棄的道德品質。
由于電影的娛樂功能在育人功能之上,在電影院的觀眾往往更注重審美性,忽視其思想性,所以此類電影的育人功能更多體現在學校內的課堂上,融入思想政治課堂與專業教學中。在教師的合理的引導下,學生合作學習討論,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此以往,形成教育影響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帶動身邊的親朋好友。
三、確立正確的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近幾年優秀的紅色電影層出不窮,多數都以歷史的真實事件作為主題呈現給觀眾,再通過藝術加工,使觀眾共情,仿佛身處那段危難時期,通過真實且具有感染力的情節,幫助觀眾加深家國情懷,構建正確的歷史觀,有效抵制了國外不法分子所傳播的歷史虛無主義。
如電影《建黨偉業》,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禮物,該影片聚焦于1911年到1921年,用獨特的敘事方式梳理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建立等大事件。將中華民族飽受磨難,建黨過程的艱辛與民族氣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建黨偉業》還原了那段歷史,觀眾也可以更真切地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存在問題
需要肯定紅色電影的社會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但是由于受限于受眾群體、傳播方式、經濟效益等因素,紅色電影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內容陷入媚俗、媚利
戰爭題材作為紅色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歷史的再現,也是民族意識形態、民族精神和集體道德觀念的宣傳教育工具。這些作品不僅傳達了我們民族抗日的英雄歷史,而且承載著弘揚民族精神、傳承集體道德觀念的責任。
但遺憾的是,過去幾年有關這一主題的作品被觀眾描述為“雷劇”。所謂“雷劇”,最常指情節夸張、情節荒誕、挑戰歷史、違反現實規律的影視作品,如“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劇情。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是對抗戰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褻瀆,極大地影響了受眾對戰爭題材的正確認識。
如電視劇《雷霆戰將》,開播時以《亮劍3》為噱頭,但僅僅13天便被下架。劇中八路軍住著別墅、打著發膠、喝著咖啡、抽著雪茄指揮戰斗,這與歷史嚴重不符,與中華人民14年之久的艱苦抗戰相差甚遠。將偶像劇的內核搬到了抗戰劇中,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付出的慘重代價的不尊重。
當歷史成為笑點、當保衛家園的故事成為商人牟利的手段,他們手段之下是一個時代中華民族的理想與精神,利用的是根植于和諧社會人民記憶中的民族精神與歷史情感。他們謀求的是物欲橫流、提倡低俗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方式,同樣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衍生。
電影在傳播民族思想、民族精神和集體道德觀念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為了不成為“雷劇”的重災區,創作者必須尊重歷史、深入調查、了解歷史真相。只有這樣,抗戰題材影視作品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和影響力。
二、其他類型片的沖擊
紅色電影更多在重要的紀念日或節假日檔期上映,與其他商業片競爭。在電影節結束后,觀眾往往不會主動觀看其他紅色電影,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很難持續傳播。并且“泛娛樂化”時代,觀眾對紅色影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題材的發展和創新。一些觀眾主觀上認為紅色電影和電視節目過于嚴肅和教條,故事通常是單一的,主要以“入侵與抵抗”“壓迫與斗爭”為主題。這種片面的認識,使一些觀眾對紅色電影的現代價值視而不見,不愿關注題材的創新發展。在娛樂化時代,有些人更喜歡將時間投入在偶像劇、國外大片、日韓劇、爽劇等。
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要通過教育和宣傳幫助觀眾糾正對紅色電影的認知偏見,更好地理解這一主題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鼓勵創作者在電影創作中注重創新和發展,滿足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
三、題材重復,造成審美疲勞
紅色電影從誕生時便具有著一定的政治意義。戰爭題材、歷史重大事件作為紅色電影的第一選擇,同類型題材上在人物構建和敘事上極易造成重疊,會造成人物單一、敘事重復等問題。如《1921》《建黨偉業》《革命者》都講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重大事件,在劇情以及人物上都出現了高度重疊,容易使得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電影為人民閑暇時間放松身心、提供娛樂的作用下,積極與紅色文化融合,運用電影覆蓋廣、傳播快、影響大的優勢,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實現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年輕化。
綜上所述,電影對國家精神的體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需要更好的利用主旋律電影這種傳播媒介,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激勵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