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起,我國紀錄片市場得到了大繁榮,大量優秀作品涌現,同時學界關注到其中呈現出的豐富多樣的文化符號。符號學認為“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應該將其深化為“表達、闡釋、生成意義”。文化符號的構建能夠為人文紀錄片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本文基于文化符號學和符號學理論,運用文獻分析、個案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對文化符號的概念進行釋義,總結出人文紀錄片中文化符號構建的意義有三點:第一,文化符號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價值,提供教化功能。第二,文化符號與國家形象塑造息息相關的,可以起到組織作用。第三,文化符號利于跨民族、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升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高度,與此同時,藝術界也得到了大繁榮。自2011年央視紀錄頻道的開播以來,國家大力推進紀錄片創新創作,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文紀錄片作品,它們或以平凡大眾為視角,或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或呈現當代科技與發展,或講述家國情懷與大義,例如《人生第一次》《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蘇東坡》《柴米油鹽之上》等。在中國知網CNKI的高級檢索輸入主題“人文紀錄片”發現總庫一共有653篇以“人文紀錄片”為主題的文章,將內容可視化后,發現自2012年起發刊數量就有了大幅提升,大趨勢依舊持續增長中,但此數據并不嚴謹,原因在于學界對于人文紀錄片的分類并不明晰。
人文類紀錄片可以通過鏡頭展現出對個人或集體的人文關懷。根據主題和特點的不同可將人文紀錄片分為: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人文地理類紀錄片和人文社會類紀錄片三種。筆者從各流媒體平臺進行了搜索,發現人文紀錄片的劃分也是較為模糊的,央視頻直接將人文與歷史合并為人文歷史紀錄片;優酷和芒果TV取消人文這一項,劃分為人物紀錄片和歷史紀錄片;愛奇藝、騰訊和嗶哩嗶哩三個平臺保留了人文這一搜索類別。
人文類紀錄片在農村農俗、歷史文化、服飾紋樣、美食文化、傳統技藝等題材領域成功塑造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符號,進而完善了中國形象的塑造。作為中國文化的標識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巨大的能量,其價值與構建研究也就逐漸進入了學界的視線,學者們對文化概念的研究從研究之初就與符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文化符號的概念和分類
文化符號承載著文化,是文化傳播所必需的重要載體。其概念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隨著歷史發展沉淀下來的文化凝結形式,文化符號可以是一種物品、植物或動物,也可以是一種行為、習俗或觀念。例如,人們在提到龍、熊貓、孔子、胡同文化、園林時,就能夠立刻與它內含的中國文化相關聯起來。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符號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們都是富有體系的存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符號的內涵也越來越多樣化,學者陶建杰、馮珊珊,在《關于在華外國人中國文化認知情況的研究》中將文化符號分為文化形象符號、文化生活符號、文化思想符號三種。而其他文章中,更多只是指出了中國文化符號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帶來了巨大影響。在查閱文獻及觀看各類人文紀錄片后,對文化符號進行了如下分類:
第一類,傳統文化形象符號,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璀璨成果,這類型的文化符號多來源為神話故事或文化留存,如長城、長江、黃河、熊貓、瓷器、春節等。2023年,夏燕平執導的人文歷史紀錄片《大運河》旨在展現古老運河青春的生命。
第二類,歷史文化符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將歷史人物和故事串聯,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歷史難再現,歷史文化符號因而推動紀錄片的“真實性”向“藝術真實”和“本質真實”推進。2012年首播的人文歷史紀錄片《故宮100》中通過100個小故事構建故宮博物院的文化意象。這類文化符號還有文物、兵馬俑、蘇東坡等。
第三類,民族藝術文化符號,背后蘊含著強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也成為當前人文紀錄片中最常運用的文化符號之一,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開播,帶著美食文化符號和特有的國人氣質,深深地觸動了每個人。這類符號包括特色美食、民族服飾、山歌、唐詩宋詞、竹編技藝等。
第四類,當代科技文化符號,創作者們緊扣時代,拓寬文化符號,彰顯中國現代化新圖景。2022年播出的微紀錄片《“字”從遇見你》中將古人的占卜與今人電子計算機算法呼應,科技感爆棚;第十三集“車”字的敘述中,提到當今的“高速機車復興號”,中國用十年的時間,跑出了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這類符號包括:微信、高鐵、華為等。
第五類,中華文化思想符號,思想符號超越了形象層面,由符號承載精神意義,超越文化對象本身。人文紀錄片《記住鄉愁》中塑造了“孝”“仁”“義”“禮”等思想文化符號。這類文化符號還有天人合一、孝悌、天下一家、以和為貴等。
國內外研究情況
一、國外研究綜述
結合符號學與文化符號學,國外學者對于符號的研究可追溯到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是充滿符號化的,我們因此也借由符號完成了文化的傳播?!胺柣乃季S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1964年,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發表了《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麥茨通過結合自己的理論與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運用到電影中,實則是想把語言學中的“能指”與“所指”理論功能運用到電影研究中,其研究效果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洛特曼及其領導的莫斯科—塔爾圖符號學派開展了文學領域符號學的研究,指出文化符號學可運用于各種藝術門類,如音樂、戲劇、電影等。
隨著理論的研究與大量的拍攝實踐,國外也塑造了諸多文化符號,例如華爾街、自由女神像、迪士尼、白金漢宮、牛津大學、文藝復興、希臘神話等。但因版權問題及其他因素,關于國外人文紀錄片的文化符號可查閱的文獻較少,其文化符號的構建形式多以電影、自然類紀錄片、人物傳記紀錄片居多,各平臺上可搜到部分作品:如2018年的《神話與怪獸》塑造了歐洲神話的諸多文化符號形象;2023年《失落古城:蒂卡爾》,記錄了阿爾伯特·林探秘危地馬拉的瑪雅古城蒂卡爾,展現獨特的瑪雅文化。
二、國內研究綜述
由理論出發,2013年,學者趙毅衡在《重新定義符號與符號學》中把符號定義為“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把符號學定義為“研究意義的學說,不僅討論表意批判而且討論解釋”。目前,國內的人文紀錄片文化符號意義建構的研究較為豐富,通過構建符號傳遞中國聲音,構建可敬可愛、智慧的中國形象,呼喚民眾的共同記憶。
學者陳偉、盧德平的文章《共同體意識與現代性轉化:中華文化符號傳播的時空價值與規約》中提到了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觀念和價值。紀錄片構建文化符號對內能夠喚醒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身份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通過傳播提升影響力和感召力,展現積極正向的國家和民族形象。
學者韓飛、王侯的文章《中國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新符號表達》中新時代中國紀錄片打造出了一批飽含中國價值的符號標識。并指出未來的紀錄片符號構建可以在鞏固正面符號、消解負面符號、聚合連接新舊符號和融合同構軟硬符號等方面持續發力。
學者青覺、徐欣順的文章《論中華文化符號的概念、要素與邊界》中提到把握文化符號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提煉符號代表的對象的特性,把握中華文化的特性。二是升華符號承載的意義,文化符號要能夠釋義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意象。三是濃縮符號呈現的形態,將其簡潔直觀地傳播給受眾。
學者韓靜怡的碩士論文《人文歷史紀錄片文化符號的意義建構》提出了文化符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囊括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精神和“普世價值”,敘述了文化符號意義可以從視覺、聽覺、語言及技術方面進行建構。
人文紀錄片中構建文化符號的意義
通過匯總和梳理近10多年播出的人文紀錄片發現,復雜的文化通過紀錄片的記錄與詮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歡。同時,符號與國家形象塑造息息相關,跨媒介的傳播還帶來了外國忠實觀眾。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投入創作,不斷完善構建系統化的符號資源,促進紀錄片市場的良性發展。
將人文紀錄片中的文化符號意義總結為下述幾點:
第一,文化符號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價值,能夠帶來審美價值的同時提供教化功能。在人文紀錄片《本草中國第二季》中,通過中醫藥符號的建立,既搭載了意義,傳達出中國中醫藥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又生成轉化著新意義,滲透著中醫藥哲學“天、地、人”的思想。在《發現了高原神藥紅景天》一期中,從西藏戶外發現野生紅景天到上海實驗室內的中醫藥現代化,傳統中藥煥發新生,這樣的創作方法在多個紀錄片中都有涉及。
第二,紀錄片中的文化符號與國家形象塑造是息息相關的,借助符號化的力量,可以起到組織作用。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通過構建獨有的地域文化符號,能夠保存和存續當前的文化圖景。人文紀錄片《胡同》塑造了老北京胡同的文化和風貌,第一集就講述了胡同從元代至今的發展變遷,伴隨城市改造,胡同迅速衰退,北京城僅有中心城區保存有部分胡同,胡同數量已由近3000條縮減至不足千條,對于這樣的文化空間記錄顯得十分重要。
第三,文化符號有利于跨民族、跨文化交流與傳播。藝術欣賞具有多樣性與同一性的特征,從符號中激活情感,實現跨民族跨文化的傳播,匯入全球文化潮流,擴展了中國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引領了美食紀錄片的潮流,使得觀眾在美食中體味人生百態;那么《風味人間》將視野擴展到“舌尖上的世界”,帶著美食符號在不同的語境中多樣化地呈現,記錄了人生、人文、人類。
我國的人文紀錄片在進入新時代后不斷創新發展,合理運用了文化符號元素,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但成為文化符號也是需要有條件的,一塊石頭如果只是在路邊擺放著,那它就僅僅是一塊石頭,如果放置在奇石展上,或通過雕刻和設計放置在園林內,就可以成為符號。只有被賦予特定的文化意義后,現象或事物才能轉變為文化符號。對于創作者們來講,在創作時需要從已有的自在的文化中尋找并厘清具有價值的符號,將其通過影像傳達。而接受者在接受時通過欣賞作品,體會和感悟其中蘊含的深意,當情感認同被激活,文化符號的意義便生成了。
作者簡介:
張玥興,1994年生,女,山西晉中人,碩士,北京城市學院2022級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