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就是敘述故事,敘事性是敘事的特征或典型表現,是敘事之所以成為敘事的方法。敘事性依賴于一整套語境要素和文本規則,使語言的形式從無序走向秩序。紅色文化通常與革命、英勇、熱情等情感聯系在一起,紅色文創產品運用能夠引起用戶感性認知的視覺符號,傳達地方紅色故事和文化,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提升產品的文化認同感與可識別性。
敘事及文創產品相關理論
一、敘事設計內容
杰拉德·普林斯認為,敘事性與敘事的構成要素、排列方式、接受者的語境密切相關,體現四個特征:一是“事件描述”。敘述傳達人與世界關系的意義,包括狀態、動作、時間序列、程度等;二是“完整性”。事件整體結構的層次和異質性,包括總體化與非總體化、結構與解構等,這樣能使敘事性增強;三是“敘述定向”。敘事的開始和結尾在順序上的可變性,從而界定敘事過程中的任何要素,進一步增強敘事性;四是“敘事要點”。敘事再現、說明、闡釋一些非同尋常、對接受者有價值、有關聯的原理、行為與方法。敘事學在20世紀90年代擴散到設計領域。
二、地方文創產品與敘事要素
設計中的敘事指作品除了滿足功能需求以外,還需要具備表達內涵的能力。這種設計方法是將構成設計概念的各個敘事要素運用敘述邏輯重新整合,從而產生作品。紅色文創產品表現地方紅色文化,地方文化包括風土人情、名人文化、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或建筑文化等等。敘事要素具有很強的識別性,能夠引起用戶感性認知,但敘事要素不只是顯性視覺符號的呈現,更是故事性與主題性的展現,引導用戶理解設計語言。例如太行木刻工藝,它描繪的一些事件、場景甚至視覺符號都是敘事,反映的題材都是從抗日戰爭艱苦的環境中淬煉出來的。
挖掘紅色文化的故事元素
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核心也是創新性,創新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發現典型事件,描繪和反映某個地區的工作和生活。
一、優選故事要素
根據敘事主題,優選出與產品相契合的敘事要素和文化要素。尋找目標地紅色文化的故事元素,例如重要的革命事件、英雄人物的事跡、標志性的紅色象征物等,盡可能多地搜集體現紅色區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故事要素與意象要素,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產品中。
針對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了解當地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故事要素,捕捉其情感內涵。文創產品《安全區徽章》(圖1,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網文創設計),徽章以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安全區范圍為原型。設計使用銅料、電鍍銀色,色彩素雅、鏤空精致,令人印象極深。產品加深了觀眾對南京大屠殺整體歷史的了解,表現出英勇、熱情的價值觀。
圖1:文創產品《安全區徽章》。
常州三杰紀念館地處江蘇常州,經多次調研走訪瞿秋白館,研究人物文化背景,將敘事要素定為“燕子”,敘事意象為“奮斗精神、犬耕精神”。把這些概念作為“憶霜社”文創設計的依據和文化切入點。根據選擇,“犬耕精神”定位為“溝通感”,“燕子”定位為“文化感”。三杰馬克杯杯身采用像素化圖形表現人物形象,配合幾何形杯蓋,搭配中國紅,視覺效果突出。紀念T恤上運用像素化圖形,年輕潮流感抓人眼球。還有一些細節設計:鐵灰燙金封皮本、“江南一燕”的logo文字,杯身“八七會議遺址”,“百年”字體以及本子上的超大時間字體等,這些信息要素都非比尋常,仿佛再現歷史,對觀眾有震撼力、有驅動作用,見圖2。
圖2:常州三杰紀念館文創產品。
北京魯迅博物館,有一類美術研究類文創產品使用傳統的手工技藝,比如木雕、版畫等,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所提倡的美術精神。根據魯迅先生的思想,選擇魯迅手摹的花卉紋樣運用在手提包上;筆記本采用魯迅著作封面圖形,而著作封面運用的正是他提倡的版畫風格書簽之類產品載體等等(圖3)。再比如文創作品《魯迅作品零食包裝設計》,內容以魯迅小說中出現過的各種零食,凹凸亞克力板圖案模仿版畫風格,防油紙手工拓印。不管是特征性的“事件描述”還是事件的“完整性”,這些文創都從單純物化的產品變為了一種文化,都可以傳達出他所倡導的美術精神,增強觀眾對紅色人物的認知。
圖3:北京魯迅博物館文創產品。
二、融入地方特色和元素
依據敘事主題,融入地方特色和元素,包括傳統手工藝、建筑風格、當地特產、風土人情等。將這些元素與紅色文化結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海南自貿港文創大賽銀獎作品《“魚樂臨高”海鮮包裝》(圖4)以革命老區臨高的地標元素臨高角為內容,添加文瀾公園牌坊以及高山嶺,體現敘事性的第二個特征“完整性”。包裝設計用中國寫意風與瑰麗色彩表現,景象繁華,描繪出臨高“魚樂”畫卷,兼具美感與實用性。該地的特色是山海生態、濱海體驗、國際設計,這些名片也是革命老區人民發揚“搶灘精神”的象征。
圖4:“魚樂臨高”海鮮包裝。
來自兵團十三師文化旅游創意大賽的優秀作品《“恒”星文具》(圖5),主題“軍墾精神永不忘,創意生活展未來”。靈感來源于紅星二場的軍墾建筑遺址和紅星軍墾博物館,將建筑的造型運用到文具中。配色明快,造型簡潔,體現材質的美感。紅五星象征軍墾精神永不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1954年成立,該區獨特的地方發展歷史對觀眾來說很新鮮,對他們有一定的教育作用,適合辦公室或家居擺放,緬懷革命先輩。
融入地方特色的關鍵在于尋找到產品與文化要素的契合點,建立產品與敘事要素間的關聯性評判指標,為挖掘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敘事要素提供依據。
圖5:“恒”星文具。
故事化的產品表達
一、紅色人物文創產品設計
以紅色文化特色為敘事文化要素,通過優選敘事要素,推論感性評判因素。以瞿秋白紀念館為例,由瞿秋白曾經使用的筆名、別名構成人頭像,解構手法表現革命人物,配合“憶霜社”的名稱形象生動。在設計時,要先確定產品載體,再尋找與之相契合的文化元素。根據人物生活經歷,選取以下場景:由其藏書《李長吉歌詩》繪制他燈下苦學的場景,塑造“博學”形象。其母有才學卻終被“驅逐出宇宙之外”,令人扼腕。以“母親縫制的小虎頭帽”文物為素材,繪制生活場景,增強敘事性,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根據魯迅對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贈言,繪制見面的場景,塑造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寫實風格插畫借由人物的情感追求,讓觀眾更多了解革命人物的人生經歷。
二、紅色故事主題文創產品設計
故事化的產品表達,通過產品的陳述和背后的敘事,向觀眾傳達地方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以長征為例,根據長征的人物事跡、戰役進行分析與設計。首先,提供描述長征的形容詞,挑選出最符合長征事跡思想的若干事件。“長征”紅色故事文創設計使用具象表現以及民間剪紙手法,將紅色文化故事和情感內涵融入產品的表面裝飾中。學生作品《長征紅色故事主題文創設計》選取了三個戰役(圖6),使用特定的設計語言,傳達激情、勇敢的思想情感和象征意義。《金沙江》體現了士兵過江的場景,紅日象征勝利;《赤水》表現在渡水過程中戰士以少勝多;《瀘定橋》表現戰士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根據長征人物事跡,延續經典形象的同時加入創新設計,使長征精神得到延續與發展。
圖6:長征紅色故事主題文創設計。
基于敘事法的地方紅色文創產品,能夠表達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種方法將各個敘事要素重新整合,從而產生作品。在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創新性作為文創產品的核心,通過優選產品的敘事要素和文化要素,尋找目標地紅色文化的故事元素以及紅色象征物。依據敘事主題,故事要素和意象要素盡可能體現紅色區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以此來提升產品的文化認同感和可識別性。運用敘事法,還要盡可能融入地方特色和元素,將這些元素與紅色文化結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通過文創產品設計故事化,敘事要素經過邏輯整合,觀眾仍然理解設計,做到很好地傳播地方紅色文化,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推進各地紅色文創產業全面發展,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范立娜,1980年生,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紅色景點旅游紀念品的視覺設計研究》(2021SJA125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