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中明確提出我國需加快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實現森林康養產業與銀行協同發展,通過開設金融商務平臺,設置專門的森林康養專區,以此為森林康養產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提出森林康養作為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其高質量發展可涉及多個產業,醫療、體育健身、養老護理、文化旅游等產業將在森林康養產業的帶動下,形成新的產業集群,為地方經濟帶來可觀的收益。目前,從廣西林業局提供的相關調查數據上看,廣西林業依靠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45億人,消費額達到了1300億元,相對于廣西文旅的其他產業收入,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的收入高出其20%以上。因此,探索廣西地區的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可為其他地區開展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提供助力。
森林康養旅游的概念
森林康養主要是依靠森林這一自然資源,組織開展的康復療養、體檢等服務活動。森林中具有豐富的氧氣和負氧離子,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森林中的植物精氣可刺激人體的神經系統,緩解人們緊張的情緒和較大的工作壓力,使得人們置身于植物、花海之中,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愜意感,進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并且,人們長時間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之中還會延緩衰老,具有長壽的價值。因此,森林康養旅游滿足了人們對于長壽、對于養老、對于健康的需求,可成為一種全面的旅游形式,為人們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廣西森林康養的發展現狀
根據衛星遙感和生態模型的綜合監測,2020年,廣西地區的植被質量等級為正常,且偏向優等質量。相對于2019年的生態質量指數呈現了上升的趨勢,即從75.7%上升到98.5%,該地區的植被生態質量與其他地區相比一直處于上風的位置。2021年,廣西地區各級別的森林公園數量增加,從2018年的67處增加到2021年的87處,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共28處、市級森林公園共15處、自治區級森林公園共42處。
“十三五”規劃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已經將森林康養納入為新的產業模式,并重點建設森林康養基地,加大基地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同時,廣西地區少數民族較多,壯族、瑤族、苗族、彝族等11個少數民族均在歷史的長河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中包括養生文化、飲食文化、工藝文化、體育文化等。通過將森林康養產業與該地區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形成特色森林旅游康養產品,將為進一步傳承廣西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全面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推動森林康養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森林康養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探索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廣西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重大挑戰。廣西地區如何依靠自己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開發出游客滿意的產品、個性化的產品等,以此帶動廣西地區各個產業的發展成為其亟須考慮的問題。本文結合廣西各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實現了與森林康養旅游的相互融合,進而開發出具有廣西當地特色的旅游產品,獲取更多游客的喜愛,提升廣西森林康養旅游的經濟收入。
一、結合民族長壽文化開發森林康養旅游醫藥養生產品
廣西河池市具有“長壽文化之鄉”的美稱,其作為廣西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一,知名度相對較高。而且該地區人們長壽的秘訣與“森林環境”有直接的關系,人們長時間吸收植物的精華,置身于森林之中,能夠放松心情、修身養性,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同時,廣西地區還流傳著屬于自己民族的長壽文化,即通過芳香療法、森林療法,使得人們置身于其中起到心情舒緩的作用。所以將森林康養與當地的“長壽文化”進行融合,能夠為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提供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法和路徑,進而凸顯出森林康養產品的養生功能,成為旅游的一個吸引點。
廣西森林康養旅游養生的產品主要有森林療養項目和森林體驗項目。一是,廣西地區結合不同民族在醫藥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向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點的森林醫藥療養產品,即壯族地區草藥內服服務、草藥外洗服務、針刺、經筋療法,苗族地區刮痧服務、火罐服務等。這些森林醫藥療養產品的開發和運用可促使游客在體驗過程中達到調氣、解毒、祛瘀等效果,從而提升游客對森林療養項目的滿意度。二是,森林體驗項目中也同樣涉及了養生的內容,如森林草藥采摘體驗項目。導游帶領游客尋找并采摘具有藥用價值的草藥植物,如枸杞、川貝、當歸等,并詳細介紹每種草藥的特點、采摘方法和使用方式。在采摘過程中,導游還會分享一些關于草藥的故事和民族傳統養生知識。促使游客們在體驗和參與之中能夠對當地的醫藥文化有所了解,進而完成內化,成為終身可以參考的養生方法,并對其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的參與和體驗。
二、結合民族飲食文化開發森林康養旅游飲食產品
廣西地區少數民族常年生活在山區之中,其大部分的食材均取決于當地的原材料,“天然無公害”的食物比較迎合旅游者對于健康的需求。因此,廣西森林康養旅游過程中在開發產品時可將當地的飲食文化進行融合,一方面使得森林康養項目范圍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在產品開發的推動下為森林康養產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一是森林康養園區中可以向游客推廣民族特色菜品。森林康養園可將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菜品和烹飪技巧融入森林康養旅游產品中,推出壯族的酸湯魚、苗族的酸筍炒肉等傳統菜品,可以讓游客品嘗到地道的民族美食,幫助他們體驗不同口味和風味的餐飲文化。二是結合不同體質的消費者可推廣具有調養身體的特色養生食品,如五色糯米飯、油茶、特色粉類、火麻仁湯、涼茶等。每一種產品上都需要將其功效進行注明,并通過小程序推薦的方式向游客進行介紹,游客可在小程序上進行點擊購買,也可在線下實體店中進行購買。五色糯米飯進行標注時,可將其功能進行完善。紫色糯米中富含花青素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預防心血管疾病;黃色糯米中富含維生素B族和礦物質,有助于提供能量和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紅色糯米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抗氧化物質,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和消化系統的健康。因此,通過推廣五色糯米飯這樣的特色養生食品,可以滿足不同體質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健康、營養且具有特色的食品選擇。同時,為了更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旅游體驗,還可組織游客們進行互動體驗活動,幫助消費者在參與民族飲食(五色糯米飯)的制作過程中,可以達到身心的愉悅,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奮。因此,這樣的產品開發和推廣不僅能夠吸引游客的關注和購買,還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和餐飲業的發展。三是森林中組織開展特色餐飲活動。森林中設置臨時餐廳或露天用餐區,為游客提供當地特色的餐飲服務。并在晚上組織民族特色的宴會、篝火晚會等活動,讓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鄉村生活。
三、結合民族工藝文化開發森林康養旅游工藝產品
廣西民族工藝文化絢麗多彩,如壯族的織錦、繡球制作,苗族和瑤族的蠟染,毛南族的花柱帽編織等。這些民族工藝項目已經納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之中。同時,該地區民族工藝種類繁多,涉及傳統工藝、民族服飾等,對這些工藝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可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還能提升森林康養旅游產品的內涵,增加游客的購買欲望。一是森林康養園中可以建立專門的民族工藝產品展示區,實現對各民族工藝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傳承。導游帶領游客進入該展示區后,可針對織錦產品濃厚的民族文化進行講述。并在產品宣傳階段,介紹織錦的制作工藝、歷史背景等,通過小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以增強吸引力,促使更多游客在領會到民族工藝產品展現出的獨特內涵后,吸引游客的購買欲望。其也為促進當地手工藝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二是增加相關工藝制作的體驗活動。森林康養園中邀請不同工藝制作的“大師”,針對想要親手制作民族工藝產品的游客,可在“大師”的帶領之下制作精致的手工藝品。這一活動的布置和開發能夠增強旅游的體驗樂趣,還能夠達到強健身體、培養藝術情趣的目的。
四、結合民族體育文化開發森林康養旅游體育產品
廣西地區的民族體育活動展現出了極強的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在我國大力推廣民族體育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將其開發成森林康養旅游體育產品,不僅實現了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的有效融合,還對推進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承提供了指導。
廣西森林康養園在開發和推廣旅游體育產品時,可借助節日或者其他的假期,在森林康養園中組織民族體育活動,這些活動主要為“投繡球、跳竹竿舞、玩板鞋、射弩、舞草龍”等。并在該活動中增加獎勵懲罰機制,從而調動各地旅游者的參與積極性。游客在參與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廣西民族體育的魅力和趣味性,從而為廣西森林康養旅游提供新鮮的體驗元素。
五、結合森林資源開發森林康養露營產品和科普產品
森林露營不僅能夠幫助游客釋放較大的工作壓力,還能提高他們的睡眠質量。因此,廣西森林康養產品開發時可依托森林公園中的資源組織游客進行游憩活動,促使游客在體驗之中不僅能夠被森林中的資源所震撼,還能獲取心理上、心情上的安慰。貓兒山的高山區域作為漓江、資江等河流的發源地,該區域內的河流高達40條,黑崗瀑布、劍龍瀑布、龍九瀑布等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形態的瀑布群,峽谷坐落于森林之中,顯得愈加壯麗。游客們在該園區中進行露營,可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幫助他們在露營時真切體會到該森林園區的壯麗和秀美。
森林康養景區中可結合不同的生態優勢以及不同的景觀設計多樣化的露營地,如氧吧型的露營地、竹林型的露營地、花卉型的露營地等,并且這些露營地還專門設計了專屬的帳篷和相關的產品,以此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也為景區帶來更加可觀的收益。
與此同時,森林康養也可以開發科普教育旅游產品,對接青少年、大學生等群體,加大與學校的合作。廣西地區的貓兒山具有“森林氧吧”的美稱,該森林中具有多種植物、多種花草。這時在旅游過程中,可為學生們專門組織舉辦“貓兒山杜鵑花節”等活動,幫助學生在體驗和參與過程中能夠在導游的講述下,了解不同品種的杜鵑;組織學生們進行調查活動,通過調查該森林園區中的不同種類植物,分析這些植物的習性和特點,以拓展知識的儲備,達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這種新型的綠色產業模式將在旅游產業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森林康養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通過森林康養旅游產業獲取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各地區亟須考慮的問題。本文以廣西地區森林康養旅游產品的開發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將廣西地區的民族文化與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進行融合,已開發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森林康養旅游產品,其對推動廣西地區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一研究也將為更多地區開展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提供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甘婷,女,廣西梧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