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地工程”取得的成功,是中原鐵軍全員發力、共同創新的結果。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真的有“金剛鉆”。
臨近傍晚,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管具公司金剛石鉆頭廠車間依舊忙碌。“今年,我們的金剛石鉆頭實現了產銷雙提升。”管具公司經理西佐偉指著正在拋光的鉆頭說,“我們已經形成了4個系列71種型號的金剛石鉆頭產品,可基本滿足國內各區域鉆井需求。國外公司的鉆頭有的質量雖好,但是通用產品,不能針對西南、中原等不同地質條件進行差異化調整。我們研產服用一體化協同推進,產品推廣效果非常好。”
除了金剛石鉆頭外,打深井、超深井,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還有很多“金剛鉆”。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功注冊的“中原深地”商標,涵蓋井筒技術服務、油田化學品、儀器儀表和固控設備制造等所有主營業務類別,創新培育了5大類30余種特色技術和優勢產品。這是該公司在“深地工程”領域攬瓷器活的“金剛鉆”,也是其技術和產品產業化發展的成果展示。
所有的幸運,都是有備而來;所有的光芒,都需時間才能看見。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深地工程”中每一份成功,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筆。
“1”字號井是底氣
“向地球深部進軍”,是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號令,也是幾代石油石化人的夢想。隔著綿延的群山、厚厚的黃沙,在近萬米深處降服油龍氣虎,猶如站在珠穆朗瑪峰上透過層層云霧捕獲雅魯藏布江上的船只。真是上天容易入地難!
打這樣的深井,中原鐵軍是有底氣的。
作為國內石油工程行業最早“走出去”的隊伍,中原鐵軍一直以來都在“為生存而超越”。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張百靈一直記得同行給出的這樣一句評價:“你們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打井真是不要命啊!”
這個評價讓張百靈既心酸又自豪。張百靈說:“闖市場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往往是那些難打的、別人不愿打的井我們去打,而且我們還能打成。”
難打的井,首推“1”字號井。
距離濮陽市區十多公里的倉頡廟有這樣一副對聯:“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意思是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如同開天辟地,讓人們逐漸擺脫混沌與蒙昧。打“1”字號井的難度與意義也在于此——開天辟地般揭開一方地層深處掩埋的秘密,獲取地球深部的信息。
未知,往往意味著風險。
于洋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油氣開發高級專家,不少“1”字號井壓裂他都在現場。他說:“‘1’字號井施工中遇到的許多難題超出想象。很多記者來現場做報道,每次我都警告說,離井場遠一點,來自地層深處的意外隨時可能發生。”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壓裂酸化工程高級專家范明福說了類似的話:“采用超高溫壓裂液體系,當壓力上升到130兆帕時我們根本不敢輕易關井,否則會瞬間飆升至160兆帕。那時候,井口就像是一顆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每次進行壓裂作業,都是與地層深處力量的一場對話,每一次嘗試都是對未知領域的一次探索與挑戰。這樣的“1”字號井,中原鐵軍已經成功完成了520余口。
沒有“不要命”的決心,哪有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沒有“不要命”的勇氣,哪有一個個“1”字號井的石破天驚。
普光1井獲得高產氣流,國內規模最大的海相氣田橫空出世;元壩1井發現了迄今國內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氣田元壩氣田;焦頁1HF井獲得高產氣流,標志著我國頁巖氣開發實現戰略突破,提前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發展階段;馬深1井完鉆井深8418米,當時創亞洲第一超深井紀錄;元深1井完鉆垂深8866米,成為四川盆地油氣勘探開發的又一里程碑……
奇跡仍在繼續!2024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在國內市場承鉆探井41口,其中,“1”字號井12口。中原鐵軍,長纓在手敢縛蒼龍。
科技創新提動能
“那是真金獎勵啊!”
2022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油化所所長單海霞帶領團隊研發生物質乳化劑、生物質合成樹脂降濾失劑,并在鉆井施工中成功應用,喜提年度成果轉化獎勵23萬元,人人爭羨。
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流的技術人才隊伍是保障。目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擁有18位博士后。
這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怎么讓這些財富創造更多財富?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張百靈說,“我們愛護人才,但不過分溺愛或嬌慣。應該讓他們深入現場,通過基層實踐鍛煉發揮所學,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才能贏得現場人員的尊重與認可。”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立足實踐鍛煉培養人才。成長的磨礪、奮斗的汗水,化作人才的底氣和格局,累積成他們向上攀登的階梯,支撐著他們看到更高處的風景。
為此,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明確了技術管理機制和責任分工,要求各直屬單位經理親自抓技術管理,并特別設置總工程師崗位,以加強技術管理的領導力。對技術人員進行專項考核,對表現優異的技術人員給予獎勵,對表現不佳進行問責并適時調整崗位。為了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在薪酬分配上給予極大傾斜。高級專家的收入水平與公司中層正職相當,甚至更高。這種具有競爭力的待遇優勢,有效激發了工作熱情和創新能力。
同時,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高質量建設以中石化石油工程中原研發中心為主體,鉆完井液、鉆井儀表及固控、壓裂酸化3個技術中心為支撐的“1+3”科研體系;構建現場致勝的攻堅體系,堅持“管理+技術”雙輪驅動,推動“四提一降”模板迭代升級,全力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故障復雜。堅持國內國外相結合、室內現場相組合、當前長遠相結合,推動科技創新由點狀突破向鏈式生成邁進。
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科技賦能,中原鐵軍與眾多高層次人才為伍。他們各盡其能地尋找新方法、謀求新突破,形成了“人人創新”的生動畫面。
特色技術顯神威
鉆井過程中最讓人頭疼的是地層出現縫隙導致漏失,進而耽誤工期,增加成本。
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工區,中原鐵軍遭遇一項棘手難題。在2000~2800米下的劉家溝和石千峰兩組地層,天然裂縫寬度超過4毫米,鉆井中承壓能力低。一旦鉆井液密度超過1.1克/立方厘米,就會發生嚴重的井漏現象。部分井的鉆井液漏失量竟然高達100立方米以上。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固井公司技術科研團隊與地層漏失掰起腕子,開展堵漏新技術攻關,成功研發出雙漿復合堵漏技術,使泥漿在裂縫中能夠“注得進、留得住、固得牢、穩得久”。
昔日一口井鉆下來,損失鉆井液少則一二十萬元,多則四五十萬元。現在一次堵漏成功率由平均60%左右提高到93%,每口井的堵漏控制在10萬元以內。
雙漿復合堵漏技術只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堵漏技術的一種。2016年,該公司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專門成立了防漏堵漏研究所,今年更名為防漏堵漏技術中心。
該中心主任張麒麟介紹說:“今年,針對四川盆地川東北、紅星區塊等井漏復雜情況,統籌應用地質、工程、鉆井液一體化措施,開展防漏堵漏技術集成研究提升,采用一區一策,分區域精準制定防漏堵漏模板,漏失率同比下降20%以上。”
如何提高取芯效率、保證巖芯收獲率,一直是鉆井取芯人員不懈追求的目標。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歷經多年攻關探索,培育形成了多筒連續取芯、小井眼取芯等獨有特色技術。尤其是自主創新深層特深層小井眼取芯技術,滿足了高難度井油氣勘探需求。該公司鉆井工程專家董維哲說:“在信源5井9000米的特深層,小井眼定向井取芯一舉收獲西北工區取芯最深、進尺最長、收獲率最高三項高指標,有力驗證了我們的技術實力。”
在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潛心攻關時,于洋正率領團隊攻堅175兆帕超高壓壓裂技術。
2023年,在綦頁深1井的技術討論會上,于洋侃侃而談:“綦頁深1井壓裂施工壓力高、復雜縫網形成難度大,且井底溫度高達245℃,超出了國內橡膠材料的最高耐溫極限。我們考慮將所有關鍵部件的材質升級為合金鋼。”
與會的一位教授質疑道:“建造這樣一個大管匯系統,初步估算可能需要4000萬元,而國外產品不到1000萬元。”
“外國產品雖然初期成本較低,但使用壽命通常只有3年左右。我們的產品,預計能夠穩定使用10年甚至更久,更具經濟價值。”
他們研發的全球首套175兆帕壓裂裝備技術,今年在綦頁深1井成功應用,標志著中國石化在超深層壓裂裝備技術領域邁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目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已培育形成18項關鍵核心技術,超深井鉆完井技術和復雜地質環境下防漏堵漏技術入選“中國石化石油工程十大技術”。
在培育特色技術的同時,該公司圍繞三大施工區域,著力服務好中國石化中原、西北、江漢、華北、西南等油氣田,大力推進技術迭代升級與示范應用,支撐6大重點區域效益建產,保障3個老區挖潛增效,助力重點區域勘探開發持續突破。
2024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功承鉆了11口8000米以深的超深井。施工的深井超深井數量占中國石化石油工程系統的近1/3,水平井數量超1/4,共刷新6項紀錄,獲得94項區域高指標。其中,順中4-1X井首次將8500米以深超深井鉆井周期控制在百天以內。
產品產業化見效益
花生采摘曬干的時節,當地老鄉正在田地里收獲豐收的喜悅。
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中原石油工程公司50609鉆井隊正在緊張施工。登上高高的鉆井平臺,該隊平臺經理梁松濤指著下方循環流動的泥漿說:“我們現在使用公司研制的鉆井液自動配漿系統,加料速度較人工快2至3倍,不僅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而且綠色安全環保。”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副總經理魏殿舉說:“得益于快速自動加重系統、鉆井液除砂除泥清潔器等系列自主研發的固相控制設備,鉆井施工效率明顯提升,鉆井工人勞動強度大幅降低。”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物資裝備管理中心經理習偉東說:“如今新式野營房、環保廁所、折疊會議室等等已經是中原鐵軍的標配。”
“當年竟然敢接下生物質鉆井液這個課題,現在回想起來都后怕!”談及往事,單海霞依然非常佩服當初的勇氣。
2015年,隨著“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的出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目標——研制一種既經濟又環保的新型生物質鉆井液,來取代傳統的以白油和柴油為溶劑的鉆井液。
時任中國石化石油工程領域高級專家的王中華給單海霞設定的鉆井液條件極為苛刻。首先,這種鉆井液能在特定環境中被天然富集的微生物代謝,是一種生物質鉆井液。此外,它必須經濟可靠。
條件限定,目標鎖死,途徑在哪里?
最終,具有生物工程和化學雙重專業背景的單海霞突獲靈感——利用糧油副產物作為原料。在搞研發的那段日子里,單海霞感覺自己眼前時刻漂浮著碳、氫、氧元素。她在腦海中不斷地把這些分子排列組合,希望研發出既環保又實用的鉆井液。
她的設想成功了。
2024年,生物質合成基鉆井液在川西區塊的江沙321-11HF井完成首秀,有效解決了井壁易失穩的問題。甲方對此給予了“潤滑性好、抑制能力強、環保性能突出”的高度評價,并將其列為區塊同型井重點應用的鉆井液體系。
通過開展胺基改性合成樹脂降濾失劑等6種鉆井液處理劑生產工藝技術攻關,迭代升級聚合物稠化劑等7種酸化壓裂劑,實現規模化生產應用6種產品,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為產品產業化發展注入了活力。通過“體系帶產品”模式,開展鉆井液技術服務43井次、酸化壓裂技術服務17井次,有力帶動了產品現場推廣應用,外銷產品創歷史新高,實現產值數億元。
在發揮特色技術產品優勢馳騁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自主研發的數字化鉆井參數儀在中國石化海外鉆井隊成了標配。
一早剛上班,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鉆井儀表及固控中心車間里,工人就忙著將一臺臺VDX數字化鉆井參數儀裝進印有“中原深地”的包裝鐵箱內,準備發往科威特。鉆井參數儀就像安裝在鉆機上的眼睛,監視著鉆井運行狀態,屬于高端鉆井儀表。2003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數字化鉆井參數儀。這款參數儀在沙特市場初試牛刀,便憑借卓越性能贏得了以“高標準、嚴要求”著稱的阿美公司的認可。
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鉆井裝備專家李鷹峰說:“目前該產品已迭代更新至第4代,形成了6項核心技術,入選中國石化石油工程科技創新十大產品,已在13個國家推廣應用300余臺。無論是在俄羅斯-30℃的極寒環境下,還是在中東地區接近70℃的高溫條件下,儀表都能保持穩定運行。”
如今,生物質鉆井液和VDX數字化鉆井參數儀已經成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特色自研產品的兩張亮麗名片。此外,6個化學助劑產品、9種鉆完井液體系列入石油工程產業化目錄,22種產品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石油工程公司選為內部互供優勢產品。
為了打造更多的名片,打贏產品產業化發展攻堅戰,構建“井筒工程服務+泥漿助劑生產+設備儀器制造+難動用儲量開發”并舉聯動發展格局,塑造發展新動能,2024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層層遴選油田化學品、固相控制設備、儀器儀表、鉆井和壓裂技術服務、鉆井工具和配套設施等特色技術和自研產品進入“中原深地”系列。這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是順應行業發展大勢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企業自身發展的有力支撐。
談起未來發展,張百靈說:“我們將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以鑄造‘中原深地’名片為抓手,大力推進支柱業務提質升級、特色業務規模發展、新興業務培育壯大,加快強鏈補鏈延鏈,提升整體產業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當一個有理想的企業努力踮起腳尖,任何屏障都擋不住它的光芒。相信環境給了中原鐵軍多少積雪,市場必將回饋它多少個春天。
本文圖片均由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陸曉如
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