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佐縣專欄
供職于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
保持油價穩定是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恢復期、增長動能尚不充分情況下世界各國所愿意看到并為之努力的方向,中低油價符合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需要。
近一段時期以來,中東局勢出現錯綜復雜態勢,當事方沖突不斷且愈演愈烈,但國際油價似乎并未受到太多影響,依舊我行我素。即便出現了波動,也是曇花一現,與正常情況下的波動并無二致。要知道在過去,地緣政治的波動尤其是中東的波動向來是擾亂油市穩定的重大因素,油價對其保持高度敏感。而今天,這種敏感不再,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國際油價走勢對地緣政治沖突的免疫力是否在增強這一問題。何以如此,筆者認為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供需基本面的因素起作用,供大于求從深層次增強了油價對環境波動的免疫力。世界經濟形勢不好,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由此產生的油氣需求不足,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拉動有限,使得市場表現疲軟,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而這一時期,全球大范圍的交通電氣化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作為主要經濟體歐盟、美國及中國一直在大力推廣電動汽車,電動汽車銷售份額的增長有力地擠壓了石油作為主要交通燃料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全球油氣產能相對充分,為維持已有油氣田的正常運行,即便是在低油價時期、在石油公司利潤不足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石油公司也不會輕易關停油氣井,因為關停油氣井項目的重啟同樣需要成本,供應穩定及需求疲弱導致全球石油市場運行穩定。天然氣供應雖然受俄烏沖突等事件影響,且隨著季節變化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但在歐洲大力發展儲氣庫、想方設法尋求多元資源供應、優化資源配置以及美國繼續維持頁巖油氣革命為歐洲供氣的背景下,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緊張已得到有效緩解。再則,天然氣的全球供應重點目前不在中東,中東局勢動蕩對其影響亦十分有限。
其次是中東各沖突方表現出的“理性”規制了其行為使其不踩紅線。此次局勢動蕩中與以色列有利益瓜葛的伊朗、敘利亞等皆為產油國,如果利用油氣作文章、通過制造事端影響區域供應乃至油價基本不可能,那樣做相當于產油國的自損行為;另一方以色列雖然表現強勢,但還不至于刻意破壞中東的油氣供應鏈,因為以色列清楚地知道破壞油氣供應穩定相當于與歐洲和美國為敵、與世界為敵。如果缺少國際輿論的支持,以色列在中東沖突中將孤掌難鳴。所以雖然中東沖突繼續,但不破壞中東在世界油氣供應鏈中的角色穩定發揮乃以色列及各方的底線。從近年發生的地緣政治事件影響看,武裝沖突效應不涉及油氣供應的情況時有發生,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俄烏沖突與俄氣入歐的“和平共處”。俄烏雙方盡管打得不可開交,但雙方都心照不宣地不去觸碰俄氣經烏克蘭入歐洲的天然氣管線。俄烏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共識高度一致,雙方心知肚明這個管線碰不得。不僅碰不得,而且還要在沖突中加強保護。俄烏沖突與俄氣入歐過境烏克蘭“和平共處”折射出沖突方的“理性”意識,也折射出沖突與和平甚至能夠在同一地區并存。此次中東局勢動蕩油價走穩背后似乎也是這個道理。有了這個道理,今后油價預測經濟學的邏輯或將增添新的變量,油價預測也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保持油市油價穩定是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恢復期、增長動能尚不充分情況下世界各國所愿意看到并為之努力的方向,中低油價符合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需要,而中東局勢動蕩顯然與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馳。中東的和平有助于為世界各地輸出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也有助于世界經濟復蘇,相信并期待當前的中東亂局在世界各國的共同斡旋和努力下會盡快得到平息。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