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股資源循環,將形成產業鏈聯動效應,推動整個產業向綠色低碳發展。
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落戶天津。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第98家國有企業,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是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首支“國家隊”,注冊資本100億元。
從股權結構看,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各占20%,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各占10%。此次組建的“國家隊”,將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的重要任務。
破解資源循環低效
近些年,我國資源利用效率雖有較大提高,但從總體上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曾將其概括為“四低”,即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
“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是我國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業內專家表示。
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重點解決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體制與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到2023年,我國回收利用廢鋼約2.6億噸,約占粗鋼總產量的25%;再生紙漿產量近6000萬噸,約占紙漿總產量的70%;再生塑料產量1600萬噸左右,約占塑料制品總產量的20%……但是長期以來,這個行業存在著從業企業分散低效等問題,甚至造成新的污染。
“當前,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面臨著回收、拆解、再利用等環節的處置標準體系不健全,流通環節多,行業魚龍混雜,具有資質的回收企業產能‘吃不飽’等問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睿晶說。這就需要組建一個全國性、功能性的平臺來破解資源循環分散、低效的問題。
強強聯合推動發展
為何選擇央企來作為破題的關鍵呢?事實上,中國資源循環集團設立前,央企股東在資源回收領域已有涉足。例如,寶武鋼鐵下設歐冶鏈金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從事汽車、船舶拆解,再生鋼鐵回收、加工及貿易業務。中國石化、華潤集團、中國鋁業分別設有廢鋼業務、廢舊塑料回收業務、再生鋁及廢銅業務等。
拿中國石化為例,中國石化是我國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同時,身為中國最大的合成樹脂生產商的中國石化,早在2019年就成為首家加入終止塑料廢棄物聯盟(AEPW)的中國大陸企業,并發起了塑料循環綠色行動聯盟倡議,致力于打造塑料循環經濟新模式。2022年,中國石化啟動“無廢集團”建設試點工作,選取12家所屬企業率先開展“無廢集團”先行先試建設工作。此后,中國石化全面推動建立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鏈和產業鏈,針對低值廢塑料回收利用技術難題,開發了超深度脫氯連續熱解和微波熱裂解兩種工藝。
毫無疑問,從經驗還是資金上,中國石化參與資源循環尤其是塑料循環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中國石化類似,參股的5家央企在各自業務板塊上都有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相關業務板塊。
然而,原本分散的業務由各自企業獨立管理,可能存在管理標準不一、協調難度大等問題。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成立后,將資源循環在集中劃轉統一管理經營后,可以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協調,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速度。為此,“也將更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和研發,促進廢舊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和處理,進一步推動資源回收利用的規模化、集聚化發展,從而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曲睿晶說。
開啟“第二礦山”
意義不止于此。新央企還可以協調各方資源,共同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進步和應用。
以塑料循環為例。據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塑料循環副總工程師侯研博介紹,化學循環與物理回收是廢塑料材料化循環利用的兩大路徑。化學循環具有廣泛的原料適應性,能夠將物理回收無法有效經濟回收的低值廢塑料和復合包裝,甚至填埋場或自然界中歷史堆存的廢塑料進行集中回收利用,轉化為與使用原油生產具有相同品質的塑料原料,實現塑料工業的閉合循環發展。
據測算,2023年,我國約4300萬噸廢塑料被焚燒或填埋,如果其中50%能夠實現化學循環,就相當于開發了一個超過6000萬噸的油田。如果能夠對現有10億噸的存量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利用,相當于低成本開發超大規模的“城市油田”。預計到2035年,如果廢塑料化學循環利用率達到30%,可以節約石油資源約1.08億噸。
而當前廢塑料化學循環尚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階段,推動化學循環產業規模化發展仍有一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正如中國資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宇在成立大會上說的那樣,作為中央企業,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領域,工作重點不能簡單地重復低水平的傳統廢品回收業務,更重要的是通過科技創新,破解長期存在的破壞性野蠻拆解可再生資源,提升再利用資源產業鏈后端產品的附加值和應用領域。
在曲睿晶看來,通過與相關企業和機構的合作,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效應,推動整個產業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有利于提高能源和礦產自給能力,對保障國家能源和礦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回收循環利用,相當于開啟‘第二礦山’,可以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需求,減輕礦產資源開采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同時,也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劉宇表示。
據了解,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成立后,將帶動形成一批循環經濟領域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推動實現全社會廢棄物應收盡收、能用盡用,大幅提高國民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同時,完善中心基地、衛星基地和合作基地共同組成的梯級回收網絡,提升再生資源回收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在維護國家戰略性資源安全穩定、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等方面發揮兜底保障作用。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