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碳排放領域,我國石油石化行業正加快進入轉型發展期,亟須加快碳減排進程,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實現。加強碳資產管理,對促進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加快碳減排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按時履約碳配額CEA
我國石油石化行業規模大,企業數量多、分布廣,設備種類多、代際雜,產業鏈長、工藝流程復雜、技術裝備要求高,產業升級改造難度大。煉化行業產能加快逼近10億噸/年大關,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高耗能裝置整體占比仍然較高,減排降碳壓力巨大。而石油石化產品普遍處于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能耗高、碳排放量大、附加值相對較低。
想要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實現跨越式提升,我國石油石化行業需要技術裝備水平的本質改進,在一些領域甚至需要出現顛覆性突破。如何以綠色低碳發展打破美西方的綠色貿易壁壘,將成為下階段我國石油石化行業推進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已有上百家石油石化企業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納入控排的企業和自身想開發碳資產的企業需要進行碳資產核算,其核心是企業自身碳排放量的核算和核證減排量的核算。控排企業應按時積極履約全國碳市場碳配額(CEA),在“雙碳”法規、標準、專利、品牌等方面進一步增強話語權和影響力,為企業爭取“雙碳”發展空間。
企業應加強碳資產管理與交易的培訓取證。目前,主要的培訓取證有三類。第一類由碳交易所組織,包括北京綠色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第二類由生態環境部、各省生態環境廳、國家標準委等組織;第三類由行業協會組織,包括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等。
其中,北京綠色交易所組織的“碳資產管理”取證,考試合格后獲得人社部教培中心頒發的“碳資產管理”培訓證書。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開發與交易培訓可取得人社部教培中心頒發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開發與交易”培訓證書。“林業碳匯交易”培訓頒發“林業碳匯管理”培訓結業證書,并提供相關項目前期免費評估咨詢服務。
開發CCER、UER、VCS、CCUS項目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造林碳匯(CCER-14-001-V01)》《溫室紅樹林營造(CCER-14-002-V01)》,為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加大造林碳匯項目開發提供了政策依據,多家企業開展了碳匯資源儲備。由國家標準委、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部門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碳資產池建設,購買和開發并舉,并通過各項碳資產配置,實現套期保值、成本優化、效益增加。
德國上游減排量交易機制(UER)開發項目,探索碳資產化、碳資本化發展路徑,拓展光伏、風電、地熱(余熱)、光熱等綠色能源應用碳減排CCER、UER等的價值創造方式。其主要關注上游業務的溫室氣體減排。
新疆油田風城重32鍋爐生物質摻燒工程是新疆油田首個碳資產開發項目,利用生物質摻燒產生的熱能作為稠油開采熱源,替代煤炭、天然氣成為稠油開采熱源。這是新疆油田貫徹中國石油“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總體戰略部署的一次有益嘗試,由中國石油上游業務碳資產開發技術支持中心與世界知名能源跨國企業——嘉能可新加坡有限公司合作推進,旨在深化合作關系,推進碳資產轉化和綠色減排工作。
VCS核證減排標準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的量化、監督與報告,為致力于溫室氣體減排的企業提供自愿性減量登錄平臺,通過自由貿易來實現企業溫室氣體減排。按照VCS方案標準,可在各個行業進行項目開發。項目包括減少因燃料消耗、工業生產工藝、土地利用、廢物處理處置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該類項目對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CCUS驅油增產、埋存減碳潛力巨大,可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重大貢獻,是目前實現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重要技術選擇。利用石油企業的資源與產業優勢,與碳排放企業聯合,高效回收制氫、乙二醇、煤化工等生產裝置產生的高濃度二氧化碳,推進實施納入全國碳市場自備電廠煙道氣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建立二氧化碳驅油埋存技術標準體系,積極推廣應用二氧化碳驅油提高采收率技術;開發二氧化碳制備合成氣等新型化工技術路線,建立二氧化碳化工利用示范裝置。CCUS-EOR規模化經濟有效驅油和埋存二氧化碳有望實現商業化運行。
深化信息系統建設
建設以云平臺為核心的一體化低碳云服務體系,實現低碳項目開發、申報、撮合及交割等全業務流程上云及數據自動化處理。這既能為碳減排項目開發交易、碳普惠工作賦能,又能通過應用新型方法學和碳減排項目開發全流程上云、在線交易等創新的信息化手段,專業、便捷、高效地幫助符合條件的項目完成在線開發、審核、交易。
搭建能源低碳綜合管理云平臺,開展三級能耗監測、環境權益功能、大數據可視化業務,為企業制定專屬服務平臺,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企業進行能耗監測、能耗概覽、能耗分析,自動核算損耗、提供對比分析、生成用能報告等;幫助企業發現工業能耗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提供改善方向和建議。
開展低碳信息化產品定制開發,為企業研發碳普惠、碳足跡積分數據庫、低碳咨詢類、碳足跡計算器類、企業官網低碳搜索類等小程序和網站應用。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和產品,將低碳場景應用融入管理與運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提高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起到良好的低碳營銷宣傳作用。
此外,應加強與國內外能源化工公司和科研機構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成果轉化和示范項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項目建設,發揮好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議題在國內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推動樹立綠色潔凈的企業形象,為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企業實踐。
責任編輯:陸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