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理論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主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堅守這個魂和根。”
一、尋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特質的本質體現。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具有博大精深、獨具特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不論古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都是具有重要地位、重大影響力的民族,而我們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是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它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狹義的文化就是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關于文化,中外學者給出的定義,林林總總大概有數百種之多。簡而言之,如果說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物質形態(成果)和人的行為方式,那么法律制度就是中間層,價值觀則是核心。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制度、習俗和生活方式,它們反映了該民族的特性和風貌。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精華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是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一系列經驗、文化知識和道德準則的總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活的基石和精神支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包括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和禮儀習慣三個方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脈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傳統文化是它生生不息的血脈傳承。任何一個優秀的民族在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時,無不注重從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就在于其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攻堅克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主要表現在:“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道德追求,“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大局觀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钡膽n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哲學,“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習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后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2013年12月,習主席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的確,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
二、鑄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習主席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彼€說:“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薄啊Y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因此,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
(一)近代文化從衰弱到復興的期盼
在我國發展史上,文化發展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緊緊聯系在一起。中國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諸如百家爭鳴、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文化盛景。鴉片戰爭之后,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的中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大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的衰敗導致自卑情緒在一些國人中蔓延,從認為中國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最終到諸事不如人,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極大創傷,中華文明從光芒萬丈走向黯然失色。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文化向何處去?“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p>
(二)深厚的文化契合土壤
身在西方的馬克思很早就開始了他對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關注,他在很多重要論述中就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的社會、歐洲對華侵略等問題進行過討論。中國學者李忠杰曾就此進行過專門研究,經他統計《資本論》中有39處提到中國,而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專門論述中國問題的文章共有21篇,這些均成為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的重要內容。這也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并不是偏于西歐一隅,而是立足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視野的學說,中華文化是她產生的養分之一。
1926年,郭沫若在《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以文學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語言描述了馬克思與孔子的對話場景。在經歷過一番長談后,馬克思感嘆:“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說:“單只要能夠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會反對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會反對你了?!瘪R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與為人類求解放,天人合一與唯物主義,民惟邦本與人民創造歷史,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等等。這些契合性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和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只有植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白詮闹袊藢W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毛澤東的這一評價,深刻表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覺醒和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自此,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激活煥發了中華民族精神新的生機,邁開了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實現了建黨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取得巨大成就。中華民族不可逆轉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豐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些理論成果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問題作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
三、造血——賡續血脈貫通發展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屬于人類精神與文化發展的積極精神成果和精神財富。根中有魂,魂契合于根,相互貫通。世界事物和人們的實踐是不斷向前推移、不斷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隨之推進和發展。正如習主席指出的,“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創新自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的創新思維,正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特質與創新精神高度契合。
(一)挖掘寶藏,對接當代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世界先進文化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習主席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結合”而形成新的文化樣態來看,必須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在回答重大時代課題中實現融合創新、理論聚變。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笆澜缭趺戳恕⑽覀冊趺崔k”等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一次擺在人們面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創新性成果,必須一以貫之地推行。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人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二)堅持根本,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尤其是在價值觀念分化多元、意識形態斗爭復雜尖銳的時代大環境下,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事關道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習主席強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要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國實踐為立足點,克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以偉大理論指導偉大實踐,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要結合時代條件,廣泛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加生動鮮活,使馬克思主義借助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出書本、走向人民群眾。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的復雜文本向簡單文本轉換,抽象文本向形象、可視的聲像、影像作品轉換的具體方式,由宣傳教育為主向宣傳教育與文化產業發展并重轉向,最終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形態向實踐價值拓展、從主流文化形態向大眾文化形態轉變、從主流價值觀念向民眾文化心理滲透,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話語”,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三)站穩腳跟,砥柱中流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打意識形態的“軟實力”“巧實力”戰爭,大打文化爭奪戰,以實現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的戰略意圖。我們要戰勝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就必須反對資本主義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佳結合必將提升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優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突出優勢,也是當代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歷史根基。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亟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之迸發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經驗總結,是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必然需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強烈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