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階段是多重轉變的過渡期、適應期,同時也是各類心理應激疊加、心理危機高發的關鍵期。新兵心理復檢和測評是新訓單位的常態化工作,對于新兵精神心理障礙的早期篩查及危險行為早期預警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匯總了近年來新兵心理復檢和測評工作面臨的挑戰并嘗試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對此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新兵心理復檢和測評工作面臨的挑戰
心理評估是貫穿新訓全程的重要工作,包括心理復檢和后續心理測評。目前,新兵心理復檢工作的大致流程為:首先由班排骨干結合精神障礙線索篩查條目對新兵進行知情人他評,然后由新兵進行心理量表上機自評,篩查出測驗指數偏高的人員,再由軍醫或心理咨詢師進行計算機引導下的半結構式訪談,初步評估篩選出心理健康狀態異常的人員,最終送至具有終極鑒定資格的軍隊醫院精神科進一步診斷。新訓單位在心理復檢基礎上,對心理狀態異常人員進行回訪和跟進,并適時進行復測和重評。結合近期在某部開展新兵心理工作的經驗,將新兵心理復檢和心理測評工作在實際操作中面臨挑戰梳理如下:
(一)精神分裂癥的機測檢出率遠高于終極鑒定檢出率。匯總近年來機測篩檢結果,發現精神分裂癥的檢出率較高,為各類精神障礙之首,而終極鑒定結果最終確診的人數占比較低,機測檢出率遠高于終極鑒定檢出率。當前常用的篩查條目對癥狀的描述多為病理性,如“他被動懶散,個人衛生差,不修邊幅,蓬頭垢面”“他動作顯著緩慢,精神不振”等,均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衰退”這一陰性癥狀的表述。篩查條目為他評,他評環節主要依靠熟悉新兵情況、沒有精神病學背景的人員,即新兵班、排長完成,他們往往從生活角度理解這些病理性的描述,與新兵性格懶散、跟不上軍營節奏、日常行為習慣不良等掛鉤,“對號入座”,甚至個別帶兵人會依據自己對新兵個人的好惡程度作出不客觀評價,導致他評環節出現較多“假陽性”。“假陽性”率過高會給新兵帶來過多心理壓力,并且占用訪談人員大量精力進行判斷和排除。
(二)對入伍前有情感障礙病史人員篩查效果不理想。近年來,我軍精神疾病譜發生了重要變化,以抑郁為代表的心理障礙已經成為我軍官兵新的高發病種。一些入伍前有明確情感障礙患病史的新兵(如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經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或部分緩解。他們在入伍后的心理檢測中,經常選擇隱瞞病史,并在作答各類量表時“裝好”,以規避后期訪談和診斷。對于此類人員,受制于自陳式量表的局限性,現有的檢測系統很難將其甄別,致使一些情感障礙間歇期或經藥物治療處于緩解期的人員“帶病入伍”而不被察覺。同時,由于情感障礙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多數患病新兵可在社會功能受損尚不嚴重的情況下正常操課訓練,無法引起基層帶兵人和心理骨干的重視,從而對其情況嚴重性失察或誤判,給篩查工作帶來更大困難。這些情況不僅嚴重影響患病官兵本人身心健康,更會直接損害其日后崗位勝任能力,甚至埋下重大安全隱患。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跟進措施。心理復檢中,經軍隊精神專科醫院鑒定可以繼續服役的人員,往往被連隊作為重點人員進行管理,這種自發式的關注和管理往往缺乏專業性、針對性和持續性。多數新訓單位心理復檢和心理測評工作僅停留在篩查評估階段,對重點人缺乏階段性回訪、跟進性心理支持和二次評估。有效跟進措施的缺乏,一方面導致新兵在面對心理困境時無法得到及時的專業支持,心理問題可能加劇甚至形成心理創傷,阻礙其健康發展和成長成才;另一方面,新兵在新訓階段及第二適應期心理變化較為迅速和劇烈,跟進和掌握不及時容易錯失處理相關問題的最佳時機,為部隊安全管理埋下隱患。
(四)心理測評數據管理模式較為粗放。目前,新兵心理復檢相關數據(包括心理自評量表數據、精神障礙篩查他評線索和半結構式心理訪談記錄等)由新兵心理健康信息采集系統自動存檔,各單位在當次復檢工作結束后統一匯總上報。然而,受制于軟件系統的局限性,這些信息難以提取留檔,給原始數據的保存帶來困難。此外,近年來,很多新訓單位建立了新兵心理檔案,心理檔案包含新兵各次心理測評結果、訪談記錄、就診記錄等信息,是反映新訓期間新兵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資料。但是,新兵心理檔案在下連后常因交接、管理不善出現遺失,給后續心理服務工作帶來被動。
二、新兵心理復檢和測評工作的優化建議
“一年兩征”模式實行以來,新兵心理復檢和心理測評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并得以穩步推進。針對當前新兵心理復檢測評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斷探索完善新訓期心理測評工作開展模式,對篩查和淘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地方應征青年、評估新兵對軍事應激源的心理適應能力,以及做好重點人跟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從優化心理復檢系統和完善測評工作模式兩個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不斷優化心理復檢和測評工具與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軍隊改革的深化,青年官兵心理發展呈現新特點、新動向。測評工具與技術的優化,有助于緊扣官兵實際,提升心理復檢和測評的科學性、有效性。一是修訂完善相關問卷,推動量表編制的本土化、時代化和軍事化。現有問卷的部分條目信效度難以滿足當前實測需求,亟待探索編制符合青年官兵實際和各軍兵種語境的科學量表。特別注重與新兵、基層帶兵人、軍醫和心理工作者等深入座談交流,緊貼當代官兵心理發展現狀和生活訓練實際修訂和更新條目,同時,對線索篩查條目使用去病理化表述,采用更為通俗、貼近新兵實際的語言文字。在自陳式量表中采用更為精確的多點計分方式,避免個別條目過于靈敏,形成更立體的測評結論。二是探索基于自陳式量表的多通道信息融合測評技術。自陳式量表具有相對準確、易于編制和標準化操作等特征,一直以來是心理測評的主要范式。但因表面效度較高,其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受答題者主觀因素影響,當前新兵入伍動機呈現多元化趨勢,在掩飾性和社會贊許性等因素驅使下,易出現動機性虛假作答,極大降低測驗信度。未來,可探索基于自陳式量表的多通道信息融合測評技術,在量表測試過程中收集皮膚電阻、瞳孔擴張、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等多通道生理心理反應信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訓練,構建自動化融合式預測模型,為提高自陳式量表測試精準度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引入投射測驗,輔助半結構式訪談。新兵處于成年早期,普遍具有求新獵奇的心理特點,傳統心理測評經反復施測,往往會引起新兵的抵觸情緒,兼具趣味性和療愈性的投射測驗更能激發其興趣。投射測驗可對人格作綜合完整的探討,對被試內心精神生活作深層次探索,并進行動態解釋。建議在二次篩查時,除了采用自陳式量表測驗,還可以進行“房樹人”或“雨中人”等繪畫測驗。繪畫測驗能避免裝好或詐病傾向,其結果可作為量表測驗結果的有效補充,提供潛在心理危機線索,幫助咨詢師完成個案概念化,從而形成更加準確的工作性診斷。
(二)不斷完善心理復檢和測評工作模式。新兵心理復檢和測評是一項長期持續性工作,通過優化工作模式可以提升測評效率、培養專業隊伍、促進溝通協作、減少重復勞動、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新訓工作需求。一是精確把握兩個時機,做好新兵心理復檢和二次篩查。按照《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準》要求,新兵入伍30日后,應進行心理健康信息采集。在實際工作中,應靈活把握首次測評時機開展心理復檢,既要確保排除精神藥品服用對患病新兵的癥狀緩解作用,又要規避重大集體事件引發的心理應激反應對信息采集準確性的影響,以免導致測量信效度降低。建議在新兵入伍2—3個月后,使用90項癥狀清單(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等,依托紙筆測驗的形式進行二次篩查。一方面注重對初次篩查的“重點人”進行跟蹤回訪,另一方面評估新兵對軍事應激源的心理適應能力,建立新兵心理檔案,為下一步崗位任職和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二是充分依托基層心理骨干,收集新兵精神障礙線索。心理測驗是篩查新兵異常心理行為癥狀的常規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不管是“帶病入伍”還是“入伍誘發”的新兵,與之朝夕相處的心理骨干在識別異常癥狀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因此,要充分利用基層心理骨干這支特殊隊伍的力量,提升心理篩查效率。具體來說,要加強基層心理骨干專業培訓,特別是對精神障礙癥狀的識別技能培訓,定期對參與他評的班、排長進行簡單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常見精神障礙及其癥狀表現,初步具備精神障礙相關癥狀的鑒別能力,提高他評環節信效度。為從事心理復檢和測評工作的專業人才提供持續的培訓、督導和學習機會,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要加大心理骨干參與新兵快遞管理、藥品核驗、手機使用管理的權限,重點關注其精神類藥品的使用情況;要暢通心理骨干上報渠道,明確“發現、報告、訪談、鑒定”的工作流程,不斷完善新兵精神障礙線索收集機制。三是智能管理新兵心理測評數據,為心理跟蹤和支持反饋提供科學依據。使用電子檔案和數據庫存儲、管理檔案信息,可以提高檔案的可訪問性、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時,整合不同的數據來源,包括人口學信息、心理測評結果、心理訪談記錄、骨干談心記錄、就醫情況、訓練成績等,形成多維立體檔案系統,為持續化心理跟蹤和個性化心理支持提供更全面的依據。探索建立跨部門或跨單位的檔案共享和協作機制,形成新兵心理健康關鍵信息數據庫,方便不同層次人員能夠共享和訪問新兵的心理檔案信息,從而提高心理支持的協同效果,避免信息孤島和重復工作。此外,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利用數據挖掘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對新兵心理檔案中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潛在的心理問題和變化趨勢,可以幫助及早發現和干預心理問題,提高心理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