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作為明朝中后期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人物,為人廉正剛直,詩文和雅中正。其詩歌中或直接以憫農為主題,或通過祈雨、盼雨、喜雨來期盼風調雨順,或在日常感懷和贈答酬酢中自然流露,都表現出憂國憫農的赤誠情懷。這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系蒼生、關注農事的傳統有關,也與王家屏的家庭教育、個人品行操守及其所處時代的自然社會環境相關。
王家屏,字忠伯,號對南,謚號文端,明代山西山陰縣人。其生于嘉靖十五年閏十二月,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后與修世、穆兩朝實錄,以秉筆直書名。萬歷十九年(1591)九月至二十年(1592)三月,其任內閣首輔,不久致仕歸里,于縣南建復宿山房,與其子共讀于此。萬歷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其卒于山陰,贈少保,謚文端。其有《復宿山房集》四十卷,《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傳世。
王家屏自幼聰穎,過目成誦,為人坦蕩,為官清廉正直,受人敬仰。葉向高在《〈復宿山房〉序》中言:“蓋自嘉隆以來,相臣之以精忠勁節取信于上下,名實純備,始終無暇,罕有及公者。”葉氏認為,王家屏是自嘉隆年間以來最難得的相輔大臣,無論從實績還是從名節上看,都沒有瑕玷。詩文發自胸臆,情真意切。李維楨在《〈復宿山房集〉敘》中道:“公凡為文,不屬草,含毫沉吟,一揮而就。閉門散帙,不聞誦讀聲,過目輒不忘。無論大著作出人意表,即談謔巧捷,四座盡傾。”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評曰:“文端立朝,侃侃不阿,因一諫官,力爭去位,風節固不可及。詩亦雍容和雅,不失正始之音。”言為心聲,王家屏品行端正,操履端嚴,詩歌氣格高華,雍容不俗,純正和雅,感情真摯,聲律和暢。詩文均是發自其內心的赤誠之情,表現出強烈的濟世憫農觀。
一、王家屏詩歌中的憫農思想
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代匹夫匹婦語最難。蓋饑寒勞困之苦,雖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無間者也。”劉熙載雖是評說杜甫等人的憫農詩,但王家屏同樣深懷感念蒼生、民胞物與的赤誠之心。他出身寒微,世代耕讀,家鄉處于雁門關外之苦寒塞上,是深受儒家教育的傳統讀書人,心憂天下,志在濟世,對百姓的苦樂都記掛心中,以至于其詩歌中表達出了明顯的憫農思想傾向。具體分為如下幾種情形:
(一)直接以憫農為主題,憂嘆農夫辛勞、夫婦分離的苦痛
這類詩歌或表現農民終年辛勤勞作,卻所獲無幾;或抒寫夫婦長久離別,不能團聚,都表達了憫農之情懷,從而揭露了百姓徭役繁重,夫婦被迫長久分離,不能安居樂業,盡享天倫。
在《憫農》一詩中,王家屏寫出了農民一年到頭兒辛苦勞作,但糧食尚未收獲進倉庫,官吏早已上門催繳租稅。農民在交完官稅之后糧食所剩無幾,最后落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境地。詩云:
春日荷一鍤,夏日荷一鋤。
摘稻如摘發,種谷如種珠。
晨起飼牛飽,羹藿常無余。
雞棲煙樹瞑,日宴遑寧居。
胼胝田陌間,終歲勤菑畬。
早禾幸自熟,蟪蛄鳴郊墟。
登場未云竟,催征已紛拏。
糶新了官稅,而無擔石儲。
涼風四壁靜,妻孥依空廬。
生計懷農事,誰能不欷歔!
禾苗成熟,農民連忙收獲,卻“登場未云竟,催征已紛拏”,官吏早已迫不及待進行催繳。“糶新了官稅”,新谷收獲后需要糶了換錢才能繳納官稅。由此推測,此詩應寫于“一條鞭法”推行之時。征收銀兩,好處是簡化了稅制,方便收取,但在征收的過程中弊端實多,實際上還是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所以才會落得“而無擔石儲”的境地。
王家屏模擬《古詩十九首》的詩作《迢迢牽牛星》,詩歌借對牛郎織女天各一方、長久分離的詠嘆,表達了普通百姓夫妻被迫分離,相隔天涯彼此思念的痛苦。“豈不念華容,為此銀漢阻”,彼此之間的思念不曾斷絕,想要相聚,卻“欲渡無橋梁”,只能失神呆坐,“罷織空機杼”。“安得夜如年,清光常對汝”,表達了想要相守相聚過長相廝守的平淡日子,卻無法實現的悲傷落寞之情。詩中同情悲憫百姓之情顯而易見,諷刺勸諫統治者之意也深藏其中。
(二)通過祈雨、盼雨、喜雨來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明中后期反常天氣增多,干旱、瘟疫、蟲災席卷大地。萬歷年間,旱災頻發,土地干裂。王家屏心急如焚,其很多詩歌都表現出關注百姓生活和命運的悲憫之情。
《占雨不應》詩前小序中說“久旱,諸友數談雨征”,說了很多要下雨的征兆,但“迄無一驗者”,所以作詩表達“龜策渾無應,龍祠總不靈”的焦灼心情。“汙萊千里目,野哭萬家聲”,放眼望去,焦土一片,哀鴻遍野。詩人憂心忡忡,心系蒼生。《和魏中丞憂旱》《和魏中丞喜雨》中的這一“憂”一“喜”,正反映了詩人情真意切盼雨、喜雨,憂心百姓溫飽的樸素憫農思想。魏中丞,即魏允貞,萬歷二十一年(1593),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他主政山西期間,節用愛民,頗有政績。他性情剛直果斷,操守清廉。王家屏與他性情投合,多有詩作唱和。“經春無滴雨,入夜每占星。旱魃驕方甚,饑民涕欲零。土膏十里赤,煙縷數家青。”(《和魏中丞憂旱》)一春無雨,旱魃驕橫,詩人憂心似焚,每晚夜觀天象,希望天降甘霖。“賴有賢開府,憂民似拯焚。”(《和魏中丞喜雨》)幸好有愛民如子的地方官員。《山陰縣志·藝文》記載:“魏見泉中丞取水化悲巖岳廟,禱雨應。”“震電須臾膏雨遍,功收康阜佐明王”,北方邊域下了一場及時雨,老百姓笑逐顏開,詩人也欣喜無比,盛贊魏中丞立了輔佐君王的不小功績。《喜雨六首》其五:“六合同云解澤流,村村父老溢歡謳。莫須斗酒禳田事,一雨桑麻盡有秋。”天降甘霖,父老鄉親載歌載舞。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詩人很關心的事情,這是儒者的愛民憂民之心的自然流露。
(三)日常感懷中流露出憫農思想
或逢年過節,或獲得賞賜,或出行觀游,王家屏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百姓苦樂歡憂,即便是在詩人病入膏肓之際,留下的絕筆之作中,仍然滿懷憂國憫農之情。
《燈市》是寫歡度元宵佳節的詩。“萬井歌鐘騰笑語,九衢冠蓋雜塵囂。月當晴夜光逾滿,時值豐年樂更饒。”年豐歲稔,萬姓黎民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圣皇有道民同樂,窮谷荒檐玉燭調”,表達了詩人宏大的愿望:希望政通人和,君民同樂,普天同慶,萬民安居。《朝天宮習儀遇雪》寫的是赴朝天宮習儀遇雪的情景,詩人寫出了“花滿瑤圖鐘瑞澤,香飄銀樹散清氛”的雪景,但結尾處仍抒發了憂民的思想:“莫遣北風寒太劇,普天和氣正氤氳。”受《詩經·邶風·北風》影響,“北風”常喻指侵害百姓的酷政和戰亂。即便是單從企盼風調雨順、普天和氣的角度講,王家屏仍是記掛百姓苦寒的。盛夏酷暑難耐,也讓王家屏揪心。《賜扇》一詩講述的是,詩人得到一把扇子,在感受涼風帶來的舒爽時,表達想要“手援天下暍,八表共仁風”的愿景。“暍”,傷暑也。王家屏希望朝廷的恩澤能惠及天下蒼生,救助傷于暴熱的百姓。
《夢應制題獻芹獻曝圖二首》是王家屏的絕筆之作,詩前小序云:“夢同馬文莊公應制題獻芹獻曝圖二首。時病革。”他在彌留之際,仍不忘百姓社稷。盛以弘在《王文端公詩集序》中說:“先生品格超卓一世,宜其聲諸歌詠,跨邁流俗,上薄風雅,非近時呫呫者之所能彷佛也。先生疾革,猶夢與馬文莊公為芹曝詩,今具集中。蓋其志慮無一息之忘靖獻。故當易簀時,猶惓惓若此,不可想見其赤藎哉!”
王家屏念茲在茲,無論在朝堂之上還是在鄉野之中,他始終將百姓憂苦放在心上。正如他在《初入翰林自述》一詩中所說:“宇宙皆吾事,一念安可欺。”他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時刻未忘社稷蒼生。
(四)與人贈答送別酬酢中表現出憫農思想
王家屏認為君王要有愛民之心,行愛民之仁政,“若君能以愛民為心而舉行仁政,務恤其饑寒,救其疾苦,則有司體君之心為心,無不愛其民者矣”(《山右叢書》)。同樣,大臣也要有愛民之心,不能斂財與民爭利。王家屏在寄贈唱和詩作中,常常勉勵友人為民謀福利。遇有施善政,為民解憂的行為,詩人會大加贊賞。《送胡民部督運儀真》詩中描述了揚州運河的繁忙景象:“萬里梯航通海嶠,幾人冠蓋集江樓。”水陸兩運,有很多人投入征田賦運租糧的行列。“君王未卜蠲租詔,使者應分轉餉憂。”胡民部你作為受命的官員,在運送的過程中應體恤百姓,切不可加重農民負擔。《送人尹東光》雖是送別之作,卻是勸勉其爭做賢能仁德的縣令,“百里銷兵看買犢,九霄摶舄見飛鳧”,銷兵止戰,勸農務桑,為一方百姓造福。《題朱鎮山司空引漕卷》詩中說:“真有神威通屃赑,遂令氛靄靜黿鼉。禹功千古留遺頌,明月清淮起棹歌。”只要是為民造福的人將會被人們永遠流傳贊美。“東西泰華并嶙峋,守帥祈年走望頻。遂有甘霖沾下土,頓驅氛靄凈邊塵。向來巡省藩方使,幾見謳歌帝力人。十畝桑麻生意足,預徼余潤惠逋臣。”(《和魏中丞望謝北岳三首》其二)魏允貞干旱時節親自祈雨,也得到了王家屏的盛贊。
可見,王家屏的憫農思想是一以貫之的,能從其詩作中感受到赤誠的愛民憂國思想,而這種思想恰恰是其廉潔正直、一心為民的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二、王家屏憫農思想形成的緣由
王家屏憫農思想的形成既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系蒼生、關注農事的傳統有關,也與其家庭教育及個人品行操守相關,還與其所處明代中后期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
(一)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心系蒼生、關注農事的傳統
“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是勤勞的農耕民族。反映早期農民四季勞作的詩歌始自《詩經·豳風·七月》。這首被錢鍾書先生稱作“中國最古老的四時田園詩”,用賦的手法鋪陳了農民一年到頭兒、周而復始的勞作之艱辛,也流露出對他們的共情和憐憫。到東晉陶淵明,其田園詩中也描寫勞作之艱辛:“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五首》其三)“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到中晚唐樂府,詩人多關注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二首》其一)“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皮日休《正樂府十篇·橡媼嘆》)宋詩中的憫農詩更為豐富:有對百姓勞而無獲的悲嘆,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梅堯臣《陶者》);有農婦勞作的艱辛,如“朝陽過山來,下田猶露濕。餉婦念兒啼,逢人不敢立。青黃先后收,斷折佝僂拾”(李覯《獲稻》);有對租稅沉重擾民的控訴,如“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租夜打門”(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其一);還有揭露剝削無孔不入,如“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明詩對現實和民生的關注也很豐富,劉基、高啟、于謙等人詩歌中的憫農思想傾向亦十分明顯。
(二)受家庭環境及教育的影響
王家屏先祖居太原,后徙居山陰,其在《先考贈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石溪府君妣贈淑人韓氏景氏事略》中道:“其先出太原,自太原徙京兆之鳳翔。有長眉王氏者,國初以材勇簡充南京龍江左衛衛士,從文皇帝北上,遣屯云中塞,遂即山陰家焉。”其高祖王沖做過典使,曾祖父王縉做過臨邑知縣,“有惠聲,歿而祀于鄉”,祖父王朝用學儒進德修業,但未能進入仕途,“以儒官終”。
其父王憲武行二,兄弟四人。“伯憲文,少縱失學,數從里中豪恣游,破產欲盡,所遺瘠田草屋,先大父推以畀府君,曰:‘兒與兩弟共之,兩弟衣食婚娶盡在此中矣。’時府君年十五,痛家中落,慨焉愿任力服父事,則挾策之田,且耕且讀。”王憲武接過家庭擔子,“挾策之田,且耕且讀”,替哥哥還債,幫弟弟成家立業。他操持家務固然影響讀書,但學習未嘗廢止,“每晨起程書讀,晝不中程,夜嘗足之”。他還出資贖出俘虜的女子并幫其出嫁成家,做了很多積德行善的事。生母韓妙善自幼聰穎,女紅、史書兼精通。新婚三日便下廚烹飪,一天招待十余批賓客,得到公公的贊賞。她盡心操持家務,“敬養翁姑,衣食兩叔”。可惜在王家屏七歲的時候生母韓妙善去世,去世前她說:“幸寬兒,當有成。痛吾不及見耳。”
王家屏受家族和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無疑是很大的,他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為其人生打下了仁義的底色,使其成長為一位有擔當、有作為,能關注底層百姓的士君子。
(三)明中后期王家屏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對其憫農思想的直接影響
明代的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農民在豐年尚且勉強糊口度日,如遇旱災、地震處境則更為艱難。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西壽陽縣大旱;嘉靖四十年(1561),太湖大水;萬歷十四年(1586)和萬歷十五年(1587),“武鄉縣大旱,自春不雨”(《武鄉縣志》),“陽城縣大旱,五谷不登……歲亢旱,步禱即獲時雨”(《陽城縣志》),各地災情嚴重。萬歷十五年(1587)七月,朝廷免稅賑災。從《中國貨幣史》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的米價一路飆升。成化年間(1465—1487),因北方多地干旱而導致米價上升;嘉靖年間(1522—1566),平均每公石米為五錢八分;隆慶年間(1567—1572),每公石米為五錢九分;萬歷年間(1573—1620)和天啟年間(1621—1627),米價仍處于高位上升的勢態;到崇禎年間(1628—1644)時,米價差不多比嘉靖時期翻了一倍。王家屏心憂天下,上書為民請命。萬歷十四年(1586),王家屏“以風霾偕同官條上病民四事,若織作陶型之屬,請一切寬減”(朱賡《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少保謚文端山陰王公墓表》)。
綜上,王家屏雖名不以詩文顯,但其詩歌中有明顯的憫農思想傾向,這是其秉承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傳統的自然流露,也是其耕讀世家的家風傳承,更是其清正廉明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