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腎功能和免疫學指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汕頭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5例SLE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進行分組,分為常規組(32例)和研究組(33例)。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醋酸潑尼松片)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腎功能指標[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24 h UP)]、血液免疫學指標[補體C3、補體C4、總補體活性(CH50)、C-反應蛋白(CRP)]水平。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Scr、BUN、24 h UP、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常規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補體C4及CH50含量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常規組(均Plt;0.05)。結論 針對SLE,實施中藥右歸飲加減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可改善患者腎功能,調節患者免疫功能,從而緩解患者SLE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更顯著。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 ; 醋酸潑尼松 ; 右歸飲加減 ; 中醫證候 ; 腎功能 ; 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59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1.009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1.030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可侵犯全身各個器官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西醫針對SLE常用醋酸潑尼松進行治療,該藥物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抑制蛋白質分解和蛋白質合成,調節免疫系統功能,但長期應用會導致痤瘡、脫發、骨質疏松、感染、高血壓等不良反應[1]。中醫將SLE命名為“陰陽毒”“紅蝴蝶瘡”等,主要由先天稟賦不足,體內正氣不足,外邪入侵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中醫治療原則為“治病必求于本”,治療應以補益肝腎、健脾除濕、養血活血為主[2]。中藥右歸飲具有壯陽補腎、補脾益腎、祛邪除濕等功效,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3]。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SLE對患者腎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汕頭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5例SLE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分為常規組(32例)和研究組(33例)。常規組患者年齡21~55歲,平均(38.58±2.62)歲;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28例;SLE病程0.7~10年,平均(3.58±0.87)年。研究組患者年齡20~54歲,平均(38.63±2.55)歲;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28例;SLE病程0.5~6年,平均(3.56±0.88)年。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 [4]中SLE的診斷標準;⑵符合《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病學》 [5]中“紅蝴蝶瘡”的診斷標準,并辨證為脾腎陽虛型:面色無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納少、便溏泄瀉,舌淡胖苔白,脈沉細弱;⑶疾病分類[4]為SLEⅠ型和SLEⅡ型。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感染;⑵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者;⑶合并造血系統疾病。本研究經汕頭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醋酸潑尼松片(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526,規格:5 mg/片)治療,晨起頓服,藥物劑量根據每位患者具體疾病嚴重程度與受累程度決定,如果患者除存在皮疹外,僅僅出現關節炎或者輕度全身癥狀,每天劑量為20~30 mg;如果患者存在輕度臟器損傷或者明顯的全身癥狀,每天劑量為30~40 mg;如果患者存在嚴重的臟器損傷或者嚴重的全身癥狀,每天劑量為60~80 mg。治療8周病情穩定后,可以逐漸減少藥物劑量,每周減少劑量5 mg,直至劑量減少到0.5 mg/kg體質量時,則可以更改為隔日晨服。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藥物組方為:黃芪30 g,當歸、地黃、山茱萸、山藥、杜仲、白芍藥各15 g,川芎、白花蛇舌草、益智仁各10 g,炙甘草、鹿角膠穿山甲各5 g、制附子3 g。隨證加減:若胃腸反應嚴重,增加法半夏10 g、竹茹10 g、生姜8 g;若下焦濕熱,增加苦參和龍葵各10 g;若嚴重頭暈乏力,增加人參10 g、白術8 g。將上述諸藥加水煎煮,最后獲取藥液300 mL,分早晚服用,1劑/d。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療后評估患者臨床療效:治愈:皮疹、肌肉關節癥狀、血液系統癥狀等體征、癥狀均消失,復查腎功能各項指標正常,血清補體C4含量下降gt;8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復查腎功能各項指標明顯好轉,50%lt;血清補體C4含量下降≤80%;有效:癥狀、體征有一定改善,復查腎功能各項指標有一定好轉,25%lt;血清補體C4下降≤50%;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復查腎功能各項指標無變化或加重,血清補體C4下降≤25% [4]。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評估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皮膚斑疹、肢體疼痛等,每項0~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5]。⑶腎功能: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分離血液(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獲取上層清液,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同時收集患者24 h尿液,采用磺基柳酸比濁定量法檢測24 h尿蛋白(24 h UP)。⑷血液免疫學: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條件同⑶,獲取上層清液,采取ELISA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補體C3、補體C4含量及總補體活性(CH50)。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cr、BUN、24 h U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各項血液免疫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補體C3、補體C4及CH50含量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常規組;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認為,免疫應答反應異常在SLE的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醋酸潑尼松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SLE,但長期使用該藥物易導致骨質疏松、誘發感染、降低藥物耐受性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6]。
中醫認為,SLE常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腎主封藏為先天之本,為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的根本,本病與脾和腎密切相關,因此,治療原則應以益氣扶正、補腎填精、健脾補血為主[7]。右歸飲藥方中黃芪、地黃、川芎可活血、行氣;當歸可調經止痛、活血;山藥補脾肺腎;山茱萸、杜仲、鹿角膠可溫肝補腎;白芍藥可養血調經;白花蛇舌草可清熱解毒;炙甘草益氣補陽、滋陰補血;穿山甲補腎壯陽;制附子補火助陽,全方共奏滋陰補腎、滋養陰精的功效[8]。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常規組,這表明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SLE患者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腎臟是SLE常見的受累靶器官,免疫性炎癥反應能夠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患者腎功能損害,導致患者體內Scr、BUN、24 h UP水平升高。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甲苷具有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可減輕免疫因子對血管內皮的損傷,保護患者腎功能[9]。山茱萸中的黃酮類、多糖類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能夠抑制腎組織炎癥反應與腎臟纖維化,對患者腎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10]。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cr、BUN、24 h UP水平均低于常規組,這表明右歸飲加減治療可以有效改善SLE患者的腎功能。
SLE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異常免疫應答過程,補體系統是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物質,參與機體的防御功能,體內補體系統活化消耗補體C3、C4,補體C3、C4降低是活動性SLE的主要標志;CH50是總補體活性,主要反映補體9種成分的綜合水平,SLE患者體內CH50活性下降;CRP是常見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水平升高可激活補體系統,增加補體消耗。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地黃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夠通過調控炎癥、免疫等信號通路,影響調節性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免疫調節細胞的活性,發揮抗炎、抑制異常免疫應答作用[11]。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補體C3、補體C4含量及血清CH50均高于常規組,血清CRP水平低于常規組,這表明右歸飲加減治療可以有效改善SLE患者的免疫功能。
綜上,針對SLE,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藥右歸飲加減治療,可改善患者腎功能,調節患者免疫功能,從而緩解患者SLE的臨床癥狀,治療效果更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周靜, 黃闖, 彭鳳玲. 人免疫球蛋白聯合醋酸潑尼松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效果及對患者CD28、ICOS、Tim-1表達的影響[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9, 35(6): 334-337, 341.
王槿.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研究進展[J]. 內蒙古中醫藥, 2023, 42(7): 157-158.
趙振霞, 賈奎, 林志強. 中藥右歸飲加減聯合糖皮質激素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腎功能、中醫癥狀總積分的影響[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1, 39(5): 217-220.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 2020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J]. 中華內科雜志, 2020, 59(3): 172-185.
劉維. 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病學[M].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4-15.
王晨霞, 朱冠男, 趙遼遼. 潑尼松聯合甲氨喋啶治療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炎癥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J]. 醫學臨床研究, 2021, 38(1): 19-21.
王澤, 黃傳兵, 陳君潔, 等. 健脾滋腎方對脾腎陽虛型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的影響[J]. 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41(1): 17-21.
柯慧. 補腎益精經典方劑右歸飲化學成分分析及安全性評價[D]. 重慶: 西南大學, 2020.
楊柳, 張王寧, 劉月濤, 等. 基于網絡藥理學的黃芪治療腎病綜合征的機制研究[J]. 中草藥, 2019, 50(8): 1828-1837.
李佳欣, 陳思琦, 葛鵬玲. 山茱萸藥理學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24(4): 63-66.
付書璠, 李慧, 奚然然, 等. 基于數據挖掘中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含生地黃處方用藥規律研究[J]. 西南醫科大學學報, 2021, 44(3): 2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