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天津1992—2022年4期數據,運用重心模型、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都市區耕地非農化時空躍遷特征。結果表明:天津耕地非農化主要以轉為建設用地、水域為主;天津耕地非農化地域差異明顯,中心城區耕地非農化規模較小,而東南各區規模較大;天津耕地非農化重心先向西北后向東北方向遷移,總體呈“V”型走勢;天津耕地非農化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點,但聚集水平不斷下降,“高—高”聚集區主要分布于東部及南部區域,“低—低”聚集區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北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耕地非農化空間結構有較強的動態性,北辰區、東麗區等中心城區周邊區對臨近區有更強空間依賴;天津耕地非農化在空間格局演化上具有較強的空間整合性,正向協同增長的有7個區,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區,負向協同增長的有3個區,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周邊區域;天津耕地非農化的不同空間結構類型間較少發生躍遷,具有較強的轉移惰性。
關鍵詞:耕地非農化;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時空躍遷
中圖分類號:"F323.211"文獻標識碼:"Adoi:10.12128/j.issn.1672-6979.2024.11.010
引文格式:唐裕瑩,吳云青,密長林,等.大都市區耕地非農化的時空躍遷特征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山東國土資源,2024,40(11):63-72.TANG Yuying, WU Yunqing, MI Changlin, et al. 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Taking Tianjin City as an Example[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24,40(11):63-72.
0引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然而,在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持續加快的背景下,我國面臨著耕地向非農業用途轉化的現象愈發顯著的問題[1],這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引發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碳排放增加等系列生態環境問題[2]。我國政府對耕地非農化問題的治理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于2020年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強調要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3]。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中,有效遏制耕地向非農業用途的轉變,已成為我國耕地資源保護與糧食安全保障的核心議題之一[4]。
當前,國內外關于耕地非農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闡釋[5]、演變特征分析[6-8]、驅動因素探索[9-10]、監測監控探討[11]、耕地非農化與其他因素的互動關系[12-13]、影響效應[14-15]、調控對策[16-18]等方面。這些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參考借鑒,但仍存在以下需完善、深化研究之處:其一,大都市區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最為活躍和集中的區域,耕地資源相對稀缺,面臨較大的耕地非農化壓力,其耕地非農化也具有自身的特點,但現有關于耕地非農化的研究多以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農業省或市為研究對象,而針對大都市區域的研究較少;二是已有關于耕地非農化空間差異與時間過程的分析大多是獨立、分離開展的,這無法準確揭示耕地非農化空間差異的動態規律。基于此,本文以現代化大都市天津為例,運用重心遷移模型、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ESTDA)模型,借助LISA時間路徑及時空躍遷等方法,分析大都市區耕地非農化的時空分異及其躍遷特點,為天津及其他類似區域的耕地非農化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1992、2002、2012、2022年天津市4期土地利用柵格數據來源于武漢大學楊杰和黃昕教授發布的1990—2022年的中國30米年度土地覆蓋柵格數據(https://zenodo.org/records/8176941)。基于該數據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和研究需要,本文將天津市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6種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具體分類系統如表1所示。天津市行政區界線來源于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本文認為,當土地利用類型由耕地轉化為其他類型用地時,均被視為存在耕地非農化現象。
1.2研究方法
1.2.1重心遷移模型
研究區域中的某一屬性值在空間布局上所呈現出的均衡點即為重心,耕地非農化重心變化能夠體現研究區耕地非農化空間分布特點及其變遷軌跡。假設天津各區為質地均勻的平面,用經緯度表示各區的地理位置,根據公式(1)(2),可計算出天津耕地非農化重心。
Xt=∑ni=1Ctixi∑ni=1Cti(1)
Yt=∑ni=1Ctiyi∑ni=1Cti(2)
式中:Xt、Yt分別為第t年耕地非農化重心的經緯度坐標;Cti為i區的耕地非農化面積;xi、yi分別為i區的經緯度坐標;n為區的數量。
假設D為第t+1年相對于第t年重心遷移的距離(km),則D的計算公式(3)為:
D=C×(Xt+1-Xt)2+(Yt+1-Yt)2(3)
式中:(Xt+1,Yt+1)表示第t+1年的坐標;(Xt、Yt)表示第t年的坐標;C為常數;為地球表面坐標轉為平面距離(km)的系數,取值111.111。
1.2.2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ESTDA)
鑒于耕地非農化現象展現出顯著的時空動態性,本文采納REY等提出的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ESTDA)方法[19]刻畫天津耕地非農化的時空演化特點,該方法作為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的有效拓展,成功彌補了其在測量時空交互作用方面的不足,已在地理要素時空動態研究中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與顯著成效[20]。
(1)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通過度量空間關聯性,深入剖析觀測值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模式與異質性特征,被廣泛應用于各行業領域,主要包括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用于揭示觀測變量在空間上的總體相互關聯態勢,本文用Moran提出的Global Moran’s Ⅰ指數度量全局空間自相關情況,其計算公式(4)為:
Moran’s Ⅰ=n×∑ni=1∑nj=1wij(xi-)(xj-)∑ni=1∑nj=1wij∑ni=1(xi-)2(4)
式中:n為區域數量;xi、xj分別為觀測變量的觀測值;為觀測變量的平均值;wij表示研究區域間的空間權重;研究區域i和j相鄰,則wij=1,否則,wij=0。
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可有效識別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所無法體現的微觀層面上由于空間位置差異而可能產生的差異性空間關聯和空間差異程度,本文用Local Moran’s Ⅰ進行測量,其計算公式(5)為:
Moran’s Ⅰi=(xi-)m0∑nj=1,j≠iwij(xj-)(5)
式中:m0=∑ni=1(xi-)2n,xi、xj、、n、wij的含義同公式(4)。
本文根據Moran’s Ⅰi生成LISA集聚圖,并根據局部空間自相關原理,將耕地非農化集聚情況分為5種類型:高—高聚集、低—低聚集、高—低聚集、低—高聚集以及不顯著。其中,高—高聚集表示區域自身及周圍區域的耕地非農化規模都較大;低—低聚集表示區域自身及周圍區域的耕地非農化規模均較小;高—低聚集表示區域自身耕地非農化規模較大,而周邊區域的較小;低—高聚集表示區域自身耕地非農化規模較小,而周圍區域的較大;不顯著表示耕地非農化不存在空間聚集性。
(2)LISA時間路徑
LISA時間路徑著眼于Moran散點圖中各研究單元坐標隨時間的動態遷移,為傳統靜態LISA方法注入了動態視角。LISA時間路徑幾何特征主要包括相對長度、彎曲度和躍遷方向[21-25],分別表征耕地非農化局部空間結構的動態性、波動性和整體性特征。LISA時間路徑相對長度、彎曲度的計算公式(6)(7)如下:
Ni=n×∑T-1t=1d(Li,t,Li,t+a)∑ni=1∑T-1t=1d(Li,t,Li,t+a)(6)
Di=∑T-1t=1d(Li,t,Li,t+a)d(Li,t,Li,T)(7)
式中:Ni、Di分別為研究單元i的相對長度和路徑彎曲度;n為研究單元數量;T為年度間隔;d(Li,t,Li,t+a)為研究單元i從t年到(t+a)年的移動距離。Ni值越大,表明研究單元耕地非農化有更加動態的局部空間結構,隨著時間i推移,耕地非農化在Moran’s Ⅰ散點圖中的移動路徑更加不穩定。Ni>1說明研究單元i的遷移距離已超出整體研究區域內所有單元平均遷移距離;Di值越大,表明研究單元i的移動軌跡的復雜性與曲折性增強,并揭示了其局部空間依賴關系的動態演變趨勢,研究單元i自身受鄰域空間效應的影響越大,反之,則更具穩定性,研究單元i自身受鄰域空間效應的影響越小[26-27]。
LISA時間路徑的遷移方向可以揭示各研究單元在耕地非農化進程中局部空間格局演變所展現出的整合性特性參照尹君鋒[28]等的相關研究,可將遷移方向劃分為4類:0°~90°(含90°)方向表示研究單元與其相鄰單元正向協同增長,180°~270°(含270°)方向表示研究單元與其相鄰單元負向協同增長;90°~180°(含180°)方向和270°~360°(含360°)方向分別表示研究單元與其相鄰單元發生相反的躍遷方向。
(3)LISA時空躍遷
LISA時間路徑展現了空間單元在Moran’s Ⅰ散點圖上隨時間變化的移動軌跡,時空躍遷則進一步揭示了局部空間中相鄰單元間所存在[29]。時空躍遷可以分為4種類型,Type 0:研究單元與相鄰單元均保持穩定,Type I:研究單元躍遷但相鄰單元保持穩定,Type Ⅱ:研究單元保持穩定但相鄰單元發生躍遷,Type Ⅲ:研究單元與相鄰單元均發生躍遷,其中Type Ⅲa表示研究單元與相鄰單元躍遷方向相同,Type Ⅲb表示研究單元與相鄰單元躍遷方向相反[30-31]。本文運用時空流動系數(SF)與時空凝聚系數(SC)表征耕地非農化空間格局路徑依賴和路徑鎖定性,計算公式(8)(9)為:
SSF=H1+H2m(8)
SSC=H0+H3am(9)
式中:H0、H1、H2、H3a分別為Type 0、TypeⅠ、TypeⅡ、Type Ⅲa的躍遷單元數量;m為躍遷單元總數。
2結果與分析
2.1耕地非農化的時空演變特征
為了深入分析天津市在不同時期耕地轉化為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的情況,本文借助ArcGIS 10.8軟件中的疊加分析工具,對前后兩個時間節點的土地利用數據進行了計算與比對,進而量化了土地變化區域的面積,得到各耕地非農化類型在不同時期的情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自1992年至2022年間,天津耕地非農化現象主要集中表現為向建設用地的顯著轉變,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轉為建設用地的面積分別達到了478.39km2、646.37km2、491.05km2,占比分別達到了64.25%、75.91%、82.17%;耕地轉為水域的面積也較多,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轉為水域的面積分別達到了248.81km2、184.93km2、86.31km2,占比分別達到了33.41%、21.72%、14.44%。耕地轉為未利用地的面積最少,2012—2022年僅為0.03km2,轉為林地、草地的面積也相對較少。
為了探究天津市在不同時間段內耕地非農化現象的空間差異性,本文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依據各區耕地非農化的面積,將天津各區的耕地非農化狀況分為“較少”“一般”“較多”“多”4個等級,其中:“較少”為(0.00,1.51]km2、“一般”為(1.51,55.05]km2、“較多”為(55.06,81.59]km2、“多”為(81.60,143.23]km2,并形成耕地非農化等級分布直方圖及空間分異圖(圖1、圖2)。由圖1可知,1992—2002年,“較少”和“較多”的區各有6個,“一般”和“多”的區有各有2個;2002—2012年,“較少”的區有6個,“一般”的區有2個,“較多”和“多”的區各有4個;2012—2022年,“較少”和“一般”的區各有6個,“較多”的區有3個,“多”的區有1個。
由圖2可知,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的地域差異明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差異性也會變化。1992—2002年天津各區均有耕地非農化現象,總面積達到了744.62km2。“較少”區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一般”“較多”區域主要分布在環城四區及北部遠郊區,而東南部的濱海新區、靜海區耕地非農化面積最多,主要轉化為了建設用地。2002—2012年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總面積有所提升,空間格局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但耕地非農化等級為“多”的區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2個,主要分布在天津的東南部和西部,寶坻區、北辰區由“一般”區域發展為“較多”區域。出現這種耕地非農化空間格局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在此期間,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不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濱海新區、武清區、東麗區等相關區經濟發展較快,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需求強勁。2012—2022年天津耕地非農化總面積有較大幅度下降,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對于耕地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耕地的非法占用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近年來,天津市大力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大提升,這間接降低了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內在需求。在此期間,除和平區外,其他各區均有耕地非農化現象,“多”的區只剩下了濱海新區,“較多”的區包括寧河區、靜海區和武清區。
2.2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的時空演變特征
在運用公式(1)(2)計算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表3)的基礎上,本文制作了天津耕地非農化的重心遷移軌跡圖(圖3)。由表3、圖3可知,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一直位于東麗區西北部,相比于1992—2002年,2002—2012年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向西北方向遷移了2.33km,2012—2022年又向東北方向遷移了4.79km。1992—2022年,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一直位于天津幾何重心的東部,這說明天津市東部地區的耕地非農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區。從重心遷移路徑看,天津市耕地非農化重心的遷移距離由2.33km增加到了4.79km,這一現象凸顯了天津耕地非農化進程中的非均衡性日益顯著,其重心遷移軌跡呈現出先西北后東北的“V”型路徑,深刻揭示了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空間格局的主導方向正從西北向東北發生轉變。
2.3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的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ESTDA)
(1)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本文通過計算全局Moran’s Ⅰ指數分析耕地非農化總體空間分異特征。研究結果顯示,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3個時間段的全局Moran’s Ⅰ指數分別為0.561、0.491、0.48,且均通過了1%水平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天津耕地非農化有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分布特征;3個時間段的全局Moran’s Ⅰ指數逐期下降,說明天津耕地非農化的空間聚集水平在下降,各區間耕地非農化的總體差異逐漸減小。
如表4、圖4所示,天津耕地非農化在研究期內主要包括“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兩種類型。在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3個時間段,“高—高”聚集的空間分布相同,集中連片地分布于天津東部和南部區域,該區域的主體是濱海新區。在研究期內,受到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政策推動,該區域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較大且呈集聚特點。在1992—2002年、2002—2012年兩個時間段,“低—低”聚集區域主要集中連片地分布于中心城區;2012—2022年,“低—低”聚集區域范圍有所擴大,涵蓋區的個數由前兩個時間段的4個增加到了5個,河西區由原來的“不顯著”區轉變為了“低-低”聚集區,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作為天津較為發達的區,多年來河西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較大,在前兩個時間段,其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位居中心城區六區的第一位,但2012年之后,河西區所剩的耕地面積僅有0.432km2,耕地非農化規模較低。
(2)LISA時間路徑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的時空動態演化特征,根據公式(6)(7)及Moran’s Ⅰ散點圖上各區坐標,可得到天津耕地非農化LISA時間路徑的相對長度、彎曲度和遷移方向,從而直觀體現天津耕地非農化局部空間結構的動態性、空間依賴方向上的波動性與空間整合性特征。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相對長度、彎曲度、遷移方向均劃分為4個等級(圖5),并生成其分布直方圖(圖6)。
在天津16個區中,LISA時間路徑相對長度大的是寧河區(2.577)和東麗區(2.279),大于0.864的有7個區,占全部區的43.75%,零散地布局在天津市的北部、東部和南部地區,這些區展現了耕地非農化空間架構的高度流動性與動態變化特性。相對長度短的區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這表明中心城區的耕地非農化具有較穩定的空間結構特點。
從彎曲度看,時間路徑彎曲度最大的是北辰區(10.285),東麗區位居第二(4.379),他們均位于中心城區周邊,這說明他們在空間依賴上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對臨近區具有更強的空間依賴。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他們經濟社會發展受中心城區產業轉移與人口外溢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東麗區處于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之間,接受雙重影響帶動,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受到較強烈的鄰域影響。時間路徑彎曲度較小的是西青區、河西區、南開區、和平區、津南區、武清區等,他們在空間依賴方向上較為穩定,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受周圍區域的輻射影響較小,體現出較為穩定的耕地非農化發展變化趨勢。尤其是西青區和津南區形成了不同于周邊區域特別是中心城區的產業結構,受中心城區產業轉移的影響相對較小。
在對比1992—2002年、2012—2022年兩時期天津耕地非農化Moran’s Ⅰ散點圖中各區坐標的基礎上,可以判斷各區LISA時間路徑的遷移方向(圖5c)。天津耕地非農化協同增長的區共有9個,占全部區的62.5%,這表明天津耕地非農化進程在空間格局演變層面展現出高度的空間一體化特征。其中,有6個區發生了正向協同增長(0°~90°),主要分布在天津中北部地區,呈現出耕地非農化進程協同并進、高速攀升的鮮明特征;有3個區則表現為負向協同增長(180°~270°),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周邊區域,其耕地非農化進程則顯現出一種協同但相對低速的增長模式。
(3)LISA時空躍遷分析
LISA時空躍遷可以有效揭示不同局部相關類型在Moran's Ι散點圖上的相互轉化過程。如圖7所示,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空間結構較為穩定,不同空間結構類型間較少發生躍遷,表現出一定的躍遷惰性。自身耕地非農化等級發生躍遷但鄰域未發生躍遷(Type Ⅰ)中HH-LH的概率為12.5%,發生該類型躍遷的為津南區,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近些年津南區加大了耕地保護力度,在全區形成了耕地保護齊抓共管、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近年來津南區大力開展小站稻種植,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和高端制造業,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需求有所下降。自身耕地非農化等級保持穩定但相鄰單元發生躍遷(Type Ⅱ)中LH-LL的概率為100%,發生該類型躍遷的為北辰區,這表明該區耕地非農化一直處于規模較小的較低水平,而其周邊區的耕地非農化規模則由高水平下降為低水平,比如其臨近的西青區、東麗區耕地非農化等級由“較多”轉為了“一般”。自身耕地非農化等級發生躍遷但相鄰單元未發生躍遷(Type Ⅰ)中HL-LL的概率為100%,發生該類型躍遷的為東麗區,相比于1992—2002年,2012—2022年該區耕地非農化面積有較大幅度下降,耕地非農化等級由“較多”下降為“一般”,而周邊區耕地非農化面積一直相對較少。自身和鄰域區耕地非農化等級均未發生躍遷(Type 0)中HH-HH的概率為87.5%,LL-LL的概率為100%,表明自身和鄰域耕地非農化程度均較高或較低的區,其耕地非農化相對位置較為穩定。
利用公式(8)(9)可計算出1992—2022年天津市耕地非農化時空流動系數(SF)與時空凝聚系數(SC)分別為18.75%和81.25%,這表明天津市耕地非農化具有較強的轉移惰性,局部空間關聯模式穩定性較強。
3討論
基于天津市1992—2002年、2002—2012年、2012—2022年耕地非農化數據,本文借助重心遷移模型與探索性時空數據分析方法(ESTDA),對天津市耕地非農化的時空躍遷特性進行了系統性剖析。本文研究視角的切入,研究方法的選擇都是對當前耕地非農化研究體系的有效補充,所得的研究結論對于全面深刻理解大都市區耕地非農化特征,有針對性地制定耕地保護政策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否認,本文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本文在運用ESTDA方法的分析框架下,選取了對稱性的空間權重矩陣作為工具,這隱含了研究單元間相互影響的均衡性假設。然而,為深化對耕地非農化空間異質性的理解,未來研究應探索引入非對稱空間權重矩陣的可能性,以期更精確地刻畫不同單元間非均衡的相互作用,進而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學嚴謹性和可靠性。其次,明晰驅動因素是對耕地非農化進行精準調控的邏輯前提,雖然本文簡要提及了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對耕地非農化的影響,但并未深入系統地開展驅動因素分析,未來有必要采用隨機森林模型、地理探測器、案例分析等方法強化此方面的專門研究。
4結論
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①1992—2022年間天津耕地非農化主要以轉為建設用地、水域為主,轉為未利用地的規模最少;②天津耕地非農化的地域差異明顯,中心城區各區耕地非農化規模較小,而東南部各區規模較大,這種空間格局具有相對穩定性;③天津耕地非農化重心一直位于其幾何重心的東部,天津東部耕地非農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天津耕地非農化重心先向西北后向東北方向遷移,總體呈“V”型走勢;④1992—2022年,天津耕地非農化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點,但聚集水平不斷下降,“高—高”聚集區主要分布于天津市東部及南部區域,“低—低”聚集區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⑤天津北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耕地非農化空間結構具有較強的動態性,北辰區、東麗區等中心城區周邊區對臨近區有更強的空間依賴,天津耕地非農化現象在空間格局的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了顯著的空間整合性特征。具體而言,有7個區呈現出了正向協同增長的態勢,主要分布在天津中北部地區,負向協同增長的區有3個,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周邊區域;天津耕地非農化不同空間結構類型間較少發生躍遷,具有較強的轉移惰性,耕地非農化的局部空間關聯模式穩定性較強。
上述研究結論的政策啟示主要在于:①對耕地向水域的轉化實施嚴格管制,并分階段逐步清除已占用耕地的水域。同時,將未經許可利用耕地構建生態景觀、進行水產養殖等活動納入全市土地管理的日常監督與政府績效評估框架內;②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市低效用地改造等形式積極開展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③充分把握耕地非農化的空間關聯性和異質性,促進不同區域在存量土地盤活、土地集約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耕地保護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推動耕地非農化的協同治理;針對不同的耕地非農化局部空間結構演化特點,采用差異化治理措施,比如對于局部空間結構動態性較強的區,應防止其耕地非農化規模進一步提升,而對于局部空間結構較為穩定的區,應采取措施鼓勵其充分發揮優勢,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④通過推動耕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實施土地整治、優化耕作條件等途徑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民、社會資本等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源頭遏制耕地非農化的勢頭;⑤在規范土地流轉活動的過程中,應著重強化對工商資本介入的監管力度,清晰界定耕地非農化的內涵、類別、以及程度等各項邊界條件,以此杜絕耕地利用中的模糊地帶與規避行為,確保耕地非農化進程的有序性與合規性。
參考文獻:
[1]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2):131-138.
[2]袁曉妮,魯春陽,呂開云,等.我國耕地非農化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28-133.
[3]謝凌凌,許進龍,臧俊梅,等.基于Markov-FLUS模型的廣西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預測[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2):249-254.
[4]黃天能,許進龍.近40年來廣西耕地非農化的時空演變特征、成因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10):40-51.
[5]匡遠配,劉洋.農地流轉過程中的“非農化”“非糧化”辨析[J].農村經濟,2018(4):1-6.
[6]王莉,尋知鋒,鄭美麗,等.空天地網一體化智慧監測體系在耕地保護執法監管平臺中的應用[J].山東國土資源,2022,38(9):63-68.
[7]李宏鵬,田達睿,譚靜斌.延安市2000[CD1]2020年耕地非農化時空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水土保持通報,2022(4):330-337.
[8]王全喜,宋戈,隋虹均.耕地“非農化”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其驅動因素研究:基于影響分析與組態分析的雙重視角[J].中國土地科學,2023(5):113-124.
[9]孔祥斌.耕地“非糧化”問題、成因及對策[J].中國土地,2020(11):17-19.
[10]宋蕾,曹銀貴,周偉,等.基于SD模型的三峽庫區快速城鎮化地區耕地利用模擬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4):818-827.
[11]丁書培,李蒙蒙,汪小欽,等.基于時序遙感數據的福州市耕地非農化特征及驅動因子分析[J].遙感技術與應用,2022(3):550-563.
[12]王熒.運用可交易耕地發展權優化耕地非農化配置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2):25-30.
[13]ZHAI G F,IKEDA S.An empirical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J].Reviews of Urban amp;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0,12(1):36-53.
[14]LEROUX A D,CREEDY J.Optimal land conversion and growth with uncertain biodiversity cos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3):542-549.
[15]DALGAARD T,HUTCHINGS N,DRAGOSITS U,et al.Effects of farm heterogeneity and methods for upscaling on modelled nitrogen loss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1,159(11):3183-3192.
[16]韓博,金曉斌,顧錚鳴,等.鄉村振興目標下的國土整治研究進展及關鍵問題[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2):3007-3030.
[17]安文雨,涂婧林,侯東瑞,等.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共現與融合[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1(3):1-10.
[18]廖磊,呂宜平,于志磊,等.日照市耕地“非糧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2023,39(6):66-70.
[19]REY S J,JANIKAS M V.STARS:space-time analysis of regional systems[J].Geographical analysis,2006,38(1):67-86.
[20]郭永銳,張捷,盧韶婧,等.中國入境旅游經濟空間格局的時空動態性[J].地理科學,2014,34(11):1299-1304.
[21]方世敏,黃琰.長江經濟帶旅游效率與規模的時空演化及耦合協調[J].地理學報,2020,75(8):1757-1772.
[22]范擎宇,楊山,胡信.耦合視角下長三角地區城鎮化協調度的時空特征及交互機制[J].地理研究,2020,39(2):289-302.
[23]夏四友,文琦,崔盼盼,等.績效視角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空交互特征及耦合關系[J].生態學報,2021,41(12):4663-4675.
[24]鄒利林,梁一凡,馮培明,等.廣東省耕地利用質量評價、時空躍遷及障礙因子診斷[J].農業工程學報,2023,39(17):256-266.
[25]穆學青,張超凡,丁正山,等.黃河流域旅游生態效率時空動態識別與驅動因素探測[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4,40(1):149-159.
[26]尹君鋒.甘肅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及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3:1-20.
[27]穆學青,張超凡,丁正山,等.黃河流域旅游生態效率時空動態識別與驅動因素探測[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4,40(1):149-159.
[28]尹君鋒,石培基,黃萬狀,等.甘肅省縣域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8):2148-2168.
[29]張中浩,聶甜甜,高陽,等.長三角城市群生態安全評價與時空躍遷特征分析[J].地理科學,2022,42(11):1923-1931.
[30]畢斗斗,王凱,王龍杰,等.長三角城市群產業生態效率及其時空躍遷特征[J].經濟地理,2018,38(1):166-173.
[31]柳艷紅,金寧波,丁建軍.湖南武陵山片區鄉村發展時空分異及其影響路徑研究:基于城鎮化農戶生計響應的視角[J].新疆農墾經濟,2021(3):12-22.
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s
——Taking Tianjin City as an Example
TANG Yuying1, WU Yunqing1, MI Changlin2, GAO Limei2, DONG Jiahui1
(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7, China; 2. Linyi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Shandong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ta from four periods between 1992 and 2022 in Tianjin city, by using the gravity center model and exploratory spatiotemporal data analysis methods,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ve been analyz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ianjin primarily involves conversion to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bodie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ies exist, with smaller scales of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larger scales in the southeastern districts. The gravity center of farm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ianjin initially shifted northwest and subsequently northeast, displaying an overall \"V\" shaped trajectory.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process demonstrates clear spatial clustering, although the level of clustering is gradually diminishing. \"High-high\" clustering areas are predominantl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while \"low-low\" clustering areas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northern,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exhibits strong dynamism, while Beichen district and Dongli district around the central urban area show a stronger spatial dependence on adjacent districts.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ianjin reveals a robust spatial integration. 7 districts show positive coordinated growth primarily in the north-central region, and 3 districts exhibit negative coordinated growth mainly located around the central city. There is minimal tran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spatial structure types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ianjin with strong transition inertia.
Key words: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exploratory spatial-temporal data analysis; 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收稿日期:2024-08-17;修訂日期:2024-08-29;編輯:"王敏"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鄉村振興中鄉村治理與精準扶貧的政策協同研究,項目編號:18BZZ077"作者簡介:唐裕瑩(1999—),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管理;E-mail:15610306669@163.com
*通訊作者:"密長林(1973—),男,山東臨沂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E-mail:763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