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老保險是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能夠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保障,因此維護養老保險基金安全是我國維持社會生活和諧穩定的重要措施。但目前仍有部分地區對于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管理不夠重視,養老保險基金風險問題長期存在,防范意識不強,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實際使用效果。基于此,本文簡單概述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特點,分析了當前階段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存在問題,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提出了改進和優化建議,希望能夠有效提高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管理水平,保障資金安全。
[關鍵詞]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我國生育率一直處于下滑趨勢,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居民對養老保險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我國應盡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工作。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對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關人員對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管理問題加強重視,強化風險管控,保障養老保險基金使用安全。
1 養老保險基金基本特點
保障保險基金安全是當前階段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能夠為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財政部門的一項專項資金。其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政府部門為主要管理部門,秉持居民自愿參與原則。在資金籌集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我國社會保障有關各類法律法規。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發放,應嚴格遵循我國各類法律法規要求,并接受社會公眾、政府等多方面監管。二是機關單位以及企業應主動為在崗人員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及養老基金,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繳納符合相關標準。三是養老保險基金繳納人員主要為青壯年以及尚未達到養老金領取標準的居民,養老金領用應同時滿足年齡達到退休標準和相應費用繳納完成兩項標準,這也體現了養老保險基金具備延期支付以及預籌性特點;四是我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目的是確保各參保群眾在退休階段能夠領取到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是一項專項基金,對于基金保管安全性要求較高,因此需要我國持續強化對養老保險基金專項管控,有效防范相關風險[1]。
2 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存在的問題
2.1 風險意識偏低
針對養老保險基金管控工作,我國政府部門多次強調,針對套保、騙保、保險基金非法挪用等行為應堅持零容忍,對群眾的“保命錢”“養老錢”做好守護工作,有效解決過去存在的養老保險金使用不安全等問題。但經過相關調研可以發現,我國在養老保險管控方面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是一些經辦人員并未正確認識到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存在思想層面的松懈,缺少憂患意識,在實際工作中未能深入調研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得部分風險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二是個別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執行不夠嚴格。一些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在工作中未能嚴格執行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制度,初審、復核、審批未嚴格把關,存在批量激活和發放社保卡行為,使得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三是缺少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部分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由于內部的專職人員缺失,監督效果不完善,再加上與監督審計部門缺少良好的信息溝通,難以實現不同險種之間的對比和分析,導致部分參保人員重復領取或重復參保等行為長期得不到解決。以A省某地區為例,在2017—2019年間,存在94名參保人員已去世但未及時提交注銷材料的問題,還有20名人員長期未認證,存在養老金冒領的可能[2]。四是基礎數據質量較差。由于部分業務經辦人員責任心不強、業務水平與思想素質有待提升,其記錄、上傳的數據不完整、不及時、不準確,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一致,業務數據及基礎信息也不夠準確,身份信息錯誤混亂,不利于養老保險主管部門及經辦部門日常管理,大大降低了稽核的質量和效率。
2.2 保費收繳和發放存在問題
在養老保險基金收繳環節,主要存在以下風險問題:一是在新農保推行過程中,部分保費收繳并未做到及時入賬,擴面征繳成效低;二是部分機關單位或企業并未嚴格按照法定標準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基金,存在少繳現象,養老保險基金來源渠道不足,但支付額度持續增長,使得養老保險基金存在收不抵支問題;三是在養老保險執行階段,部分企業未如實申報和繳納養老基金,存在少報收入行為。
在養老保險基金發放環節,主要存在以下風險問題:一是一年中有兩次以上,養老保險基金待遇發放額度偏高;二是對不可逆原因造成暫停待遇發放人員,未經調查恢復了待遇發放,造成經管機構基金損失;三是對死亡人員未做好定期調查,仍然維持按月發放狀態,未及時處理養老基金冒領、多領等問題;四是個別經辦人員未嚴格執行待遇領取人員資格認證制度,部分認證人員線下認證時未嚴格核實身份。
通過調查和分析可知,近年來,仍有很多地區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對保險基金發放數據未做好充分核查,對其中存在的部分疑點數據未做好處理,導致養老保險基金風險問題長期存在。
2.3 經辦機構崗位設置不合理
現階段,很多地區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雖然都根據上級部門要求,設置了專門的財務、稽核、檔案管理、系統維護等崗位,并委托了專門人員負責各崗位工作的開展,但受不同地區編制數量以及專項經費等多項因素的限制,依然存在一些地區業務經辦、復核等工作由一人兼任、高風險崗位由非正式在編人員擔任等問題,再加上養老保險管理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工作量較大,為了達到工作效率提升的目的,難以嚴格執行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制度,同事之間很難實現相互監督和制約,增加了違法違規行為發生概率。還有部分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內部人員雖然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但綜合能力偏低,很難勝任輪崗制度下不同崗位的工作,也會造成違法違規問題發生概率的增加[3]。
2.4 缺少信息共享機制
新時期,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發展,為我國居民經濟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各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也先后引進了信息化建設。但經過調研可以發現,各機構、企業的信息共享機制仍然存在不健全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由于社保機構信息系統未與醫療保險、公安、法院、民政、稅務、工商、房管及住房公積金等外部數據建立信息交換及共享機制,社保機構相互之間也未建立信息交換及共享機制,部門之間信息孤立,養老保險經辦機構不能及時獲取死亡人員信息,導致部分死亡人員仍然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未及時清退已死亡人員賬戶余額。二是各地區信息不共享。由于目前全國全省養老保險系統相互獨立,信息不共享,無法全面查實重復參保、重復領取養老金待遇、服刑人員違規領取養老金待遇等問題。三是信息不對稱。如退休職工已死亡,社保經辦機構未及時獲取信息,可能存在信息時滯,養老保險基金代領現象時有發生;個別企業虛報退休人員名單,多報人員,使不受保障人員非法獲利;部分單位通過虛報退休職工年齡,將未到退休年齡職工納入退休計劃等。
3 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建議
3.1 強化風險監督管控
風險監督和管控是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過程中極為有效的辦法。第一,機關事業單位以及企業應在內部社交群或統一的信息平臺中及時更新養老保險有關的各類新聞政策,確保職工能夠第一時間了解養老保險政策變動情況,并主動配合相關工作的開展。同時,建立專門的養老保險管控部門,委派具備豐富專業知識的人才負責開展此項工作。第二,要強化政府監管作用。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對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以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納和發放情況進行審查,確保其滿足養老保險基金管控需求,并針對政府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和整改[4]。第三,重視社會監督。養老保險監管還包括社會監督,相關部門應借助新媒體對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監管工作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居民能夠正確認識養老保險基金繳納和管控的意義。要持續開拓社會監督渠道,便于居民對社會保險基金風險監管環節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第四,要建立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確保各監管部門能夠就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管控方面數據信息及時溝通,相互協作,盡可能地保障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取和使用安全。
3.2 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
各機構應明確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責任機制,對未及時發現風險的失職行為以及已發現風險問題未及時處理的瀆職等行為都需要嚴肅處理,加大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整改力度。
一方面,要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告知養老保險繳納人員個人所享受的權利,確保基金征繳工作順利落實。比如,機關事業單位以及企業應明確告知內部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具體繳納比例,并定期在專門的網站查詢確認養老保險基金繳納情況,確保自身權益不受損害。當地政府部門應結合地方實際,加大養老保險基金宣傳力度,如通過下發《告知全體參保人員的一封信》等方式,使參保人員了解個人權益查詢渠道以及問題受理渠道,并通過電話提醒、短信通知、郵件寄送等多種方式向參保人員普及相關知識,及時發現和糾正保費繳納環節存在的違規行為,有效減少養老保險基金風險問題發生概率[5]。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養老保險基金發放環節的管控。比如,加強對長期待遇暫停人員相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針對養老保險系統內出現一年期未繳納養老保險的人員,應做好全面核查,并建立專門的暫停人員臺賬。同時,有效防控社保冒領或多領等問題。機關事業單位應對滿足養老保險領取條件的退休職工及時認證,對于死亡人員,應及時辦理注銷登記,取消養老待遇。在企業養老保險方面,企業可以對在崗員工以及滿足養老保險基金領取資格的人員進行人臉建模,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系本人領取。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方面,當地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指紋采集系統,做好養老保險領取身份認證工作,有效規避冒領、多領或虛領等方面的風險,保障養老保險基金領用安全。此外,加快各地區“折卡”轉換工作進度,確保各地區都能引進社保卡待遇發放機制,便于養老保險基金享用人員借助社保卡領用相關費用。同時,根據省一體化養老保險基金信息化管理平臺要求,針對新增養老保險基金領用人員,必須使用社保卡發放和領取養老保險基金,針對部分仍然使用存折的人員,應按照信息部門要求,做好統一安排,并積極推進“折卡”轉換速度,減少早期養老保險存折批量發放而引發的風險問題。
3.3 強化內部控制
首先,針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各地政府部門應結合機關事業單位當前階段發展情況,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全面評估養老保險基金發放和管控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并盡快升級和更新現有信息化軟件,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數據庫,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實現人員信息、養老保險基金繳納和發放相關信息高效共享,保障養老保險基金在機關事業單位內部使用安全。
其次,針對企業員工養老保險基金,當地人力資源監管部門應綜合分析現階段企業養老保險繳納和發放工作存在的問題,全面收集和分析養老保險相關數據,并與員工信息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基金發放與人員個人信息不符等方面問題,有效避免養老保險基金造假、冒領等方面的問題。同時,對企業養老保險制度落實情況加強監管,針對存在的違規等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并督促企業主動與審計部門取得聯系,強化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效果,有效解決各類風險問題。
最后,針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領用和發放,各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管控機構應在內部崗位設置方面實施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制度,確保各崗位以及部門之間能夠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受編制數量以及人員經費的限制,部分地區允許存在一人多崗情況,但應該通過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強各環節管控,盡可能避免發生欺詐或舞弊等不法行為。針對待遇發放、財務等關鍵崗位,養老保險管理機構應執行輪崗制度,明確輪崗具體周期,針對部分不滿足輪崗條件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政府部門要對其定期開展專項審計,保障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安全。
3.4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也能夠為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工作落實提供支持。各地區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應按照數據管理部門要求,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互通、稽核及共享機制,借助信息系統高效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功能,對轄區內各機構養老保險基金加強監管,并對各類信息執行跨部門、跨險種以及跨地區對比,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以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等環節加強監管,及時核對其中存在的疑點數據,核實參保人員相關信息,進而全面認證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發放安全[6]。
4 結語
新時代,我國養老保險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和完善,居民參保規模持續擴大,但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方面的壓力仍然存在。在上述背景下,我國需要積極尋求有效的辦法,維持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確保基金運行安全,為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保障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小芬. 基于風險防控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管理探討——以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為例[J]. 中國集體經濟,2023(13):34-37.
[2]徐洪霞. 關于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防控的思考——以江蘇省建湖縣為例[J]. 就業與保障,2022(7):91-93.
[3]張慧. 做好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管理風險防控工作的建議[J]. 財經界,2022(10):131-133.
[4]湯紅. 做好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管理風險防控工作的措施[J]. 財會學習,2021(9):35-36.
[5]曠恒云. 維護社保養老基金安全的思考與建議[J]. 四川勞動保障,2020(4):31.
[6]丁嵐燕. 淺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及風險防控[J]. 就業與保障,202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