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近十年來國內麻醉教學研究的演化過程、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為我國麻醉教學后續研究提供借鑒及參考。方法: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2013—2022年發表的麻醉教學相關文獻,以CiteSpace(V6.2.R5)軟件為主分析發文量變化、發文作者合作情況、關鍵詞聚類與突變,總結當前麻醉教學的研究趨勢、研究熱點以及其演化路徑和方向。結果:共檢索到1 536篇有效文獻,麻醉教學研究近十年受到關注相對穩定,最近5年受到關注緩慢下降,高產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且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團隊,各機構間合作較少,主要研究主題分布在臨床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其中近兩年教學改革方向研究的活躍度持續最高。根據關鍵詞凸現分析,教學查房和麻醉護理是近兩年的研究前沿。結論: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近十年麻醉教學研究的熱點及前沿趨勢,可為后續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麻醉 教學 CiteSpace 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24)19-0056-07
引用本文 夏碧, 王清秀, 吳杰. 近十年國內麻醉教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 上海醫藥, 2024, 45(19): 56-62.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trends in anesthesia teaching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XIA Bi, WANG Qingxiu, WU Ji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East Hospital aff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anesthesia teaching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on anesthesia teaching in China. Methods: The literature on anesthesia teaching publish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from 2013 to 2022 was retrieved. The changes in publication volume, collaboration among authors, keyword clustering and mutation were analyzed using CiteSpace(V6.2.R5) software as the main tool,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hotspots, and evolutionary paths and directions of anesthesia teaching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A total of 1 536 valid literature were retrieved. The attention to anesthesia teaching research has been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past decade, but has slowly declined in the past 5 years.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yield authors and a relatively stable team has been formed. There is less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institutions, and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are distributed in clin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and so on. Among them, the activity of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in the past two years has been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keyword highlighting analysis, teaching rounds and anesthesia nursing have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 in the past two years.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eliminarily analyzes the hot spots and cutting-edge trends of anesthesia teaching research in the past ten years, 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anesthesia; teaching; CiteSpace; bibliometrics
在短短的100多年里,隨著臨床需求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麻醉學已經發展成為臨床醫學中的重要學科。由于麻醉學科的特殊性,麻醉醫生需要熟練掌握多學科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同時能夠在短時間內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調整[1]。為了跟上當前的臨床趨勢,麻醉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們始終致力于將新技術引入臨床實踐,不斷推陳出新[2]。然而,麻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臨床時間內,幫助學生獲取更豐富的各學科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及提升臨床技能。因此,這對麻醉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獻計量法對2013—2022年有關麻醉教學相關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圖譜直觀了解麻醉教學的研究現狀,深度挖掘與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團隊、研究脈絡,為麻醉教學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以“篇關摘”精確匹配“麻醉”或“麻醉學”且“篇關摘”精確匹配“教學”為檢索條件,時間限定在2013—2022年,因核心期刊文獻相對質量較高,故本文期刊選擇為“核心期刊”。
1.2 方法
將檢索到的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入CiteSpace(V6.2.R5)中進行數據轉換。導入轉換后的數據,設置參數時間跨度為2013年1月—2022年12月,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nodetypes)分別選擇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s)進行分析。最終得到作者、機構、關鍵詞圖譜。然后,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解讀結果,以發現文獻的外顯特征與潛在內容,全面、客觀地展現麻醉教學的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
2 結果
2.1 年度發文量統計
共檢索到核心期刊文獻1 536篇,年平均發文量154篇,2018年達到最大值后開始逐漸下降(圖1)。

2.2 文獻期刊分布
發文量≥15篇的刊物共計發文781篇,占總發文量的50.85%。其中,《中國繼續醫學教育》《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繼續醫學教育》《衛生職業教育》《教育教學論壇》《現代醫藥衛生》等發文量在40篇及以上(表1)。

2.3 發文機構與合作分析
共有299個機構發表麻醉教學相關研究論文,輪廓系數E值=111,機構間合作只有111次,網絡密度=0.002 5,發文機構較多的是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26篇)、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17篇)、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16篇)、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15篇)。合作次數≥3,發文量≥3篇的機構如圖2所示。
2.4 發文作者與合作分析
共1 029名作者發表了麻醉教學相關論文,名字越大則表明發文越多,節點顏色代表不同的發文時間,2個節點的連線代表作者間合作,E值=531,共有531次合作,合作密度=0.006,發文量≥6篇的作者有20人,發文較多的作者依次是鄭宏(15篇)、黃宇光(11篇)、王強(10篇)、李永華(9篇)、袁紅斌(9篇)、張冰(9篇)。合作次數≥6,發文量≥4篇的作者合作網絡詳見圖3。
根據普賴斯公式,發文量≥3篇的作者為本研究主題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數目為105位,共計發文量為460篇,占整個文獻總數目1 536篇的29.95%,遠低于核心作者發文量達到總發文量50%的要求。這說明近十多年我國麻醉教學研究核心群體并未形成,鄭宏、黃宇光、王強、李永華、袁紅斌、張冰等是本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在此研究領域起到引領作用。從圖3可知,本領域研究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團隊協作,但研究團體仍然相對分散,未來須加強交流合作。
2.5 研究熱點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概括,高頻關鍵詞可表征麻醉教學研究的熱點;關鍵詞的中心性是表達一個關鍵詞在整個關鍵詞網絡中所在中心的程度,中心性大于0.1表明其關鍵詞是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分析關鍵詞詞頻、中心性大小能明確當前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將檢索詞與相關同義詞麻醉、麻醉學、麻醉科、教育、教學、麻醉教學、麻醉專業等忽略掉,將關鍵詞按出現的頻次進行排序,篩選出前10個關鍵詞(圖4,表2)。
2.5.2 關鍵詞聚類分析
本研究運行CiteSpace軟件生成麻醉教學關鍵詞聚類圖譜,閾值(Top N% per slice)選擇為25,選擇最小生成樹(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算法精簡網絡。最終形成7個關鍵詞的聚類結果,聚類模塊值Q=0.455 3(Q>0.3)說明聚類結構顯著,平均輪廓值S=0.776 6(S>0.7),表明聚類結果可信(圖5、表3)。
2.5.3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

將關鍵詞聚類進行時間線分析,關鍵詞按照所出現的年份,在所屬的聚類中鋪展開來,顯示出聚類里關鍵詞發展的情況,從而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如圖6所示,從左往右年份越來越大,各分類在時間線上均時序較為穩定,顯示麻醉教學研究雖然一直存在新的研究方向,但延續性較高。其中,聚類“#2教學改革”中,近兩年來新增大量關鍵詞,如教學技術、立德樹人、虛擬仿真等,顯示了教學改革方向研究的活躍度持續最高。
2.5.4 突現詞分析



使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探測,2013—2022年麻醉教學研究文獻中有10個關鍵詞引用量突然上升,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可反映某個時間段本研究前沿問題(表4)。
3 討論
麻醉教學研究的文章在近十年來呈現平穩態勢,在2018年發文數量達到頂峰,年發文量維持在100~250篇之間,這表明在麻醉教學領域,研究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然而,自2019年以來,發文量下降趨勢明顯,這可能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
從期刊分布來說,《中國繼續醫學教育》發表文章數量最多,達到182篇,占總發文量的11.85%,遠高于其他雜志,這表明在繼續醫學教育領域對于麻醉教學重視程度相對較高。而在麻醉專業領域期刊僅有《麻醉安全與質控》發文量達到23篇,占總發文量1.5%,這表明人們更加認可麻醉教學是作為教育類型文獻而非麻醉專業領域。

在作者合作方面,分析節點密度可發現節點密度=0.006,密度較低,說明總體看來研究者較為分散,他們之間的聯系松散,合作度不高。同時總共有1 029名作者發表了麻醉教學相關論文,只有20名作者發表文章數量在≥6篇,說明在麻醉教學領域研究范圍較廣但缺乏研究深度;鄭宏、黃宇光、王強、李永華、袁紅斌、張冰等是本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在此研究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本研究發現近十年來麻醉教學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臨床教學、住院醫師、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翻轉課堂、氣管插管、模擬教學、教學效果、臨床實習、可視喉鏡方面。
醫學教育主要包括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3個階段,其中作為醫學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畢業后醫學教育是醫學生蛻變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經之路[3];而住院醫師在醫院不僅僅承擔患者醫療工作的醫生角色,還承擔著包括學生、臨床研究、教學實踐等眾多角色,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住院醫生往往成為教學研究關注的焦點。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新興的教學方式也被納入麻醉教學研究當中,包括慕課、微信平臺、可視化、模擬教學、雨課堂等,教學改革仍然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同時也是目前醫學教育領域的前沿話題。
目前麻醉學科的教學現狀仍然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在理論階段以學科為中心,臨床實踐階段以科室為中心,在課程體系中,各階段界限分明,難以將所學知識靈活貫通運用;此外麻醉學科由于其專業性以及臨床性,既要求其具備很強的麻醉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從容應對,又要求麻醉醫生要有更廣闊的視野,積極學習臨床不斷出現的新技術[4]。因此在教學領域麻醉人從未停止過對新的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探索,對教學改革的實驗從未停止。從問題驅動教學法、基于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到模擬教學,再到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不斷豐富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顯示近兩年來在教學改革類別中出現大量關鍵詞,如教學技術、立德樹人、虛擬仿真、課程思政,表明近兩年在教學改革方向的研究熱度升高。麻醉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方面有著其自身的復雜性,其一麻醉教學對象層次不一,有少部分來自非麻醉專業的住培醫師,并且在臨床麻醉實習時間長短不一,個人能力也存在差別,但是每個人所面臨的臨床問題卻是千變萬化[5]。如何在復雜多變的臨床實踐中做好教學工作就成為麻醉教育工作者所要緊密關注的一個課題,所以在教學改革方面特別是教學技術,包括可視化技術、虛擬仿真技術[6]等隨著科技發展逐步進入麻醉課堂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及決策能力。此外在新形勢下對于醫學生的培養不能僅僅關注其臨床水平,思政教育同樣也是重中之重。教學改革首先培養立德樹人的理念,將思政課程深度融入麻醉專業課程各個環節,打造出融品德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于一體的系統課程[7]。
本研究中對于突現詞分析顯示,麻醉護理和教學查房是近兩年麻醉教學研究的前沿問題。我國麻醉護理起步較晚,隨著麻醉手術量的與日俱增,從事麻醉護理的人員水平、技能及專業化開始逐漸受到關注,麻醉護理的培訓方式、內容及力度都需要不斷完善,因此近年來的熱度持續不減[8]。麻醉教學查房是近幾年開始出現并受關注度逐漸升高,受限于麻醉科特殊性,麻醉科醫生僅在圍術期接觸病人,同時也沒有固定的病房,從而導致麻醉科教學查房仍不能形成一套標準化流程[9]。教學查房不僅能使住院醫師全面了解病情,發展整體性思維,還能引導住院醫師培養獨立思考、分析、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拓展學生學習思路。在這個過程中也演化出諸多教學查房模式,比如“CTU(clinical teaching unit, 臨床教學單元)形式的教學查房”“情景模擬教學查房”“基于手術麻醉信息管理系統的多模式教學查房”等,均有利于住培醫師綜合素質的提升[10]。但就現階段而言,麻醉教學查房仍然存在著不同醫院帶教老師水平不一、硬件條件差距不一、對于教學查房重要性認識不夠的問題,導致同質化的目標難以實現[11]。因此高質量的教學查房對于住院醫師有著很高的鍛煉價值,拓展臨床思維,鞏固理論基礎,鍛煉人文溝通,從術前訪視到術中管理再到術后康復,能讓住院醫師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從而提高崗位勝任力。

在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發展的過程中,亟需大量的麻醉專科人才,因此教學工作勢必也是未來發展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回顧了近十年來的麻醉教學研究成果,系統展示并分析了核心研究內容、研究熱點及前沿發展動態,以期為后續開展教學研究工作提供參考。麻醉教學的發展也應該向多元化多模式繼續探索,為麻醉學科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婧, 閔蘇. 從當代高等醫學教學現狀談麻醉學教育改革[J]. 西北醫學教育, 2012, 20(6): 1082-1083; 1102.
[2] Kurup V, Hersey D.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nesthesia education: is flipped classroom the answer?[J].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13, 26(6): 726-731.
[3] 陳心航, 李海潮, 吳紅斌. 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研究特點與發展趨勢分析[J]. 中國畢業后醫學教育, 2021, 5(2): 98-103.
[4] 萬學清, 王泉云. 麻醉醫師應有的素質和修養[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2, 16(4): 38-40.
[5] 張靈敏, 袁慧, 袁偉, 等. 新形勢下麻醉臨床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 2020(2): 144-145.
[6] 房尚萍, 王歡, 馬同軍, 等. 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臨床麻醉技能教學方式的改革[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59): 363-364.
[7] 蔡龍秋, 楊丹迪, 黃婉丹, 等. 醫學教育課程思政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 2023, 13(18): 48-51.
[8] 郭曉慧. 我國麻醉護理發展現狀與展望[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8): 25; 27.
[9] 嚴春燕, 申聰玉, 陳潔, 等. 麻醉科特色教學查房模式探討[J]. 中國畢業后醫學教育, 2022, 6(5): 470-473.
[10] 趙軍博, 魏曉永, 王濤, 等. 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查房模式的探討[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3, 15(18): 171-174.
[11] 陸雅萍, 費勇, 姚明, 等. 麻醉科特色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查房模式探索[J]. 中國畢業后醫學教育, 2020, 4(4): 36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