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在我們幼時就已經深深印刻在腦海里。可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是否又被我們熟知呢?
民間諺語源自生產活動,最終又服務于生產活動。這句諺語幫助人們在生產活動時預測天氣。而在七年級語文人教版上冊中,有一篇名為《看云識天氣》的說明文中對此描述道:“還有一種云彩經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正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明最近幾天天氣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這是我們在課本中所能接觸到的對這句諺語中的科學道理的解釋。但這仍無法很好地解釋其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
在大量翻閱文獻資料后,我在地理學科上尋找到了對該諺語更為科學的解釋:“朝霞、晚霞這里指的都是反射霞。早晨當太陽照射在西邊的云彩上經過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紅色,這就是早霞。”由此對諺語進一步分析:有朝霞意為早晨的天空中有云彩存在,隨著太陽的升高,太陽輻射增強,熱力作用增強,加強了空氣中的對流運動,促進云層的不斷堆積,此時的天氣狀態不穩定(查閱的資料提到,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的前兆),當天容易造成陰雨天氣,因此最好“不出門”;反之,傍晚太陽下山時,空氣層逐漸恢復穩定,輻射減弱,對流減弱,白天形成的云彩逐漸消散,當晚的天氣一般較為晴朗,因此較適合“行千里”。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為我國的傳統農諺,這是否代表它適用于任何時候呢?事實并非如此。這句諺語在使用范圍上仍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查閱資料后得知,受海陸位置和氣候的影響,這句諺語并不適用于夏、秋季的華南地區,而在廣州、潮汕地區流行的民諺“傍晚紅遍天,三天必臺風”中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因此,我才終于了解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諺語中所真正蘊含的科學道理,同時也在了解和學習農諺時被古人深深的智慧所震撼。
(指導老師:彭" 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