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點明智慧圖書館建設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普通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現狀,結合共性問題,包括環境的改造、系統的鏈接和館員能力素質的提升等,從資源充分利用的角度,提出了管理平臺建設及系統完善的路徑,包括搭建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及優化“我的圖書館”系統等,以期更好地推動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進程。
關鍵詞:普通高校;智慧圖書館
1.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必要性
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橫空出世并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各類新興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與廣泛應用,普通高校圖書館在日常運營管理與提供的服務內容方面也隨之發生轉變,發展及建設要點從最初的數字化轉向智能化和智慧化,同時,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也列入各高校的圖書館“十四五”發展規劃[1]。
綜合分析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建設發展趨勢,在認真解讀中國圖書館學會制定的《中國圖書館學會“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2]的基礎上,不難發現,“十四五”期間,各高校圖書館將進一步落實新一代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從而推動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及應用,為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3],因此,建設智慧化圖書館勢在必行。
2. 智慧圖書館建設現狀
理念革新和設備換代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基礎,而其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應用落地及重構生態。目前,部分高校已建有圖書館管理系統及官方網站媒體,這些管理系統和網站媒體作為智慧圖書館構建的基礎,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通過系統的快速整合轉型和管理平臺的搭建,才能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與管理便利。而新構建的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應以廣泛的開放性、足夠的靈活性、強大的擴展性為目標,做到能夠支持高校圖書館長期業務需求,能夠提供數據分析、科研支持及各類個性化服務,能夠滿足智慧圖書館多樣化創新發展需要等[4]。
智慧圖書館是在集合各類新興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分析高校用戶需求,提前預測以及提供各類智慧化、個性化服務的智能圖書館。目前,高校智慧圖書館大多正處于前期建設和構思改建階段,旨在建筑空間、系統平臺、設備儀器、服務內容方面,實現網絡化、共享化、智能化、優質化。
普通高校大多已建有智能圖書館管理系統和圖書資料管理系統,建有自己的圖書館官網或其他信息發布系統,能夠基本滿足圖書館日常管理及讀者服務需求,但在如何高效整合利用各系統數據并提供更高效和個性化的讀者服務、實現智慧圖書館建設和職能轉變方面,還有可以創新和發展的空間。
2.1 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
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能夠幫助圖書館實現數字化、自動化管理,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能夠實現全面的圖書管理、提供讀者管理與服務、進行數字資源管理、開展統計與分析等功能。在圖書館日常管理及采編、流通等業務工作方面,可以提供更準確的數據,方便館員開展數據分析、優化書目結構、提高服務質量。
2.2 圖書資料管理系統
圖書資料管理系統是一種智能化的圖書館服務系統,能夠提高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實現圖書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為讀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借還書體驗。該系統通常包括館員工作站、自助借還系統、智能安全門系統、24小時自助還書設備、移動盤點系統等,能夠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率,減少人力成本,同時也給讀者帶來更便捷的借閱體驗。
2.3 圖書館網站及各類信息發布系統
圖書館網站及各類信息發布系統,如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微信群等,可以幫助圖書館更加高效、便捷地發布信息、管理資源、服務讀者等。一方面,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檢索欄,幫助更快速便捷地檢索館藏資源、各類數據庫資源及站內信息等。另一方面,提供讀者服務,公布開館時間、提供好書推薦、新書發布等信息,公布信息素養課程內容,提供讀者薦購渠道,發布培訓講座、失物招領、常見問題解決方法等相關信息,在進行信息發布、宣傳推薦的同時,全方位滿足讀者日常借閱需求。同時,提供“我的圖書館”、友情鏈接等服務,開辟讀者個性化服務通道,方便讀者查詢借還信息、管理個人預約、全面便捷獲取信息等。
3. 智慧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問題
智慧圖書館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面臨已有環境的改建、已有系統的連接、館員能力素質提升等多方面的問題。
一是已有環境的改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不僅涉及大數據、云計算、AIGC等新興信息技術的運用,如何結合各普通高校實際環境,利用現有軟硬件資源及系統平臺,構建一個集紙質圖書借閱服務、信息資源獲取利用、公共數據交流共享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圖書館交流學習空間,也是建設過程中需要平衡的重點問題之一。對于已有哪些智能設備、需新增多少智能設備、智能設備后臺的數據如何收集使用、讀者對智慧化圖書館環境的要求等,都需要統籌考慮。
二是已有系統的連接。在建設智慧圖書館前,不少普通高校已實現了部分系統的建設和使用,如門禁系統、智能圖書管理系統、自助借還系統、館員工作站系統等。為確保資源合理利用,如何打通各系統數據,實現系統間數據的交換、使用和分析,是智慧圖書館系統完善及管理平臺建設的關鍵,需要各普通高校在整理現有系統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提出有效合理的系統數據共享使用方案。
三是館員能力素質提升。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必定伴隨著智能化設備和系統的使用,在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替代了部分館員職能,因此智慧圖書館館員的能力素養亟待轉變。一方面,館員自身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不局限于提供基礎采購、流通服務;另一方面,館員自身素質需要進一步優化,在加強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強化部門合作,不局限于圖書館本職業務和服務領域。
因此,影響智慧圖書館建設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如何合理高效配置已有資源。各高校需要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現有外部環境進行改造,對館員能力素質進行提升,同時完善各類智慧圖書館系統,通過管理平臺的建設在系統間建立聯系,推動數據的挖掘和利用,實現智慧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
4. 智慧圖書館建設路徑
普通高校在現有各類系統的基礎上,要實現智慧化建設,不僅需要進一步完善已有系統及網站的構建,更需要引進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以構建前后臺分離、多域協同、多方合作的現代技術生態系統[5-7],進而優化圖書館讀者服務、資源管理、用戶體驗,推動服務功能協同實現、學科資源共建共享的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最終構建開放共享、智慧賦能的智慧圖書館及服務生態[8]。
4.1 引進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
近年來,國內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快速發展,已形成較多功能相對完善、具有智慧化特點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及服務平臺,如維普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超星(圖星)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云瀚圖書館服務平臺[9]。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通過數據中臺實現對圖書館資源、管理和服務的數據整合,并利用算法提供智慧數據,實現個性化場景的智能推薦和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9]。
具體實現表現在應用統一身份認證,以開放的API為橋梁,將各個系統相互鏈接,打破信息孤島與數據壁壘,建立多元應用系統間交互融合的生態環境。通過高效數據交互,實現圖書館內人員、圖書、設備等的全方位管理、全生命周期的過程監督,同時實現對多個智能終端設備的集中管理,支持設備遠程預警、遠程監控、設備用戶使用分析等。建設構想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
4.2 完善構建“我的圖書館”系統
通過搭建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將數據綜合整理匯總后,可根據服務讀者及實際工作的需要,構建出適應不同業務需求的數據分析應用,以服務各類已有系統,支撐圖書館提供更高質量的個性化服務,從而優化讀者步入圖書館的閱讀體驗,提高其好感度和忠誠度,解決圖書館人跡罕至的現狀[9]。例如,綜合利用各類系統數據,通過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構建面向廣大讀者的數據管理系統、決策分析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等,同時向讀者提供借還書軌跡分析、積分獎勵兌換提醒、讀者年度閱讀報告生成等個性化服務。
在實際工作中,可將校園一卡通系統與“我的圖書館”系統連接起來,對高校學生一卡通賬號進行統一管理,通過登錄激活一卡通系統內的相關應用,收集、關聯學生的基本信息,從而實現校內數據共享及圖書館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務[10]。同時,基于完善的圖書館智能設備基礎和智慧圖書館管理平臺,利用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系統,根據讀者所借圖書的特點,形成讀者畫像,進行個性化推送,幫助讀者節省信息尋找時間。另外,將平臺收集抓取的各類讀者信息及時用于讀者服務,在個人“我的圖書館”界面展示借還書情況、自習室預約情況、學術講座報名情況等,實現圖書館的智慧化、個性化,具體如圖2所示。
4.3 促進數據資源共建共享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11]指出,要在保障安全、兼顧公平的基礎上,激發共享開放的動力,各部門結合實際推動數據共享開放,進一步完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制度。
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及平臺的建設要綜合考慮各數據庫、系統、校內各機構、其他兄弟單位之間的數字資源共享機制及生態,建立安全有序、公平高效的數據共享體系,以此推動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為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作出貢獻。積極與公共圖書館建立聯系,吸納更多主體參與系統平臺建設,共享公共資源,系統平臺中的每個用戶既是資源的使用者,也是資源的生產者[12]。因此,各普通高校圖書館在建設自身智慧化圖書館系統平臺的同時,可在平臺上分享其特色館藏資源,以滿足更多用戶多元化的需求,推動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傳播共享。
結語
普通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不僅需要極致利用現有資源,在節約成本、不斷整合優化的基礎上形成高效的管理平臺,更要不斷完善各類圖書館系統、注重硬件設施的改造引進、館員素質能力的轉變和提升,實現全方位的智能化、智慧化。本文對智慧化圖書館系統完善及管理平臺構建所提出的建設路徑仍在初步探索階段,各類模型和具體方式尚需結合各普通高校實際情況不斷優化,以便更加貼合不同高校讀者需求和學校建設發展整體要求。
參考文獻:
[1]關志英,王波.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深入研討,科學制定高校圖書館“十四五”發展規劃——“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議”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1,39(1):8-14.
[2]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關于印發《中國圖書館學會“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 (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9-09)[2024-11-05].https://www.lsc.org.cn/cns/html_pass/contents/1299/15358.html.
[3]肖錚,黃國凡.ACRL2020年學術圖書館趨勢報告解讀及其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十四五”規劃的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20(24):2-7,21.
[4]董京祥,劉亞麗.FOLIO模式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生態系統構建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2(12):58-64.
[5]周綱,孫宇.開創性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解決方案——FOLIO[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1):79-91.
[6]葉仁杰,吳元業.新一代圖書館開放服務平臺FOLIO應用實踐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0(2):41-47.
[7]周斌.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FOLIO理念初探[J].圖書館學刊,2019,41(10):109-113.
[8]孫雨生,龔亞璇,劉濤,等.國內FOLIO研究進展[J].圖書館學研究,2023(2):2-10.
[9]盧鳳玲,周蘭羽.國內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比較研究——以維普、超星和云瀚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1):107-114.
[10]楊愛英,徐軍鋒.新一代圖書館系統案例研究——以重慶大學智慧圖書館為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40(2):51-53.
[1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EB/OL].(2024-10-09)[2024-11-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0/content_6978910.htm.
[12]王曉琪.區塊鏈技術下數字資源集中管理平臺構建研究——以四川省圖書館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4(3):63-68.
作者簡介:陳潤秋,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304974037@qq.com,研究方向:用戶行為、信息素養、圖書館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