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農村高中帶班育人實踐為例,基于學情和班情,圍繞律己、寬人、丹心、篤行的育人目標和遵紀守法、溫馨和諧、志存高遠、擔當作為的班級發展目標,在君子文化的指導與影響下,將個性化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智慧相結合,全面而系統地總結班級建設和育人經驗,深入闡述班級教育思想和育人實踐成效。
關鍵詞:中華文化底蘊;君子文化;帶班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文化作為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中國人獨特的理想人格。通過探索與實踐,我將自己的帶班育人理念確定為:建中華文化底蘊班級,育“君子型”時代新人。
我將浸潤在儒家長河中的君子文化具化為四個君子品格:慎獨重德、上善若水、信仰于心、惠澤于行。由此確立了我的育人目標:律己、寬人、丹心、篤行——讓學生了解儒家君子文化,樹立法治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志存高遠,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言:“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這是“矜群班”名字的由來,寄托了我對班級的期許。矜群班有42名學生,只有5名女生,被大家戲稱為“和尚廟”。他們個性張揚,可塑性強;秉性單純,習慣養成不足;喜歡挑戰,往往淺嘗輒止,不能堅持;渴望被理解,又不善于溝通;期許美好的未來,卻吝嗇于現在的付出。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可以讓“君子文化”內化學生素養,外化學生言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以“建中華文化底蘊班級,育‘君子型’時代新人”的理念為先導,以“君子文化”“君子品格”為依托,以班情學情為立足點,我設定了班級四大發展目標,逐步推進帶班育人工作。
(一)以“君子品格”建構小組核心文化
建班之初,遵循維果斯基“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建組原則,我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引導他們進行專題性探究學習:搜集整理有關“君子”的詩句,研析君子的人格品行。經過師生共同商議,我們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分別為小組命名,4個小組根據自身特點自行擬定組訓。
傲梅組:身披傲雪,百折不撓,謙虛無畏,頑強拼搏。
幽蘭組:空谷幽放,持之以恒,虛懷若谷,身正德馨。
澹竹組:清雅澹泊,謹言慎行,堅守本心,自強不息。
逸菊組:凌霜飄逸,剛正不阿,尊師重道,愛人以德。
君子品格引領下建構的小組核心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里,成為他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指南。
(二)以“君子活動”重塑學生優秀品格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矜群班學生身上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我先后開設了“君子講壇”“我眼中的君子”“君子就在我身邊”“我也是君子”系列活動。通過認識君子、認知品格、樹立榜樣、反躬自省,最終實現學生品格重塑,促進班級君子風氣的形成。
活動中,學生對“君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儒家“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基礎上,結合班級特點,全員參與制訂了矜群班“九要”公約:眼要明、耳要聰、容色溫和、舉止恭敬、講話誠實、辦事敬慎、敢于質疑、發火思后果、見利思道義。“九要”公約從視、聽感官出發,通過“自省”,引導學生學會自律,最終實現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三)以“君子守禮”開展普法教育工作
在繼承“君子品格”——知禮、明禮、守禮的同時,更應建立“新君子人格”——知法、懂法、守法,做到慎獨、慎言、慎行、自律、自重、自省。我針對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開展了系列普法教育:建立法制圖書角,打造普法新平臺;開展“我是知法好學生”“我是懂法好青年”“我是守法好公民”系列主題班會;舉辦“模擬法庭”、邀請公安普法宣傳員進行法制專題講座。
通過活動,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依法治國,認識到國有國法、校有校規、班有班規,學會用“法”“規”來規范日常行為,實現“律己”。
大道之源,貴在為德;君子修養,重在為德。作為一名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踐行者,我以君子“五常”為綱領,用自身行為做引領,全面推進我的帶班育人工作。
(一)以“君子之仁”的帶班育人情懷,引領學生“愛人”
“仁者愛人”出自《孟子》,所謂“仁”,就是“愛人”,是儒家道德規范體系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所以我時刻把“愛”與“溫暖”融入班級管理中。
我了解我教過的每一個學生,我會把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放在心上:天氣有變化時,我會提醒學生及時增減衣物;課間跑操時,我會觀察學生的鞋帶是否系好;上下學時,我會囑咐學生注意交通安全……我時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當他們遇到情感問題時,告訴他們“花開得太早是個美麗的錯誤”;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想放棄時,鞭策他們“在實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堅持下去你就會成功”;當他們考試失利時,鼓勵他們“誰能永遠不敗,大不了從頭再來”;當他們因點滴進步而驕傲自滿時,提醒他們“滿招損,謙得益”……
在這充滿師愛的班級氛圍中,學生汲取到了“愛人”的力量。這種愛體現在學習的互幫互助中,體現在勞動的同甘共苦中,體現在拔河比賽的齊心協力中,體現在傷心時那一句句的安慰中,體現在節日里一聲聲的祝福中……
(二)以“君子之義”的帶班育人思想,引領學生“助人”
《論語·里仁》言:君子之于天下,應無適無莫,義之與比。就是說君子不可因自己的好惡妄加評論,應該用公平合理的標準去衡量萬事萬物。此君子之義,亦是教育之理。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學生靈魂的擺渡人,理應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為學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班級氛圍。每一個學生都有被愛的權利,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肯定,我會以寬容的眼光認知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接受他們的個體差異,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班級管理中,多關注那些學業成績、德育素養、行為習慣低于班級平均水平的學生,多關愛家庭異常的學生,引導他們多參與活動,鼓勵同學之間互助合作,從而幫助這些學生樹立自信,完善自我,走出邊緣化境地,更好地融入班集體。
我會身體力行,把教育公平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班主任的公平公正的欣賞中不斷豐富思維情感,學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學會善待他人、欣賞他人、幫助他人。
(三)以“君子之禮”的帶班育人行為,引領學生“敬人”
《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可見孔子認為“禮”是立足于世的必修課。何謂禮?禮者,示人以曲也。因此“敬人”即為禮。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我時刻以一名人民教師的要求規范自己。班級管理中,我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建立互敬互愛的和諧師生關系,利用黑板報及班級文化墻營造濃厚的文明禮儀氛圍;注重引導學生使用禮貌用語,規范學生的儀容儀表;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定期開展文明禮儀知識講座;通過演講比賽、禮儀知識競賽、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等多種渠道開展禮儀教育活動;并把禮儀教育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家校聯動,鼓勵家長對孩子加強禮儀教育。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的“以禮治班”滋潤學生的心靈,禮儀準則規范學生的言行。學生在彬彬有禮中學會了尊敬自己、尊敬同學、尊敬父母、尊敬師長……
(四)以“君子之智”的帶班育人管理,引領學生“知人”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知者不惑”,這里的“知”通“智”,原指道德認知,即明白事理,懂得是非,能夠分辨生活中的善惡美丑。正如《孟子》所言:是非之心,智也。如將此“智”引入到現代教育理念中,化用為“明辨”“智慧”之意也未嘗不可。
班主任工作,我巧設心思于細微中:深入班級、勤于觀察,站到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精準抓住教育時機;尋找學生興趣之源,促進學生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發展;樹立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完善小組管理機制,打造強而有力的班干部隊伍;敢于放手,做個“悠閑”的陪伴者和引領者;適當示弱尋求學生的幫助,用我的“示弱”換學生的“變強”;心平氣和地承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大膽質疑;奉行鼓勵教育,強化學生“我能行”的心理暗示;突發事件冷靜處理,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與科任教師形成合力,群策群力齊抓共管;善假于物,借助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達成育人目的;關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習慣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
(五)以“君子之信”的帶班育人策略,引領學生“誠人”
孔子言:民無信不立,足見誠信之重。“信”在社會生活中最大的指導意義便在于與人相處時應做到誠信不欺,忠信不棄。作為一名班主任,若想立信于學生,需做到信守承諾、言行合一、不欺學生、不棄學生。
我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教育學生真誠待人,誠信做事。在班級管理中,我開展了諸多誠信教育工作:開設墻面文化誠信專欄,營造誠實守信教育氛圍;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德育與學科教育,將誠信教育滲透到教學環節中;每次考試前夕,召開誠信教育大會,要求學生誠信考試,杜絕作弊;觀看誠信教育宣傳影片,引導學生踐行誠信;學期中開展“誠信故事,我來講,你來聽”演講比賽;定期召開誠信專題系列主題班會;承辦“今天,你誠信了嗎”升旗儀式活動。在多元化的誠信教育中,學生正確認知誠信、自覺養成誠信、積極踐行誠信。
教育是傳承,更是發展,我從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中夯實班級君子文化根基,又融合時代精神,讓學生在愛人、助人、敬人、知人、誠人的逐層認知中實現“寬人”。
孟子說,君子志于道。這充分體現了君子人格中志向和信念的重要性。好男兒不能囿于一方,偏安一隅,應存覽眾山之心,惠四方之志。我對學生的“信仰之心”的培養融入班級管理的點滴中:為了厚植家國情懷,我設計了“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說好中國話,做好中國人”“誦好中國詩,做好中國人”“唱好紅色歌曲,做好中國人”系列主題班會;定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舉行“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崇文重德歌盛世,向黨愛國誦華章”詩歌朗誦比賽;開展“學黨史、講黨史”班團活動;舉辦“我和黨旗合個影”活動……打造網絡教育陣地,創作獨具特色的君子主題文學作品。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引領學生立志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曾子認為君子應弘毅,擔重任。何為重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自覺認識肩負的時代使命,培養擔當意識[1]。
矜群班的學生肩負民族復興重任,我著力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開展“請老師放心,班級有我”“請父母放心,家里有我”“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責任教育主題團課活動;召開“我向往的大學”主題班會;建立班級責任管理制度,強化各區負責人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實干品質;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生涯發展規劃教育,鼓勵學生惠澤家鄉、參軍報國。
君子文化立班,通過育人實踐,形成了矜群班的特色與成效:學生人格更加健全、班級秩序更加井然、教師管理更有溫度、教育合力更加凝聚。我將以君子文化厚植師德師風,爭做君子教師;以君子文化規范班級秩序,優化班級管理;以君子文化豐盈班級底色,打造班級品牌;以君子文化涵養容人雅量,提高育人境界。
教育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必至。我將堅持不懈、孜孜以求,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君子文化”的帶班育人方略。育人之路上的求索,我將一往無前,永不止步!
參考文獻:
[1] 杜興強.儒家文化與會計審計行為:一個分析框架[J]. 財會月刊,2022(19).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