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兒童進入學齡期,步入學校的大門,他們的社會角色開始增加了一個“小學生”的身份。在一到六年級期間,小學生們不僅僅在身體上發生飛速的變化,在想法、情緒、行為等方面也發生諸多變化。針對這一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小學心理咨詢的設置,認知行為療法顯示出了良好的適用性。
認知行為療法通常從誘發情緒的具體事件入手,讓小學生意識到該事件引發的頭腦中的想法與情緒的對應關系?;谶@些想法和情緒,學生會進一步產生相應的行為,這種行為又會進一步引發更多的情緒和想法,至此,情緒—想法—行為的循環三角形就得以持續。學校心理工作者帶領小學生去了解這個過程,既能夠幫助他們意識到情緒產生的原因,還能夠提供改變循環的方法。
學校心理工作者既要作為心理咨詢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也要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工作,工作量偏大。認知行為療法以“短程高效”著稱,強調在每次會談中聚焦咨詢目標,利用較為清晰的會談結構,再結合其特有的認知和行為相關技術,不僅可以為有需要的小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還可以靈活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提升與學生、其他學科老師、家長等多方的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小學生來訪者大多因為一些具體問題前來咨詢,如人際沖突、學業壓力、情緒困擾、行為失控等。結構化的會談方式指的是每次會談都按照一定的結構框架進行。它可以快速地幫助小學生聚焦問題并促進其有效地改變。通常,一次結構化的會談包含以下流程:
第一步,開展心境檢查。咨詢開始時,學校心理工作者先邀請小學生對近一到兩周的整體心境進行評估。根據認知水平的發展特點,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因此可以采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評定情緒狀態,如請他們畫出一個“情緒溫度計”并給自己近期的情緒狀態打分,滿分10分表示非常開心,0分表示非常不開心,請學生在相應的位置標出自己的情緒分數。這樣的方式能夠快速地了解學生近期情緒狀態。
第二步,明確會談主題。在咨詢開始階段確定討論的主題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會談時間,為雙方談論的話題營造充足的空間。會談主題可以是小學生帶來的問題,如,有些學生會主動告知心理工作者“我和爸爸發生沖突不知道怎么處理”“要考試了我壓力很大不知道怎么辦”“我的好朋友不理我了我很傷心怎么辦?”;還可以是心理工作者基于確定的咨詢目標和對小學生的個案概念化確定的主題,如針對一名因為有過自傷行為被班主任要求前來咨詢的五年級學生,危機評估就是當成會談的主題之一。
第三步,聚焦主題討論。認知行為療法注重通過引導式發現和小學生一起思考具體事件與其行為、想法、情緒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既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又能改變適應不良的應對模式。以一名因為同伴交往問題而主動前往咨詢室的四年級學生小茗為例,心理工作者引導他看到面對“和朋友打招呼,朋友卻沒有理會我”這一場景產生的想法是“好朋友討厭我”,進而他體驗到傷心的情緒,行為上采取了回避,即盡量不和朋友說話。心理工作者帶領小茗去明確被他解讀成“討厭我”的具體行為,幫助他意識到“好朋友只是當時忙于做作業,事后也主動和我打招呼了”。新的認知有效地減少了小茗傷心的情緒,他也愿意在今后更加積極主動地在朋友空閑時候去溝通。
第四步,制訂行動計劃。小學生在兩次會談之間進行一些練習有助于維持咨詢會談中的效果,行動計劃與咨詢目標及當次會談主題相關,宜簡不宜繁。如當次會談主題聚焦在負面情緒識別的議題,行動計劃就可以制訂為“請學生在情緒記錄本上畫出或寫出本周負面情緒出現時候的情景及對應的想法”;當次會談主題是討論控制沖動行為的具體方法,行動計劃就可以制訂為“情緒失控的時候嘗試用咨詢中討論出的方法”等。行動計劃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學生一起討論生成,提前討論完成的可能性,預測在行動時候遇到的困難并討論應對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完成它的概率。
第五步,進行反饋小結。在輔導結束的時候,學校心理工作者可以主動邀請學生總結與反饋本次會談內容。如,可以直接問學生“今天你覺得對你最有幫助/沒有幫助的內容是什么?”“通過今天的會談你會在這一周有什么計劃和打算?”“你現在的情緒和你進入咨詢室時候有何不同?”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并加強參與感,也可以幫助心理工作者明確雙方感受的偏差,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認知行為療法有著多種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簡單易懂,便于操作。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活動課和心理咨詢中都可以進行靈活應用。
以心理健康活動課為例,在控制憤怒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利用三欄表技術幫助學生覺察情緒,請學生畫出一個憤怒的情景及他當下的情緒和反應,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們看到情緒—想法—行為三者的關系,進而通過認知調整的技術改變他們對事件的看法,如引導學生們思考“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心理工作者也可以介紹一些行為技術帶領學生們一起應對憤怒情緒,如覺察自己身體的線索技術:當意識到心跳呼吸加快、想要大喊大叫、身體緊繃等時候,就是憤怒出現了;通過放松技術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態和憤怒情緒;通過相反行為技術減少沖動行為。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憤怒情緒。
在個體咨詢中,以上的技術都可以在合適的時機應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經典的技術:應對卡片技術,即提前將困難情境中的應對方法寫在卡片上并放在顯眼的位置,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更多方法。反向角色扮演技術通過咨訪角色互換,促進學生識別和改變思維模式。行為實驗技術借由去真實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嘗試,以幫助學生檢驗不好的事情是否會真的發生。行為激活技術促進學生參與更多活動,以提高興趣和愉悅感。這些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改變。
認知行為療法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在實踐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并以此選出適用的技術和方法:如,將故事敘述與認知行為技術相聯系,通過構建一個他人的故事提出與學生相關的問題,請學生站在第三人的視角上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也是提升自己的應對能力。咨詢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玩偶、繪畫等工具,結合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將抽象的問題外化成具體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更加開放地面對自己的非適應性行為,也促進其自我對話能力,提升其心理韌性,最終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輕松愉快地享受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