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安順市作為貴州省的重要能源基地,現代能源發展成效顯著,不僅為全省、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支撐,也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安順位于黔中大地,能源資源種類較多,有豐富的煤炭、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全市煤炭資源遠景儲量超過200億噸,風能、太陽能可開發資源量裝機近2000萬千瓦。這些豐富的能源資源為安順市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煤炭產業:
結構優化 產業升級
安順市依托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富礦精開”的發展戰略,加快煤炭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煤炭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煤礦數量從原來的104處,通過兼并重組后保留38處,有效改變了弱、散、小的分布格局,從工藝、技術、裝備、安全等方面改變煤礦現狀,不斷提升煤礦生產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安順市深入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印發了《安順市推動煤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圍繞“六個一批”對全市煤炭產業規劃布局、戰略定位、轉型升級等方面明確方向路徑、政策措施。過去,煤礦生產講究“人海戰術”,如今,智能化建設帶給煤礦最大的轉變就是井下人員逐步減少,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同時,煤炭產量也不斷提高。普定縣元江煤礦,通過煤礦輔助智能化、機械化的投入使用,當班入井人數比過去減少50多人。原來人工采煤,每個月只能采煤1至2萬噸,現在實現機械化開采后,每月提高到了4萬噸。智能化煤礦的建設,不僅提高了煤炭開采的安全性和效率,還推動了煤炭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光伏產業:
從無到有 綠意盎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順市緊跟國家“雙碳”戰略步伐,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從2012年全市光伏裝機幾乎為零,到如今光伏裝機規模躍升至數百萬千瓦級,安順市光伏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17年,安順市首座光伏電站——新鋪光伏電站在關嶺自治縣新鋪鎮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安順市光伏產業正式起步。此后,關嶺自治縣、鎮寧自治縣、紫云自治縣等多個縣(區)相繼布局光伏發電項目,推動全市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安順市已建成全省首個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關嶺縣盤江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項目、紫云自治縣的后窯和麻園光伏電站等多個大型光伏電站,這些項目的建成投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
截至2024年9月,安順市已全容量并網光伏項目32個,裝機總容量超過400萬千瓦。光伏發電量快速增長,為全市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優化了能源結構,還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許多光伏電站采用“光伏+農業”模式,在光伏板下種植農作物或養殖家禽,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風電產業:
風起云涌 動能澎湃
除了光伏產業外,安順市風電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依托豐富的風能資源,安順市積極推進風電項目建設,一座座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山巔之上,隨風旋轉,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輸送到千家萬戶。
近年來,安順市建成多個大型風電項目,鎮寧革利風電場、關嶺永寧風電場等風電項目相繼并網發電。同時,全市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場——紫云縣馬鬃嶺100MW風電場于2023年7月實現全容量并網。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全市風電裝機規模,也有效改善了能源結構,降低了碳排放。截至2024年10月,安順市風力發電總量已達到數億千瓦時,增速顯著。風電產業的發展為安順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豐富了綠色用能的互補方式,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在風電項目推進過程中,安順市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推動智慧風電場建設。鎮寧革利風電場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慧運維深度融合,建設設備智能巡檢、5G網絡全覆蓋、設備診斷預警和分析等集成化管控平臺,逐步實現場站“無人值守、智慧運維”,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運維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有效減輕了運維人員的工作負擔,為風電場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經濟效益顯著外,安順市的風電項目還積極探索“風電+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依托風電場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當地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風電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開發集生態、風力、電力和休閑為一體的旅游項目。這不僅延長了風電項目的產業鏈,豐富了風力發展業態,還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火電產業:
轉型升級 煥發新生
火電產業作為傳統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安順市能源發展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安順市正在積極按照煤電產業規模化、清潔化、循環化發展的要求,推動火電產業轉型升級。這一舉措不僅鞏固了安順市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主要電源點的地位,還通過項目建設和產業優化,使火電產業逐步實現高效、清潔、低碳發展,為全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安順市火電發展成果豐碩,現有及在建項目穩步推進,產能顯著提升。作為安順市唯一的在運火電項目——國能安順電廠自1998年第一臺機組建成投產以來,始終在“西電東送”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該電廠通過引進智慧熱力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伙伴,將電廠余熱轉化為熱蒸汽供給產業園區內的各用汽企業,有效保障綠色能源高質量供給,提高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
此外,盤江普定電廠(裝機132萬千瓦)作為省級重點項目,自2022年12月開工以來,進展迅速,于2024年9月底實現首臺機組并網發電。該項目總投資約52億元,選用了高參數、高效率、高節水和超超臨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機組,是全國首臺以燃燒無煙煤為主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投產后將大幅提升安順市火電發電能力,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6億千瓦時。
水電產業:
水火互濟 協同發展
安順市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達55.73億立方米,市境國土面積平均產水量每平方公里59.97萬立方米,水能資源豐富。2000年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全市供售電快速增長,安順市圍繞北盤江、三岔河等資源優勢,積極規劃發展水電站,至2010年,建成了引子渡、馬馬崖等一批水電站,裝機117萬千瓦。
在水電發展過程中,安順市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引領,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不斷提升水電站的發電效率和環保水平。關嶺自治縣北盤江畔的馬馬崖水電站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來,總裝機55.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達數億千瓦時,不僅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還通過下泄生態流量滿足下游河道生態基流,改善了下游河道生態環境和保障了農業灌溉用水,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儲能產業:
蓄勢待發 支撐有力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電網對儲能技術的迫切需求,安順市積極布局儲能產業領域,規劃建設了一批集中式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
走進安順市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的大山深處,一排排形似集裝箱的白色儲能電池倉在陽光下顯得格外亮眼,這些“超級充電寶”正是安順市儲能發展的生動寫照。其中,中核紫云200MW/400MWh獨立共享儲能電站作為貴州省首座集中式、數字智能化、規模最大的儲能電站,自投運以來便成為安順市儲能領域的標志性項目。該儲能電站的118個電池倉每天只需充電2小時,即可儲存約38萬度電,有效緩解了當地電網的供需矛盾,保障了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未來,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持續降低,安順市儲能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加強儲能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推廣力度,構建多元化儲能應用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儲能產業與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為貴州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能源保障。
構建多能互補新型綜合能源體系
安順市在推進現代能源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多能互補為核心原則,積極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通過光伏、風電、火電及儲能等多種能源形式的融合發展,構建了含“綠”量、含金量更高的新型綜合能源保障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僅提升了貴州省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為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安順市將加快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步伐,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條件,推動光伏、風電、火電及儲能等產業協同發展。加強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努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高地和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同時,繼續深化與省內外能源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力度,不斷推動全市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