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制造業在2024年正步入一個充滿活力與變革的新紀元,其發展歷程深受多元因素交織影響,諸如經濟格局的持續演變、戰略投資的深入布局以及政策環境的動態調整。得益于一系列有利的貿易協定簽署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顯著進步,越南與泰國等制造業重鎮正穩步邁向溫和增長的軌道。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與柬埔寨則面臨外部需求波動與供應鏈復雜性的雙重考驗,正積極尋求應對策略。
本報告精準捕捉當前行業動態,重點聚焦于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波動、勞動力市場的最新數據以及制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制造業集中在電子、汽車和紡織品上,2024年8月的PMI為48.9,表明制造業收縮。盡管PMI較低,但2024年制造業的平均月工資為350美元(約合人民幣2473元),這反映出適度的勞動力成本對于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較低的PMI表明新訂單和生產產出面臨挑戰,可能是由于外部經濟條件和國內需求波動。該行業雇用了1900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19.8%。
越南
越南的制造業以紡織、電子和家具為主,2024年8月的PMI為52.4,呈增長態勢。該行業雇用了約1200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16.4%。平均工資為每月342美元(約合人民幣2416元),反映出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越南強勁的PMI和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心的戰略地位,尤其是在電子產品方面,使其能夠繼續進行外國投資和增長。
泰國
泰國的制造業包括汽車、電子和食品,在2024年8月的PMI為52,呈擴張狀態。該行業從業人數626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27%。制造業的平均工資相對較高,為每月431美元(約合人民幣3045元),反映該行業對熟練勞動力和高價值生產的關注。盡管面臨區域競爭和全球需求波動的挑戰,但泰國的增長仍然受到汽車和電子產品強勁出口的支持。
馬來西亞
以電子、棕櫚油和機械為中心的馬來西亞制造業PMI為49.7,表明制造業略有收縮或停滯。它雇用了280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22.3%。平均工資為每月797美元(約合人民幣5631元),高于大多數區域同行,反映了該行業的先進性和多元化。馬來西亞依然是高科技制造業領域的核心參與者,然而,全球供應鏈的中斷以及來自低成本鄰國的激烈競爭,為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菲律賓
菲律賓的制造業包括半導體、業務流程外包和食品,呈現溫和增長,2024年8月的PMI為51.2。從業人員352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21.2%。平均工資為每月555美元(約合人民幣3921元),在吸引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外國投資方面具有競爭力。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提升工業能力并吸引投資流向高價值制造業領域。
新加坡
新加坡制造業的PMI為50.9,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電子和化工領域,顯示出該行業存在邊際增長。制造業勞動力人數不多,只有45萬,但對GDP的貢獻率仍為21.5%。該行業的平均工資明顯更高,為每月5016美元(約合人民幣35437元),這反映了高生活成本和制造業活動的先進性。新加坡憑借其卓越的基礎設施、鼓勵創新的政策以及技術熟練的勞動力,持續保持其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柬埔寨
柬埔寨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和農業,PMI為48.9,表明經濟在收縮。該行業雇用了100萬人,對GDP的貢獻率為17.6%。制造業的平均工資為每月232美元(約合人民幣1639元)。較低的PMI表明存在外部需求減少和供應鏈中斷等挑戰。未來的增長將取決于改善基礎設施和監管框架,以及實現制造基地的多元化以吸引更多投資。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制造業正面臨挑戰,包括制造業活動縮減和新訂單量下降。然而,政府正積極采取新激勵措施,以推動生產,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對鎳冶煉廠的投資被視為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的關鍵環節,這也是印度尼西亞旨在成為全球電動汽車供應鏈領導者的戰略之一。這些政策調整旨在激發經濟增長活力,吸引外資流入,并鞏固該國的制造業根基,特別是電子和汽車等高附加值行業。
越南
越南制造業面臨主要出口市場需求疲軟的挑戰,為應對此困境,政府正聚焦于貿易協定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化,旨在提升經濟韌性并吸引外資流入。越南憑借其獨特的戰略位置及深度融入全球貿易網絡的態勢,特別是通過《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等關鍵協議的簽署,預計能夠有效穩定市場需求并推動經濟增長。同時,基礎設施的持續優化旨在增強國內連通性,降低物流成本,進而將越南打造成為全球制造商更為青睞的投資與運營樞紐。
泰國
泰國的制造業正積極應對生產活動持續下滑的困境。為有效應對這一經濟挑戰,政府已推出游客免簽證入境等政策措施,旨在激發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多領域市場需求。與此同時,政府正實施更為嚴格的貨幣政策,以鞏固經濟穩定性。盡管這些舉措可能在短期內緩解經濟失衡問題,但制造業的長期增長仍需依賴于產業基礎的多元化及提升與區域內競爭者的市場競爭力。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制造業正遭遇新訂單停滯與就業增長疲軟的雙重挑戰。為應對此局勢,馬來西亞政府正積極促進電子產品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并向制造商提供稅收優惠措施。這一系列政策旨在吸引國際資本注入,加速高科技制造業的發展,并激發行業創新活力。盡管全球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馬來西亞仍堅定信心,通過深耕電子等關鍵行業,力求鞏固并提升其在東南亞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核心地位。
菲律賓
菲律賓的制造業增長放緩,但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強勁。政府以降息政策作為回應,以刺激經濟活動并促進增長。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是一個重點,因為它有可能推動技術進步和增加出口收入。這種雙重方法旨在支持制造業的增長,同時增強該國作為高價值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
新加坡
新加坡制造業正面臨高勞動力成本與激烈商業環境雙重挑戰。為鞏固其高科技產業領航者地位,政府已出臺智能制造激勵政策,并大力推動科技領域外資引進。這些舉措旨在增強生產力、激發創新活力,并保障生物技術、電子及化工等關鍵行業的持續增長。即便挑戰重重,新加坡在這一領域仍展現出強勁的行業競爭力。
柬埔寨
柬埔寨的制造業,尤其是紡織品、鞋類和農業,面臨著與勞動法和整體投資環境相關的挑戰。為了吸引更多外國投資,政府正專注于擴大經濟特區。這些區域擁有優惠的稅收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簡化的監管程序,旨在為制造商創造更有利的環境。通過有效應對監管層面的障礙,并持續優化投資者所處的條件,柬埔寨正展現出其提升在全球制造業版圖中地位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