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洛克“充足條件”的知識產權適用:誤讀與澄清

2024-12-31 00:00:00蘇澤祺
電子知識產權 2024年9期

摘要:現有知識產權理論將充足條件視為財產權限制條件屬于一種誤讀,既不符合洛克的論證原意,也不符合其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在洛克自由主義財產觀下,充足條件應當是自然狀態的預設,屬于洛克勞動財產理論中的先在性條件,構成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成立的基本前提,對應于知識產權制度體現為公有領域保留。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決定了其同樣具有洛克自由主義的價值取向,因此,公有領域的存在并非對知識產權的限制,而是證成知識產權正當性的重要依據。這一解釋路徑對于探討人工智能生成物、數據財產權等問題也具有一定的規范意義。

關鍵詞:洛克;勞動財產理論;充足條件;知識產權

一、引言

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任何人只要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他就已經摻進他的勞動,在這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至少在還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給其他人所共有的情況下,事情就是如此。”1“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即“充足條件”,在理論上與“反浪費條件”一并被視為勞動財產理論中的“附加條件”(Proviso)。在知識產權領域,充足條件被用于證成財產權限制,這一點在近年來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數據財產權以及用戶生成內容的合理使用論證中頗為常見。例如,在討論人工智能生成物保護的問題上,有觀點提出應當依據充足條件和反浪費條件對人工智能的自主創造活動進行限制。2在論證數據財產權的創設時,有觀點認為如果賦予這種財產權會妨礙其他主體對數據的使用以至于產生壟斷,違背了充足條件,不具有賦權的正當性。3再例如,直接將充足條件作為對數據財產權進行限制的依據,4針對“用戶創作內容(UGC)”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有觀點主張如果不設置互聯網環境下作品自由使用的著作權限制,則會對公眾既有的文化表達造成損害,不符合充足條件的要求。5

前述研究對充足條件的強調,主要是希望從自然法中尋求理論支撐。然而,任何理論的借鑒都不能忽視其背后的討論語境與價值預設。知識產權研究中利用充足條件進行說理已較為常見,但往往偏向于功能性的解釋路徑,弱化了初始語境和價值的限定。在訴諸洛克勞動財產理論的過程中,現有理論并未清晰地分辨“自然狀態”與“自然法”。“自然狀態”是自然法理論展開的前提,換言之,在進入到洛克的自然法理論時,需要當然地肯定這種自然狀態的存在。例如,洛克假定世間萬物來自上帝、人出生就有生存的權利等;而“自然法”則是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理性推演的結果,其中蘊含著價值選擇和判斷,例如洛克提出人類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共有財產的個體化。對后者的適用不能忽視前者存在的意義。本文認為,洛克《政府論》第五章的討論存在著從自然狀態向政治社會的轉變,充足條件恰恰屬于自然狀態的內容,是洛克勞動財產理論展開和成立的前置條件。現有理論并未看到這一點,而是強調通過財產權的限制來實現該條件,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鑒于此,本文將在澄清這一點的基礎上,對現有理論中關于充足條件的適用進行反思。本文關于充足條件的基本觀點是,在知識產權語境下,充足條件與公有領域的契合度更強,但公有領域并不能推出權利限制,而是證成知識產權正當性的一個重要來源。

二、關于“充足條件”構成洛克財產權限制條件的主要質疑

(一)合理性質疑:洛克限制勞動了嗎?

洛克認為,勞動本質上是獲得財產權的基本方式,個體通過勞動即可實現自然狀態下上帝給予共有的財產個體化。在這一點上,他與論敵菲爾默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在菲爾默看來,上帝將世界給予亞當和他的繼承人并排斥亞當的其他后人,全世界除了君主以外,誰也不可能享有任何財產權。6在菲爾默那里,只有君主有所有權,其他人只是獲得了土地的使用權。洛克的論證重心則在于,如何在承認上帝旨意的前提下,擺脫君主這一障礙使得全人類可以使用土地。首先,他指出“上帝既將世界給予人類共有,亦給予他們以理性,讓他們為了生活和便利的最大好處而加以利用。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給人們用來維持他們的生存和舒適生活的”,7按照自然法的指令,“每一個人必須保存自己”。8既有的土地是以共有的形態存在的,人類為了生存和繁榮就必須將土地撥歸私用。由于人對于自己的人身擁有所有權,那么對于自身的勞動也就擁有所有權。于是洛克指出,將這種勞動與對象相結合之后也就自然獲得了所有權。

顯然,在《政府論》第五章中,洛克所要闡述的正是勞動獲得財產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但如果按照傳統觀點強調充足條件的限制屬性,那么就可能導致一個難以立足的結論,即洛克對勞動本身又加以限制。具體而言,通過對比充足條件和反浪費條件可以看到,二者針對的對象其實并不相同。反浪費條件的依據是,“上帝創造的東西不是供人們糟蹋或敗壞的”。9在反浪費條件下,如果一個人取得的財產超過了其實際所需或所能夠利用的范圍,那么便造成了浪費,對超過的部分便不能獲得財產權。可見,浪費是在個體保存自身之后才出現的,反浪費條件是在承認勞動獲得財產權的基礎上針對財產權范圍所做的限制。而按照傳統觀點,充足條件更可能是一種事前限制,按照這一標準,“多勞多得”并不具有合法性,因為如果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出現浪費,滿足個體生存需要的“多勞”也都難以為他人留下足夠多和同樣好的。正如諾奇克所舉的例子,A、X、Y、Z共有一片土地,如果為了生存,A、X、Y都分別耕種其中1/3的土地(在不浪費的情況下),這個時候Z顯然是無法生存。10如果認為充足條件在這一場景下必須得到滿足,那么所有人的勞動都應當受到限制,最終只有平均主義才能符合充足條件。但是從前文分析來看,洛克在第五章的論述中并無此用意,這與他的論證目的并不相符。

(二)規范性質疑:是否符合洛克的自由主義立場?

哲學、政治學等領域普遍認為洛克的觀點是典型的自由主義,將其視為近代自由主義之父,《政府論》則是其自由主義立場直接的體現。11按照自由主義的觀念,自然狀態是先于政治權威的一種相對完美的自由狀態,政府的出現是為了避免可能不利于個人自由的種種缺陷,從而將部分權力讓渡給政府,但對于來自自然狀態的自由權利,政府應當予以維護。12《政府論》第五章所論述的財產權即個人自由的重要內容。

自由主義是以自然理性為前提的,正如洛克所說,“自然狀態有一種為人所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著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13每一個個體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14在這樣的自然狀態下,判斷財產權正當與否的主要依據是是否對他人造成了損害,只要個體的行為未對他人造成損害,則他通過勞動獲得的財產便具有正當性。按照洛克的觀點,在財產權的獲得中,如果一個人獲得了他可以享用的限度之外的東西,那么他就違反了自然法,侵犯了他人的應享部分。這種應享份額本身也屬于自然權利的一種。塔利認為,洛克的共有自然狀態是一種包容性權利(inclusive right),不將他人從對權利客體的使用,以及權利所有者對權利客體擁有的其他道德或法律力量中“排除出去”。15每個人生存和舒適生活所必需的東西,是每個人所應當享有的份額的自然基礎,每個人對其配得份額享有權利。16因此,超出了自然法的限額侵犯即侵犯了他人的包容性權利,所以有必要設置反浪費條件對財產權進行限制。而且,反浪費本身是可以從自然理性中推演出來的。

但是,這樣的邏輯并不能適用于充足條件。一個人通過勞動獲得了滿足自己所需的份額之后,如果未給他人留有足夠多和同樣好的,這種情況下雖然客觀上會出現他人包容性權利受損的結果,但是并不能將這一結果歸因于勞動行為,因為該行為本身是符合自然理性的。從自由主義視角來看,自然狀態下的理性個體僅能判斷獲得的財產是否滿足或者超過了自身所需,但無法把握整體的資源分配。洛克論證的落腳點更多在于財產權“獲得”的正當性與不可侵犯性,而不是財產權“分配”的平等性。由此可見,充足條件顯然并非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邏輯的內生要件,也不應以此對勞動者進行主觀上的限制。

(三)必要性質疑:在其他附加條件下的冗余

充足條件與其他附加條件的關系同樣可以引起對于充足條件地位的質疑。除了反浪費條件外,在洛克的理論中,仁愛原則是容易被忽視但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項原則。他指出,在自然狀態下,“上帝……給予了他的貧困的兄弟以享受他的剩余財物的權利,以便一旦他的兄弟有急切的需要時,不會遭到不正當的拒絕。”17在洛克看來,仁愛原則就是上帝的命令。根據仁愛原則,財產權與生命權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沖突,雖然同樣是自由的體現,但此時生命權優于財產權,因為生命權與上帝保存人類的命令直接相關,在重要性上具有最高位階。而且,反浪費條件隨著貨幣的出現可能會受到挑戰,但是仁愛原則在進入到政治社會后仍然可以維持。

然而,仁愛原則與充足條件之間卻可能產生邏輯上的矛盾。仁愛原則的適用場景是除財產權人以外的他人已經陷入了威脅其生存的境地,因為此時才有必要賦予該他人以獲得救濟的請求權。但是問題在于,在這種情況下,財產權的獲得也無法滿足足夠多和同樣好的條件,在缺乏正當性的情況下財產權本身也就無法成立,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賦予他人以救濟權呢?這樣一來,仁愛原則也就沒有了適用的空間。這顯然不符合洛克的原意,而要化解這一矛盾從而實現邏輯自洽,只有否認充足條件對于財產權的限制,將其與反浪費條件以及仁愛原則區別對待。

三、“充足條件”在勞動財產理論中的應然地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充足條件本身并非財產權的限制條件。在本文看來,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中,充足條件應當是對自然狀態做出的基本預設,正是因為具備了充足條件,勞動才具有獲得財產權的正當性,從而使得自然狀態下“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得以成立。

(一)“充足條件”的文本解讀

回到洛克初次提及充足條件的文本來看,洛克指出,“既然勞動是勞動者的無可爭議的所有物,那么對于這一有所增益的東西,除他以外就沒有人能夠享有權利,至少在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給其他人所共有的情況下,事情就是如此”。18按照沃爾德倫對于這一句的解讀,“至少(at least)”從邏輯上表明,在滿足充足條件的情況下獲得財產權是正當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沒有滿足充足條件也是可以獲得財產權的。因此,充足條件是獲得財產權的充分非必要條件。19他認為,“足夠多且同樣好”只是自然狀態下人們執行反浪費條件進行勞動的一個事實和結果。20

沃爾德倫的解讀具有可借鑒性。在第36段中,洛克指出,財產的幅度是自然根據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所需”(對應反浪費條件)的范圍而很好地規定的,任何人不可能在這種方式下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因為他的鄰人仍然剩有同劃歸私用以前一樣好的和一樣多的財產。在這里,洛克將足夠多和同樣好視為自然狀態下履行“勞動”和“反浪費條件”的必然結果。洛克接著劃分了世界的三個階段:在世界初期,這種幅度(勞動和生活所需的范圍)可以使人占有的財產不致損及任何人;世界人滿為患之后,同樣的限度仍然可采用而不損及任何人;貨幣出現之后這一法則出現了適用困難。21這里出現了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自然狀態下的充足條件隨著貨幣的出現而發生改變。但是在洛克的論述中,貨幣的出現是一種必然,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的演變也是一種客觀的事實,因此并不強求充足條件的滿足。

不過,充足條件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在第33段中,洛克指出:“這種開墾任何一塊土地而把它據為己有的行為,也并不損及旁人的利益,因為還剩有足夠的同樣好的土地,比尚未取得土地的人所能利用的還要多。所以,事實上并不因為一個人圈用土地而使剩給別人的土地有所減少。”22在第34段中,他指出“誰有同那已被占用的東西一樣好的東西可供利用,他就無須抱怨,也不應該干預旁人已用勞動改進的東西……除了已被占有的以外,還剩有同樣好的土地,而且比他知道如何利用或他的勤勞所能及的還要多”。23在這里,洛克從兩個視角對自然狀態下的勞動行為進行了闡述: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因為剩有足夠多和同樣好的土地所以具有自然法上的正當性;而從勞動者以外的其他人的角度來看,因為剩有足夠多和同樣好的土地,所以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財產權。因此,在充足條件下,勞動獲得財產權便更具有正當性,與之相對的“巧取豪奪”則不具有正當性。

(二)充足條件是勞動獲得財產權的前提

“事物的正當與否,體現的是事物本身的自然秩序,亦即與事物的自然相符合的秩序。”24充足條件作為洛克理論中假設的自然狀態,構成了勞動獲得財產權的正當性前提。

如前所述,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體現的是洛克的自由主義觀念,因此相關的假說和推理也都以此為基礎。在自然狀態下,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包含了兩個子命題:在價值層面,勞動“應當”獲得財產權;在事實層面,勞動“可以”獲得財產權。第一個子命題的成立與洛克的論證方式有關,即洛克賦予了勞動撥歸私用的功能。按照洛克的觀點,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權,從而也就對自己的勞動擁有所有權。塔利指出,在17世紀“勞動”一詞被約定俗成地認為可以涵蓋所有自由的意圖性行動,這里的勞動更接近于“制造”,洛克實際上采用了一種制造物模式的論證方式,意圖指出人類通過類似于上帝制造萬物的方式來獲得對制造物的財產權。25因為上帝創造了人類,“便在他身上,如同在其他一切動物身上一樣,扎下了一種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愿望”。26通過類比,洛克從價值層面論證了勞動的功能,這同樣與其自由主義立場直接相關。

與此同時,洛克還需要證明勞動事實上可以獲得財產權。在洛克的制造物模式下,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勞動既是一種權利,也是履行上帝指令的道德義務。“上帝將世界給予人類所共有時,也命令人們要從事勞動,而人的貧乏處境也需要他從事勞動。”27作為一種應當履行的義務,上帝需要為其履行提供必要的條件,具體體現在主客觀兩個方面。在主觀方面,按照自由主義的觀點,自然狀態下人類是自由的,但自由并非放任。28上帝賦予了人類理性,在這一理性指引下,雖然人的意志會受到欲望的引導,但人能將欲望懸置起來,使它不立即決定意志。29因此,人類可以遵照理性進行自由勞動而不違反自然法。在客觀方面,上帝必須保證勞動確實能夠使人類達到保存自身的目的,而這也正是充足條件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洛克的觀點,影響“勞動可以獲得財產權”的主要因素就是充足條件和反浪費條件。自然狀態下,因為有反浪費條件的限制以及自然資源的非稀缺性,勞動便可以保證每個個體從自然共有中獲得財產權。

反浪費條件實質上是人類理性所決定的,也可以歸入主觀方面,而且貨幣的出現使人類可以無限積累財富而不造成浪費,反浪費條件依舊是可以滿足的。但是人類的無限積累導致資源變得稀缺,自然個體化就不再能被證成。因為任何的自然個體化都會侵犯別人的權利,此時就需要以同意為基礎的、某種形式的約束性的個體化模式。30換言之,進入政治社會之后,自然狀態下的充足條件已經不再滿足,勞動撥歸模式也就難以繼續施行,即使沒有造成浪費,勞動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財產權。此時,按照自然法上保存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目的,需要人們通過契約組建政府并參與財產權的分配。至于具體的分配方式,洛克并未詳述。不過,其論證目的已經實現,即證明了在自然狀態的充足條件下,通過勞動獲得對原始的共有物撥歸私用是可行的。這是洛克自由主義財產理論的基本立場,也足以反駁菲爾默提出的“君權神授”財產論。

綜上,充足條件對洛克勞動財產理論的證成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勞動+反浪費條件”是獲得財產權的充分條件,那么充足條件則是“勞動+反浪費條件=財產權”的正當性前提和依據。從自由主義的角度來看,進入政治社會之后,雖然充足條件已經難以滿足,但來自自然法的財產權仍然應當得到政府的保障。

四、知識產權理論關于“充足條件”的誤讀

明確了充足條件在洛克勞動財產理論中的地位后,可以據此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相關適用進行審視。盡管洛克理論最初是以土地等有形財產為參照,但其提供的自然法理念對于以智力成果為對象的知識產權同樣具有解釋力,因此知識產權界對洛克理論保持著高度重視。常見的適用充足條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解釋知識產權的限制;另一種則是將充足條件與“反浪費條件”共同作為賦權的正當性依據。結合前文論述來看,這兩種解釋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讀。

(一)充足條件與財產權限制的邏輯地位不同

知識產權的限制是充足條件最主要的適用場景。美國學者溫迪·戈登根據洛克的充足條件提出了依賴理論,認為如果創造者的創造成果使人們的生存狀況發生了改變,以至于公眾對這種創造成果產生了某種依賴,那么發明人就不能再拒絕給予他們在新條件下為生存所必需的工具。31國內也有觀點認為,諸如版權作品等創造成果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對我們的知識資源利用環境和社會公共文化效用產生影響力,此時如果沒有對知識產權進行限制的機制,則會使后來者的境遇變得更壞。32這種對充足條件做出的知識產權解釋在諾奇克那里已有所涉及。諾奇克認為洛克的限制條款過于嚴苛,因此提出了一個較弱的充足條件限制,即只要對一個無主資源的占有沒有使他人的狀況變得更壞,這種占有就是被允許的。33根據這一解釋,在應對前述案例中,Y就可以通過允許Z使用自己的土地來使自己的占有獲得合法性。34

關于諾奇克、戈登等學者將充足條件解釋為“未使他人的狀況更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這種解讀是將充足條件納入“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之中,并且將充足條件作為賦權的后果進行考察,進而將其作為財產權人的義務,這實際上已經偏離了洛克自由主義財產權的設定。如前所述,在洛克自由主義的勞動財產理論話語中,充足條件是“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成立的前提,其獨立于這一命題而存在,或者說是在這一命題之外來考察的。然而財產權的限制是以財產權的成立為前提的,涉及的并非財產權創設的正當性依據,而是財產權創設本身,因此應當在“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命題之中進行討論。事實上,任何權利都并非絕對,只要是私權就必然存在權利的限制,只是限制的角度不一定相同。在知識產權法上,禁止權利濫用作為一般的權利限制原則,是由知識產權的私權特征所決定的。除此之外,在著作權法上,合理使用是典型的權利限制制度,合理使用中的絕大多數情形都屬于著作權人權利控制的行為,但基于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等價值考量,法律對這些行為予以豁免或者賦予其正當性。專利法上也存在著侵權例外、強制許可等權利限制規則。最終這些權利限制構成了知識產權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充足條件與知識產權限制屬于不同的問題,理論上將充足條件用于論證知識產權限制并不恰當。例如,在UGC著作權侵權問題中,有觀點認為在網絡環境下,UGC創作成為網絡用戶的日常表達方式以及新的創作規律,如果不將此種行為納入侵權例外,勢必會對公眾的表達能力和創作能力造成損害,違反了充足條件。35姑且擱置這一觀點上的爭議,這一論證的邏輯也值得商榷。UGC的廣泛出現,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環境下作品傳播的快捷性、分散性等特征有關,同時也造成了侵權成本的下降以及侵權搜尋成本的提升。但是,此種現象的廣泛存在并不能證明其本身就是合法的,而且隨著算法過濾、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作者也完全可以實現對互聯網環境下分散式傳播的有效控制,此時前述論證便很難成立。因此,是否需要針對這種情形對著作權進行限制,應當立足著作權限制本身的正當性進行討論,充足條件在此并不適用。

(二)權利的限制不能作為權利正當性的依據

關于設權的正當性常見的論證邏輯是,由于創設權利仍然會給公眾留有足夠多和同樣好的內容(充足條件),并且有利于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反浪費條件),因而就應當設權。這種論證的誤區在于將財產權的限制等同于財產權的正當性問題,也即將“充足條件”與“反浪費條件”并列作為正當性依據。

實際上,在洛克的理論話語中,“反浪費條件”是典型的限制條件,主體通過勞動獲得的勞動成果不能超過其生存和生產所需,對于超過的部分不能取得財產權。但是,正當性的問題應當具有先在性,權利的限制本身不能作為獲取權利正當性的依據。原因在于:第一,從邏輯上講,權利的正當性問題是在創設之前考慮的,而權利的限制則是以賦權為前提,因此不能由后者來證明前者。第二,權利的限制并非一成不變的,無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法定許可,還是專利權的侵權例外、強制許可等,具體的限制條件和標準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但權利的正當性應當是在權利創設之前就確定的,與是否增設新的權利限制情形無關。在勞動財產理論中,只有充足條件具有先在性的特征,因此也只有充足條件可以證成勞動財產權的正當性。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討論知識產權制度與勞動財產理論的適配性,首先需要分析其是否存在洛克理論下的“自然狀態”,從而為實施自由主義財產分配提供依據,然后考察是否滿足勞動以及反浪費條件下的財產權分配。正當性在洛克的理論框架下體現為一種自由主義財產觀,即在自然法框架下,充足條件使得這種分配方式能夠滿足所有人的生存需要。現代社會中,并非所有資源都能夠滿足充足條件,因此自由主義財產觀的適用也必然受到限制。對于知識產權制度而言,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體現了知識產權制度對自由主義價值的包容,洛克的勞動財產權理論正是在這一面上可以為其提供正當性依據。

五、“充足條件”的知識產權法表達——公有領域對知識產權正當性的意義

對前述誤讀的澄清,并非否定充足條件的解釋力,而是強調應回歸充足條件的應然場景,以此為基礎考察其在財產權正當性問題中的作用。勞動財產權理論有其自身的價值預設,在適用中應當尊重理論的原意。

(一)充足條件體現為知識產權公有領域

“私有原則和自由主義是洛克勞動財產理論的出發點。”36在最初滿足充足條件的情況下,自然狀態下自由主義理念體現為個體通過勞動即可獲得財產權。進入政治社會后,自由主義并未因充足條件的缺失而消亡,如果仍然按照既有的勞動財產權模式,可能會造成社會不平等的進一步惡化。這一點在以土地為代表的有體財產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羅爾斯在洛克的自由主義基礎上對原有分配方式做出了修正,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平等主義。37

不過,相較于有體物,洛克的自由主義財產觀在知識產權領域更為適用。洛克在勞動財產理論中建構的包容性共有強調一種機會平等,即理性主體通過勞動獲得財產權,這一點在知識產權法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著作權制度經歷了從封建特許出版制度向促進作品傳播、保障思想自由的私權的轉變。而在早期關于文學財產的大辯論中引發了關于著作權正當性的爭論,最終促使各方達成共識,認為文學作品可以獲得財產權保護的,恰恰就是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即創作本身也屬于一種智力勞動。38而且,知識產權制度與物權制度在財產權取得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現代物權制度更多關注以轉讓為代表的繼受取得的效力,對于原始取得的方式規定得極為簡單,例如時效取得、添附、孳息等。相比而言,知識產權制度明確將創作、發明創造等獲得作為知識產權原始取得的方式,更容易取得道德共識,也更符合洛克意義上的“勞動”。可以說,智力成果相比于有體物更依賴于主體的人格獨立和自由,也更加符合自由主義的財產權理念。

既然知識產權的產生可以遵從勞動財產理論的邏輯來推演,從而在自由主義的話語中得到證立,那么就需要滿足勞動財產理論中的充足條件。在知識產權制度中,這一點恰恰可以通過公有領域來實現。一方面,知識產權制度劃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界,將不可納入保護范圍的內容留給社會公眾,包括超過權利保護期的成果、依照其性質不可專有的思想、事實等內容,在保護專有權的同時,也通過公有領域為公眾接觸知識以及進行獨立創造提供了自由空間。另一方面,無體物具有天然的非排他性特征,任何人的使用都不會妨礙他人的使用,公有領域中的思想、事實、信息以及超過保護期的智力成果,都不會被任何人所壟斷。這也就保障了社會公眾通過智力勞動獲得財產權的機會平等,從而形成知識產權領域的“自然狀態”。

(二)洛克理論下公有領域對知識產權正當性的規范意義

長期以來,關于公有領域存在著兩種界定路徑,一種傾向于從權利人的角度出發,將公有領域界定為“超過知識產權保護期”39或“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領域”40,也即認為公有領域從屬于專有權的保護,只是在制度上做出的特殊安排。另一種傾向于從義務的角度來界定公有領域,也即知識產權人應當承擔使其知識財產通過公有領域而被公眾正當使用的義務,其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對知識產權的限制。41在第一種界定路徑下,知識產權制度首先應當強調專有權的保護。第二種路徑則強調公有領域與知識產權的共生性,二者具有互動關系。然而,無論是從不受財產權保護還是權利限制的角度,本質上都是將公有領域置于財產權的對立面進行分析,未能關注其對于知識產權正當性的意義。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則可以提供一個認識公有領域與知識產權關系的自由主義視角。

其一,知識產權公有領域使得“智力勞動獲得知識產權”具有正當性。按照洛克的理論,自然狀態下的充足條件是前提性的,因為滿足了充足條件,“勞動獲得財產權”才能成立。盡管洛克未深入討論關于政治社會財產分配的具體模式,但正如塔利指出的,洛克的財產分配中有兩個至關重要之處:每個人具有獲得舒適生存的必要手段;而且,每個人能夠以對于人來說恰當的以及類似于上帝作為制造者的行為方式,來為完成他的天職而勞動,并享用其成果,這是用來評判一個財產權體系的規范性框架。42智力勞動是知識產權制度中最主要的分配方式,公有領域可以為其提供正當性。這并非僅僅因為新的智力勞動需要從不受保護的思想、事實以及其他內容中提取原料,更在于它能夠實現包容性權利的基本要求,即一般公眾可以自由利用公有領域的內容進行智力勞動并獲得財產權。這一點在勞動財產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公有領域的存在,智力勞動獲得知識產權也具有了正當性。例如,著作權法上的思想表達二分法劃分了公有領域與專有領域。思想本質上是先于表達而存在的理念,創作作為一種智力勞動可以獲得財產權,但創作的理念卻被歸入公有領域的范疇。例如許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對其充分而獨特的描述構成著作權保護的表達,而脫離原作的角色就可能成為理念,公眾可以自由利用而不構成著作權侵權。43對于公眾而言,在作品上創設財產權并不會妨礙其利用這些理念進行新的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獲得財產權具有了正當性。

反之,在公有領域付之闕如的情況下,會出現財產權的絕對壟斷和無限擴張,其正當性便會受到質疑。以理論與實踐中出現的商品化權為例,“商品化”本質上也是一種勞動,但其并不必然產生專有權,因為“商品化”具有泛在性,其內涵在司法的自由裁量中往往難以確定。在缺乏明確邊界的情況下,“商品化”不僅不能為公有領域留下足夠的空間,甚至導致公有領域受到侵蝕。所以,商品化權并不具備與物權、知識產權等專有財產權同樣的屬性和地位。

其二,因為公有領域的存在,對于知識產權限制的依據主要來自外部。在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中,勞動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義務,自然狀態下的充足條件使得個人可以在不損害他人勞動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主勞動獲得財產權。不可否認,洛克提出的反浪費條件作為財產權的限權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其在知識產權法上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這本質上仍然是建立在自由主義財產權的基礎上,可以將其歸入到前述自然理性之中。這種限制在知識產權法上主要表現為禁止權利濫用,例如商標法規定,商標注冊之后沒有正當理由連續三年不使用的可以申請撤銷,以及專利法規定的無正當理由不實施專利即可申請強制許可。這種基于禁止權利濫用的限制并非知識產權所特有,而是在私權領域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作為私權也必然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是一種來自制度內部的限制。在勞動財產理論的框架下,知識產權受到的限制僅限于此。44

而諸如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等權利限制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外部限制,其正當性并非以洛克的自由主義財產權觀念為依據。原因在于,現代財產權制度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自由主義的產物,還附加了更加多元的價值觀念,這些權利限制多從整體視角強調財產權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兼容了諸如分配公平、經濟效率、利益平衡等價值。例如,著作權法規定了為閱讀障礙者提供作品的合理使用條款,體現了著作權法對人權的關懷。再例如,專利法針對許多衛生醫療條件落后國家和地區的藥品專利強制許可,同樣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這種多元價值使得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承載了更多的功能。但是,歸根結底應當看到,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私權,自由主義的私權觀仍應當成為其最根本的正當性來源。

綜上所言,正是因為公有領域的存在,知識產權可以在自由主義財產理論中獲得正當性。然而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越發強調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例如延長保護期限,強化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等,導致知識產權公有領域逐漸被壓縮,造成知識領域的利益分配不公,損害公眾基本的社會福利。45從前文分析來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本身符合私權的本質,但對公有領域的損害卻會從根本上削弱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重他人為人。”46知識產權制度應當以公眾普遍受益為目標,而非少數利益集團壟斷的工具。要維護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就必須強調公有領域的地位。具體體現為,在國際層面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理應得到尊重,盡管發展的現實差距客觀存在,但發展權應當是平等的,這也符合洛克“充足條件”的基本要求。而在國內層面,實施知識產權制度的國家要立足本土完善公有領域的建構,避免知識產權制度在極端自由主義下走向異化。對于我國而言,知識產權強保護的理念由來已久,但當前更需要考慮的是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新技術發展紅利的共享,要實現這一目標,加強對公有領域的保障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

六、結語

洛克勞動財產理論作為自然法理論的重要成果,在知識產權領域長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勞動財產理論的解釋力毋庸置疑,但卻并非萬能,對其適用應尊重基本的語境和條件,這也正是本文回歸洛克理論以探求充足條件之原貌的意義所在。相較于傳統理論用充足條件來解釋知識產權限制,本文認為其更契合公有領域的制度預設,這既符合洛克勞動財產理論的自由主義立場,也有利于理解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此外,當前人工智能生成物、數據財產權等問題備受關注,本文提出的解釋路徑對此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第一,在討論人工智能生成物與數據財產權保護等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問題的指向。理論上可以將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問題劃分為設權正當性與限權正當性,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充足條件”主要涉及前者,因而并非所有問題都可以之為依據。

第二,對于知識產權制度而言,強調公有領域保留,防止公有領域被不當侵蝕,并非對知識產權的否定,而是進一步強化其正當性。因此,即便是在人工智能規模化參與智力創作以及發明創造的環境下,只要能夠保障公有領域的強勁性,那么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就不會面臨實質性挑戰。

第三,在勞動財產理論中,勞動并不必然能夠獲得財產權,因為首先要考慮這種設權是否會妨礙他人的行為自由。在公有領域為公眾行為自由留下足夠空間的前提下,財產權的創設本質上不會對公眾的行為自由造成妨礙,這也是財產權正當性的體現。因此,在數據財產是否設權的問題上,僅僅收集、加工和處理行為并不足以證成設權,如果未能預先建構合理的公眾自由保障機制,那么設權的正當性便值得商榷。

1作者簡介:蘇澤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 【英】洛克:《政府論》,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160頁。

2. 參見劉鑫:《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挑戰與破解——洛克“財產權勞動學說”視角下的路徑選擇》,載《云南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第144頁。

3. 參見李安:《論企業數據財產權的正當性——以洛克財產權學說為視角》,載《科技與法律》2022年第1期,第97-98頁。

4. 參見陳佳舉:《論數據財產權的權利限制》,載《科技與法律》2024年第2期,第47頁。

5. 參見趙歆揚:《“用戶生成視頻”著作權合法性的法理論證——以洛克財產權理論的限制性條件切入》,載《科技與法律》2023年第1期,第83頁。

6. 同前注1,洛克書,第159頁。

7. 同前注1,洛克書,第159頁。

8. 同前注1,洛克書,第147頁。

9.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2頁。

10. 參見【美】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頁。

11. 參見郁建興:《自由主義:從英國到法國》,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第146頁。

12. 參見王彩波、靳繼東:《西方近代自由主義傳統:從霍布斯到約翰·密爾》,載《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1期,第170頁。

13. 同前注1,洛克書,第146頁。

14. 同前注1,洛克書,第145頁。

15. 參見【英】詹姆斯·塔利:《論財產權:約翰·洛克和他的對手》,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85頁。

16. 同前注15,詹姆斯·塔利書,第171頁。

17. 同前注1,洛克書,第36頁。

18.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0頁。

19. See Waldron, J, Enough and as Good Left for Others,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50-), Vol.29:319, p.321 (1979).

20. See Waldron, J, 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209-211.

21.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5頁。

22.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3頁。

23.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4頁。

24. 譚安奎:《洛克式自然財產權與平等主義的分配正義》,載《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4期,第13頁。

25. 同前注15,詹姆斯·塔利書,第148-149頁。

26. 同前注1,洛克書,第76頁。

27. 同前注1,洛克書,第163頁。

28. 同前注1,洛克書,第146頁。

29. 參見王楠:《勞動與財產——約翰·洛克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118頁。

30. 同前注15,詹姆斯·塔利書,第175頁。

31. See Wendy J. Gordon, A Property Right in Self-Expression: Equality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Natural La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102:1533, p.1568 (1993).

32. 參見張玉敏、黃匯:《版權法上公共領域的合理性》,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第147頁。

33. 參見姚大志:《諾奇克的政治哲學:一種主義,兩副面孔?》,載《世界哲學》2021年第6期,第123頁。

34. 見前注10。

35. 參見前注5,趙歆揚文,第83頁。

36. 易繼明:《評財產權勞動學說》,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第102頁。

37. 參見胡波:《羅爾斯“正義論”視野下的財產權》,載《道德與文明》2015年第3期,第69頁。

38. 參見【澳】布拉德·謝爾曼、【英】萊昂內爾·本特利:《現代知識產權法的演進》,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

39. See Jane C. Ginsburg, “Une Chose Publique”? The author's Domain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Early British,French and US Copyright Law, The Cambridge Law Journal, Vol.65:636, p.638 (2006).

40. 參見胡開忠:《知識產權法中公有領域的保護》,載《法學》2008年第8期,第65頁。

41. 參見黃匯:《版權法上公共領域的衰落與興起》,載《現代法學》2010年第4期,第35頁。

42. 同前注15,詹姆斯·塔利書,第225頁。

43. 參見李琛:《文學角色借用的文化價值與法律評價》,載《中國版權》2024年第2期,第94-95頁。

44. 本文并不認為仁愛原則是一種限制,因為它并不妨礙權利人獲得財產權,而僅僅是賦予了貧困者以一種獲得救濟的權利,在政治社會中這種權利的義務主體應當是政府。

45. 參見馮曉青、周賀微:《公共領域視野下知識產權制度之正當性》,載《現代法學》2019年第5期,第132-133頁。

46. 【德】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53頁。

The Application of Locke's “Enough and as Good” Proviso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isinterpretation and Clarification

Abstract: The existing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ards”Enough and as Good” Proviso as restrictive conditions for property rights, which is a misreading and does not conform to Locke’s original argument or his basic position of liberalism. Under Locke’s liberal property theory, “Enough and as Good” Proviso should be a preset natural state, which belongs to the pre-existing condition in Locke’s labor-property theory and constitutes the basic premise for the proposition of labor obtaining property rights. Correspondingl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s reflect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ublic domain. The private na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termines that it also h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ocke liberalism. Therefore, the existence of the public domain is not a restric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t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roving the legitimac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s explanatory path also has certain normative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issues such as AI generated works and data property rights.

Keywords: Locke; Labor-Property Theory; “Enough and as Good” Proviso;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视频网站| 伊人蕉久影院|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欧美精品高清|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成人福利视频网| 婷婷激情五月网|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网|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久久黄色一级片|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播五月综合|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在线观看av永久|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1免费观看视频| 美女免费黄网站|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国产天天射| 91亚洲精品第一|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欧美有码在线| 成人在线综合| 日韩第九页|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无码一区18禁|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综合专区| 日本一区高清|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美乳| 97se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