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MCSM)患者應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蘭陵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MCSM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頸椎后路EOLP結合絲線懸吊法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頸椎活動度、頸椎曲度、軸性癥狀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頸椎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前屈、后伸、左右旋轉角度均小于術前,但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小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C2~C7Cobb角、頸椎傾斜度、頭顱傾斜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術后6個月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軸性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可縮短MCSM患者術后頸椎疼痛時間,改善頸椎活動度及頸椎曲度,降低軸性癥狀發生風險,臨床可基于患者臨床癥狀采取上述術式實施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微型鈦板固定;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4.001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4.004
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是常見的頸椎退行性疾病,涉及多個頸椎節段病變,可導致患者脊髓功能性障礙,限制其正常活動[1]。目前,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expansive open-doorlaminoplasty, EOLP)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手術方式,可椎管狹窄及脊髓壓迫情況,療效確切[2]。有研究指出,傳統EOLP中采用絲線懸吊技術,患者術后易出現頸椎管再狹窄及軸性癥狀,部分患者療效欠佳[3]。有研究表明,微型鈦板固定可有效維持開門后椎管的容積,確保頸椎穩定性,有助于減少術后軸性癥狀的發生,且聯合EOLP可進一步提高MCSM患者的治療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應用于MCSM患者的效果,以期為臨床術式選擇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蘭陵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MCSM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 BMI 20~29 kg/m2,平均BMI(22.67±0.74)kg/m2;病程6~30個月,平均病程(13.78±1.25)個月;合并頸椎管狹窄23例,合并后縱韌帶鈣化2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 BMI 21~28 kg/m2,平均BMI(22.98±0.85)kg/m2;病程7~28個月,平均病程(14.15±1.35)個月;合并頸椎管狹窄19例,合并后縱韌帶鈣化2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上報蘭陵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MCSM相關診斷標準[5];⑵符合頸椎后路EOLP適應證[6];⑶研究前接受過gt;3個月及以上的保守治療,且效果不佳;⑷認知、語言功能良好,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⑴存在頸椎創傷史、手術史者;⑵存在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⑶存在骨關節炎、骨折等其他骨科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實施手術、同一護理團隊實施護理。兩組均采取頸椎后路EOLP:協助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常規全身麻醉,彎曲頸部后于頸后正中作切口,順沿棘突、椎板剝離兩側椎旁肌,暴露棘突、椎板,切除棘突至基底部。癥狀較重側作開門側,另一側作門軸,減壓節段為C3~C7。于兩側椎板外緣開槽,去除椎板外層皮質,門軸側保留椎板內層皮質,開門側以椎板咬骨鉗咬透椎板內層皮質,緩慢打開椎板后分離黃韌帶和硬膜間的粘連帶,保持開門角度為45 °~60 °。對照組患者于棘突基底部開孔,采用絲線懸吊椎板并固定于門軸側關節囊和外周肌肉處。觀察組患者于椎板掀起后于開門側C3~C7,放置后路鈦板支撐椎板,用螺釘固定。術畢常規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基于患者引流情況拔除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佩戴頸部圍領2周,基于恢復情況開展常規術后康復訓練。所有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圍手術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頸椎疼痛消失時間。⑵頸椎活動度。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指導患者做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動作,測量并記錄患者最大限度下前屈、后伸、左右旋轉角度,持續訓練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⑶頸椎曲度。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患者接受頸椎側位X線片檢查,采用Emery法測定頸椎傾斜度、頭顱傾斜度,采用Cobb角測量方法測定C2與C7椎體下緣連線的夾角。⑷軸性癥狀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軸性癥狀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Plt;0.05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頸椎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頸椎關節活動度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前屈、后伸、左右旋轉角度均小于術前,但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頸椎曲度比較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
C2~C7Cobb角、頸椎傾斜度、頭顱傾斜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軸性癥狀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6個月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發生軸性癥狀8例,占比18.18%(8/44);對照組患者發生軸性癥狀17例,占比38.64%(17/44)。觀察組患者軸性癥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3 討論
MCSM患者存在多個節段的頸椎退行性病變,臨床多認為是由脊髓受到壓迫或脊髓滋養血管引發,包括骨質增生、韌帶肥厚鈣化等壓迫頸椎神經,會引起頸部麻木刺痛、下肢無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有研究指出,臨床約70%以上的MCSM患者病情會不斷加重,故患者一旦確診需及早考慮實施手術治療[7]。頸椎后路EOLP是目前治療MCSM患者的常用術式,與傳統手術相比,此法不僅維持了頸椎段的活動性,同時也減少了應力變化導致相鄰節段退化的風險[8]。然而,頸椎EOLP術中采用絲線懸掛技術實現固定,少數患者術后可能發生“再關門”現象[9]。
微型鈦板固定具有良好的韌性、強度、生物相容性,能對頸椎的獨立節段進行單獨固定,從而發揮良好的固定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采用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頸椎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與盧海霖等[10]研究結果一致。這提示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可有效縮短MCSM患者術后頸椎疼痛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原因為,微型鈦板固定技術直接安裝在患者掀起的椎板及同側,可于患者頸椎部位形成橋接結構,維持術后頸部活動,進而縮短患者術后頸椎疼痛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前屈、后伸、左右旋轉角度均小于術前,但觀察組減小幅度均小于對照組。這提示,相比于傳統絲線懸吊固定法,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可更好保留患者頸椎功能。分析原因為,椎后路EOLP可直接擴大患者頸椎椎管,實現后方直接減壓,促使脊髓向后移動,進而間接實現前方減壓的目的,改善臨床癥狀。此外,將微型鈦板安置在掀起的椎板及同側,形成穩定的橋接結構,可有效避免術后發生“再關門”的現象,有利于改善患者頸椎活動度[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C2~C7Cobb角、頸椎傾斜度、頭顱傾斜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這提示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應用于MCSM患者可有效調節頸椎曲度。分析原因為,經椎后路EOLP采用微型鈦板固定,實現椎板開門側與側板間剛性穩定連接,可確保椎管擴容效果持久。同時,該固定方式可有效避免絲線懸吊時引發的關節囊損傷,進而規避術后頸后部肌群粘連、萎縮及椎后凸畸形等情況,有利于門軸側盡早地骨性愈合,改善患者頸椎曲度[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隨訪期間,觀察組軸性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應用于MCSM患者治療可降低軸性癥狀發生風險。
分析原因為,該術式可固定患者的椎板開門角度,能有效避免頸髓后方過度移位、損傷神經根,降低軸性癥狀發生風險[15]。
綜上所述,頸椎后路EOLP結合微型鈦板固定可縮短MCSM患者術后頸椎疼痛時間,改善頸椎活動度及頸椎曲度,降低軸性癥狀發生風險,臨床可基于患者臨床癥狀采取上述術式實施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Li H, Ma Z, Wang X,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operative sagittal alignment between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nd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Spine J, 2023, 23(11): 1667-1673.
唐廣滿,王來毅,金根洋.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與頸前路減壓內固定術治療頸椎過伸性損傷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 2023, 39(9): 1132-1137.
劉德豐,崔玉杰,李廣章,等.脊髓型頸椎病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脊髓功能恢復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2, 37(7): 673-677.
甄廣強.內固定鈦板數量對頸椎管擴大形成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療效,頸椎曲度及并發癥的影響[J].頸腰痛雜志, 2022, 43(5): 717-719.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M]. 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726-738.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及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12): 881-884.
Kong Q, Li F, Yan C, et al.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nd 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 Orthop Surg, 2024, 16(3): 687-699.
格日勒,劉鑫,楊鵬,等.應用跳躍式與連續式Arch鈦板內固定的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對比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25): 1978-1984.
李鍵,鮑正齊,周平輝,等.頸椎后路單開門椎板成形與頸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療多節段頸椎病對頸椎矢狀位平衡參數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2, 26(6): 949-953.
盧海霖,邑曉東,李宏,等. Centerpiece 微型鈦板固定與傳統絲線懸吊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9, 19(16): 3080-3084.
張啟福,馬永紅,王濤,等.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植骨融合和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對頸椎活動度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24): 3870-3874.
李華強,高書濤,欒昊鵬,等.超聲骨刀與高速磨鉆應用于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21, 31(9): 783-793.
Xiao A X, Bellamy J T, Webb A R, et al. Plate-only open-door laminoplasty is associated with durabl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and a very low reoperation rate for progressive spondylosis or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verage 8-year follow-up[J]. Spine J, 2024, 24(3): 417-423.
江仲超,韓曉輝,袁宇飛,等.頸椎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中重建伸肌附著點及保留C7棘突開槽式減壓的臨床療效觀察[J].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2, 22(19): 8248-8252.
鄒貴騫,李麗明,肖芳繁,等.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中采用絲線縫合固定與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 2022, 26(2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