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生態警務”?新時代“生態警務”有何新作為?
在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除了山水靈動、鳥雀爭鳴、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還有創業創新、關懷備至、政商攜進的“營商生態”,更有安居樂業、共治共享、齊頭共富的“人居生態”。
這背后,得益于浙江省義烏市公安局廿三里派出所以“生態為核、全域為體、黨政領導、公安主導”的工作理念,首創的“全域生態共融共治”治理新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街道書記、主任任雙組長,聚力搭建“一中心、一站、多室多點”的框架,立足基層治理,高效整合自然資源、市場監管、行政執法、農業農村等7部門的63項“生態”要素,生動拓展“生態警務”常規范疇,不斷將“生態”治理效能轉化為基層共融共治的不竭動能,實現不同區塊的“生態”價值有力轉化為經濟效益,以“生態綠”為底色,繪就貿工聯動、平安善治的多維絢彩。
生態福祉從何而來
“可能有人在山上違法狩獵。”前不久的一天傍晚,正在華溪森林公園內巡山的“生態義警”陳根生發現可疑情況后,迅速與廿三里“生態聯勤指揮中心”取得聯系。指揮中心第一時間指派“華溪生態聯勤工作站”出動警力將嫌疑人抓捕到案,并查獲斑鳩兩只、捕鳥工具一套。目前,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作為浙江省重點生態公益林示范區,華溪森林公園植被覆蓋總面積達22平方公里,被譽為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基因庫”、“天然植物園”。義烏市公安局廿三里派出所圍繞“山水林草田漁”等多維度,與生態環境、行政執法、水務、應急、消防等部門攜手,建成多跨協同的“生態聯勤工作站”,植入生態類違法犯罪打擊、野生動植物保護、園區生態治理等14項社會治理功能。
“我們實現多部門聯合入駐、實體化辦公,以‘生態義警’的身份全方位守護生態安全屏障。該模式試行以來,工作站高效處置了一個非法狩獵團伙,聯合打擊非法釣魚6人。”廿三里派出所“生態警長”駱駿磊說。
不久前的一天,“華溪生態聯勤工作站”格外熱鬧,不止是恰逢七夕,站外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式集體婚禮,站內的農特產品展銷區、生物多樣性科普區等同樣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駐足。從象征義烏商貿傳奇的撥浪鼓掛墜,到廿三里特有的各類農副產品,再到義烏小鯢、白頸長尾雉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工作站除了實現“生態警務”的高效運作,更成為可學可感、共治共富的重要平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將不斷深化新時代‘生態警務’,以華溪森林公園為基礎提升全域環境‘氣質’、優化區域發展‘顏值’,讓推窗望景、行路見蔭、街角有綠真正成為群眾的生活日常。”廿三里派出所所長郭凱敏表示。
從“九龍治水”到“形神兼顧”
“就兩天時間,人員全部到位了,你們聯勤室真的幫了大忙啊!”前不久,義烏廿三里工業區內變寶飾品企業負責人楊南武在與“智飾云生態聯勤室”值班人員陳雪峰交談中,無意間透露了企業最近人手緊張、出貨困難的問題,沒想到經后者與街道、村社協調后,10多位村民緊急“上崗”,該企業不僅解決了燃眉之急,還與村社達成長期合作,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永不竣工的護航工程,尤其是對于占有全市六分之一宗地企業的廿三里街道而言,好的營商環境就是企業的競爭力與信心源。為此,廿三里派出所持續發力“營商生態”的優化提升,主導打破“九龍治水、各管一頭”的傳統模式,與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7部門合力構建信息互通、會商推進、增值賦能的全新工作格局,切實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不斷奏響企業發展強音,增強企業主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談及“生態聯勤室”投用后的變化,義烏廿三里智飾云產業園謝佳琪可謂深有感觸:聯勤室的多部門協同運轉,不僅能高效完成消防隱患排查、知識產權預警等工作,還能提供新員工入職法治宣教、定向招工、企業升規等一系列增值服務,形神兼顧做好企業全生命周期護航服務。
此外,廿三里派出所還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為新時代“生態警務”提質增效,如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多方融合,實現多部門“生態”要素信息一屏呈現,構建綜合指揮中心與各聯勤室點高效聯動、協同作戰的情指行一體化、大閉環運行機制。該機制運行以來,多部門聯手關停消防隱患問題突出企業84家次,處罰金額8.1萬元;完成14家油性膠企業替換,從源頭降低污染產量;查處揚撒、污染路面案件92起,超限運輸42輛次;累計發現、整改閉環各類燃氣安全隱患169處;聯合開展交通、反詐、防溺水等安全知識宣傳104場次。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深化以優化‘營商生態’為核心的新時代‘生態警務’,能夠充實企業的‘耐心資本’,不斷提升他們面對復雜環境時走過從播種長成參天大樹這一漫長周期的耐心和勇氣。”義烏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
“日子紅紅火火才是真”
每天清晨5點左右,家住廿三里街道下朱宅的村民朱利紅便會雷打不動地起床晨練,順便對村里夜市收攤后的垃圾清運情況進行督察。“我是警務室的‘義警’,一圈巡查下來10來分鐘就夠了,畢竟只有干干凈凈的好環境,才能紅紅火火迎客來嘛”。
在“下朱宅生態共治警務室”的公告墻上,像朱利紅這樣的“義警”還有11位,他們除了來自多部門的工作人員外,還有村民、租客、生意人,甚至還有環衛工等基層工作者。“別小看他們,我們上個月打處的‘散發小卡片’的違法線索就是環衛工朱大爺提供的。”廿三里派出所駐村民警陳群浩說。
2024年以來,廿三里派出所將“村居共治”融入新時代“生態警務”,立足主防建設,壓實村居主體責任,切實提高“平安共同體”意識,不斷優化“人居生態”,實現平安報表與村居經濟報表“兩手抓、兩手硬”。
據統計,“下朱宅生態共治警務室”自5月啟用以來,電詐、盜竊、家暴等警情等均下降50%以上。
“這個月,我們村夜市的新場地就會全面啟用,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200萬元。而在我們村做夜宵的生意更是一年比一年好,靠近通寶路的那幾家大排檔每年利潤都上百萬,不少義烏城區,甚至東陽的都跑過來吃。”下朱宅村黨支部書記朱賓說,為了進一步構建更加和諧、安寧的村居環境,村里還斥資30萬元購入了2輛巡邏用車,切實提高“街面見警率”。
如今,義烏廿三里街道“全域生態治理”的警務架構已全面構筑,在將公安工作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傳統“生態警務”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公安特色和優勢,為新時代“生態警務”注入更為豐富的實踐場景與更具價值的區域內涵,真正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可持續轉化。
“‘生態警務’關鍵在于共治、共融,進而實現共富、共享,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社會治理的自我重塑。從自然生態的治理,延伸到‘營商生態’、‘人居生態’等方方面面,不僅是新時代社會基層治理的必然需要,也對警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廿三里派出所所長郭凱敏表示,未來,廿三里派出所還將持續以“生態為核、全域為體、黨政領導、公安主導”為工作理念,全力打造“全域生態警務”的“廿三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