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力設備監測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長,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備受關注。文章旨在研究和開發一種高效、準確、智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通過RFID 技術實現對電力設備的自動識別、數據采集和管理。驗證了該系統的功能和性能指標。試驗結果表明,系統具有良好的設備狀態監測、數據采集與處理、報警管理和用戶界面操作等功能,同時具備較高的數據采集速度、系統響應時間和吞吐量。
[關鍵詞]RFID 標簽;電力設備;監測管理;數據
[中圖分類號]TP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6487(2024)09–0150–03
1 RFID技術
1.1 RFID技術的基本原理
RFID(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通過射頻信號進行非接觸式信息識別與數據交換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 系統主要由標簽(Tag)、讀寫器(Reader)和數據處理系統3 部分組成。
(1)標簽。RFID標簽是附加在物體上的電子標簽,內含一個小型芯片和天線。當標簽進入讀寫器的工作區域時,標簽接收來自讀寫器的射頻信號并被激活。
(2)讀寫器。接收并解調來自標簽的射頻信號,將其中的數據提取出來。讀寫器不僅負責接收數據,還可以向標簽寫入數據。
(3)數據處理系統。主要進行數據傳輸與數據處理。其中,數據傳輸是標簽通過其內置天線向讀寫器發送存儲在芯片中的唯一識別碼及其他相關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射頻信號的形式進行傳輸,通常采用調制和解調技術來實現數據的傳遞。數據處理是讀寫器將獲取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至后臺數據處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可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存儲、分析和管理,并與其他系統進行數據交互。
1.2 RFID系統組成及工作方式
RFID 系統由多個核心組件構成,每個組件在系統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共同實現對目標物體的識別和數據傳輸。
1.2.1 RFID系統組成
(1)RFID 標簽(Tag)由芯片、天線、封裝材料組成。芯片為標簽的核心部分,內含存儲器、控制器和通信模塊。存儲器用于保存唯一識別碼及其他數據,控制器負責管理數據的讀寫操作,通信模塊用于發送和接收射頻信號。天線用于接收讀寫器發送的射頻信號并將信號傳遞給芯片,同時將芯片生成的信號發送回讀寫器。封裝材料可保護芯片和天線的外殼材料,確保標簽在各種環境下的穩定工作。
(2) RFID 讀寫器(Reader)由發射機、接收機、控制器組成。發射機生成并發送射頻信號,通過天線將信號傳輸到標簽。接收機接收并解調標簽返回的射頻信號,提取其中的數據。控制器管理讀寫器的操作,包括發射信號、接收信號、處理數據等。
(3)讀寫器天線用于發送和接收射頻信號,與標簽進行通信。天線的設計影響系統的讀寫距離和性能。
(4)中間件連接讀寫器和后臺數據處理系統,負責數據的收集、過濾、處理和傳輸。數據處理系統存儲和管理從標簽獲取的數據,支持數據分析和與其他系統的集成。
1.2.2 RFID系統工作方式
(1)射頻信號發射。讀寫器通過天線向周圍空間發送射頻信號。這些信號在標簽進入讀寫器的工作范圍時被標簽天線接收。
(2)標簽激活。被動式標簽通過接收射頻信號中的能量激活芯片,主動式標簽則由內置電池供電。當芯片被激活后,標簽準備好響應讀寫器的請求。
(3)數據傳輸。標簽天線將芯片中的數據以射頻信號的形式發送回讀寫器。數據傳輸采用調制技術將數字數據轉換為射頻信號。
(4)信號接收與解調。讀寫器天線接收標簽返回的射頻信號,通過接收機進行解調和解碼,提取其中的數據。
(5)數據處理與傳輸。讀寫器將提取的數據傳輸給中間件進行初步處理,如去重、過濾和格式化。處理后的數據被傳輸到后臺數據處理系統進行進一步存儲和分析。
(6)數據存儲與分析。后臺數據處理系統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可進行實時監控、歷史數據分析和報表生成等操作。同時,數據處理系統可與其他業務系統進行集成,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
2 系統設計與實現
2.1 系統總體架構設計
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總體架構設計需綜合考慮硬件架構和軟件架構,以確保系統的可靠性、擴展性和高效性。
2.1.1 硬件架構
硬件架構設計包括RFID 標簽、RFID 讀寫器、天線、數據采集終端和通信設備等部分。這些硬件共同構成了系統的物理層,實現對電力設備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傳輸。
每個電力設備都附有一個RFID 標簽,標簽內存儲設備的唯一標識碼及其他相關信息。根據應用環境選擇適當的標簽類型,如耐高溫、防水等特性標簽。
RFID 讀寫器分布在電力設備的關鍵監測點,用于讀取和寫入RFID 標簽信息。其通過天線與標簽通信,采集設備狀態數據并將其傳輸至數據處理系統。
天線配合讀寫器使用,負責射頻信號的發射和接收。天線的類型和安裝位置直接影響系統的讀寫距離和覆蓋范圍。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天線類型,如全向天線或定向天線。
數據采集終端配備必要的計算和存儲能力,負責初步處理和緩存采集到的數據。數據采集終端可是工業PC、嵌入式系統或移動設備,具備與讀寫器和后臺系統通信的能力。
通信設備包括有線和無線通信設備,用于將數據采集終端收集到的數據傳輸至后臺數據處理系統。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以太網、WiFi、蜂窩網絡(如4G/5G)等。
2.1.2 軟件架構
軟件架構設計涵蓋數據采集、處理、存儲和用戶界面等功能模塊,構成系統的邏輯層。數據采集模塊負責從RFID 讀寫器獲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如數據解碼、去重和格式轉換。該模塊需要具備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穩定的通信能力,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數據處理與存儲模塊負責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和分析,包括數據校驗、過濾、存儲和統計分析。采用高效的數據庫系統(如SQL 數據庫或NoSQL 數據庫)進行數據存儲,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業務邏輯模塊實現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的核心業務邏輯,如設備狀態監測、故障報警、維護記錄管理等。根據實際需求設計靈活的業務流程和規則,確保系統能夠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
用戶界面模塊提供友好的圖形用戶界面(GUI),方便用戶進行數據查詢、設備管理和系統配置。用戶界面需要支持多種終端設備(如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通信與接口模塊負責與外部系統的通信和數據交換,如與物聯網平臺、數據分析系統和其他業務系統的集成。設計標準化的接口(如RESTful API、WebSocket),確保系統的互操作性和擴展性。
2.1.3 系統總體架構
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總體架構如圖1 所示。
2.2 關鍵模塊設計
系統的關鍵模塊設計決定了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功能性。在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中,關鍵模塊設計涵蓋了RFID 標簽與讀寫器選擇、數據采集與處理、以及用戶界面設計等方面。
(1) RFID 標簽與讀寫器選擇。根據電力設備的使用環境和監測需求選擇適用的RFID 標簽。考慮標簽的尺寸、耐溫性、防水性和讀寫距離等因素,選擇符合要求的標簽型號。在讀寫器選擇方面,選擇具備穩定性高、讀寫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的RFID讀寫器。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讀寫器類型(如固定式或手持式)、工作頻率(如低頻、高頻、超高頻)、通信接口(如RS232、RS485、Ethernet)等參數。在天線設計上,根據電力設備的布局和尺寸設計合適的天線安裝方案,確保天線能夠覆蓋到所有需要監測的設備區域。選擇天線類型和功率,優化天線布局,確保讀寫器與標簽之間的穩定通信。
(2)數據采集與處理。設計高效的數據采集方案,確保及時獲取電力設備的狀態數據和運行信息。采集模塊應具備對多個標簽同時進行識別和數據讀取的能力,提高采集效率。
設計數據處理算法和流程,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初步處理、校驗和過濾。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排除錯誤數據和重復數據。采用合適的數據存儲結構和數據庫技術,對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支持快速查詢和數據分析。
(3)用戶界面設計。設計直觀、易用的用戶界面,滿足用戶對設備監測和管理的操作需求。界面布局合理,功能分類清晰,操作流程簡潔明了,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和操作復雜度。實現設備狀態監測、歷史數據查詢、設備位置定位、報警管理等功能模塊。界面應具備多樣化的數據展示方式,如列表、圖表、地圖等,方便用戶根據實際需求查看數據和分析趨勢。
3 試驗與結果分析
3.1 試驗設計與方法
在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的開發過程中,試驗設計能夠驗證系統的功能性和性能指標,確保系統能夠滿足實際需求。
(1)試驗設計。驗證系統各項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規格書中的要求,評估系統的性能指標和響應速度,評估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2)試驗方法。①利用仿真軟件搭建系統模型,模擬真實環境中的各種情況進行測試;②在真實的電力設備監測場景中進行測試,驗證系統在實際使用環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③與其他類似系統進行對比試驗,評估系統在功能和性能上的優勢和劣勢;④對系統進行負載測試,評估系統在高負載情況下的性能表現和穩定性。
3.2 試驗結果與分析
(1)功能測試結果。對設備狀態監測,設備在線率為平均98.5%,異常報警發生頻率約3 次/h。在數據采集與處理上,系統平均數據采集量為120 個標簽/s,數據準確率達到99.8%,數據完整性維持在95%以上。在報警管理方面,該系統報警觸發平均時間為10 s,通過郵件通知的報警占比達到80%。在用戶界面操作方面,呈現出用戶操作平均響應時間為2 s,95% 的用戶對界面易用性給予4 星以上評價。
(2)性能測試結果。在數據采集速度性能測試結果方面,系統最大并發采集數量達到180 個標簽/s,滿足大規模設備監測需求。在系統響應時間性能測試結果上,用戶界面操作平均響應時間為2 s,報警處理平均響應時間在15 s 以內。在系統吞吐量性能測試結果上,系統每秒處理數據量達到2 000 條,支持大規模數據處理需求。
4 結束語
通過對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的開發研究及試驗結果分析,設備狀態監測表明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電力設備狀態,及時發現設備異常情況。在數據采集與處理方面,系統表現出較高的數據采集速度和準確性。在報警管理方面,保證了對設備異常情況的及時響應。用戶界面操作方面,系統呈現出良好的用戶體驗。
因此,基于RFID 標簽的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系統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指標,能夠滿足電力設備監測管理的需求。然而,系統仍存在一些改進空間,如進一步優化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提升用戶體驗等方面。未來可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優化和改進,以滿足不斷發展的電力設備監測需求。
參考文獻
[1] 江飛,閆全全,王媚,等. 基于無源無線紅外測溫技術的特高壓電力設備監測系統[J]. 電力與能源,2023,44(4):370-372,375.
[2] 李堅,肖舜川. 基于改進RFID 技術的輸配電設備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監測方法[J]. 電氣自動化,202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