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深入探索戲曲文化特別是廣州粵劇的傳承與發展路徑。研究綜合運用了文獻綜述、實地調研等多種方法,通過對粵劇文化品格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和潛力。聚焦于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分析廣州粵劇在鄉村地區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所采取的傳承與創新舉措,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文化支撐和創新思路,對于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戲曲文化;粵劇;文化傳承;鄉村振興
一、導言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這為本項目提供了宏觀的政策背景和指導思想。廣州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戲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有效發展路徑[1]。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保護和傳承地方戲曲文化,特別是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戲曲種類,如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面臨著在現代社會中傳承與創新的挑戰。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旨在探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戲曲文化,特別是以廣州粵劇為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挖掘粵劇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色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適應性,期望為其他地區戲曲文化在鄉村的發展提供參考,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發展的有機融合,實現戲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鄉村文化的繁榮。
(三)研究意義
一是實際應用價值。本項目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通過閱讀文獻,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關于戲曲傳承與創新的成果和實踐,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項目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廣泛的數據和意見。
二是現實指導意義。本項目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政策提供了民眾意愿依據。該研究成果不僅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還為其他地區和領域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例如,如何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如何吸引年輕觀眾主動了解戲曲文化。然而,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踐探索,推動戲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二、廣州粵劇的文化品格
(一)歷史發展中的文化融合
廣州粵劇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形成與發展過程充滿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明清時期,隨著嶺南地區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加,粵劇逐漸在民間興起,成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這一過程中,粵劇不斷吸收其他戲曲藝術如昆曲、漢劇等的精華,同時融入本地的民間傳說、風俗習慣和音樂舞蹈元素,形成了具有嶺南特色的藝術風格[2]。
不僅如此,粵劇還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清朝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粵劇在服裝、道具和舞臺布景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進,使得其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這種文化融合不僅豐富了粵劇的內涵,也使其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
(二)藝術形式的獨特性
廣州粵劇在藝術形式上具有鮮明的獨特性:粵劇的劇本創作也極具特色,多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為題材,唱、做、念、打等多種元素,通過演員精湛的技藝和生動的表演,將人物性格和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蘭陵王》,《搶笛》,《白蛇傳》等,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將深刻的社會寓意和人生哲理融入其中。這些劇本不僅具有文學價值,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三)當代社會中的地位
在當代社會中,戲曲文化在我國鄉村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是村民們的娛樂方式,更是傳播道德觀念、歷史知識、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而廣州粵劇在其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性藝術形式之一,粵劇在傳承和發展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開發粵劇文化旅游產品、舉辦粵劇文化節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繁榮和發展。同時,粵劇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為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鄉村振興戰略與戲曲文化傳承創新的關聯性
本項目通過問卷調查深入剖析了粵劇的現狀,包括受眾特征、了解渠道、態度、傳承措施看法、創新方向期望等方面。本次問卷調查共收集到有效問卷84份,調查對象涵蓋不同年齡層次,以確保研究結果具有廣泛代表性。
(一)廣州粵劇的傳承與創新模式
1.吸引年輕觀眾的創新舉措
從調查數據來看,63.1%的受訪者期望加強與國內外文化交流提升粵劇國際知名度,55.95%的受訪者認為舉辦粵劇培訓班、工作坊培養業余愛好者對粵劇傳承重要,這有助于吸引年輕觀眾親身參與粵劇學習與表演,提升他們對粵劇的興趣。數據中與數字游戲融合(46.43%)和開發影視動漫(53.57%),兩者占比盡管不是最高,但表1所顯示數據為此次調查問卷中各年齡階段占比,18-30歲人群占比最高,超過半數,這部分人群可能成為推動粵劇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力量,粵劇發展可重點關注該年齡段人群的喜好和需求。
兩表所結合的數據顯示出有一定比例的公眾(特別是可能包含大量年輕觀眾)對將文化與數字游戲、影視動漫相結合感興趣。降低觀看門檻(57.14%)意味著粵劇在觀看的便利性、票價、理解難度等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可從以下三方面創新舉措吸引年輕觀眾。一是加強與國內外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機構、社交媒體平臺合作,將粵劇演出以高清直播的形式呈現給全球觀眾。二是互聯網平臺與數字娛樂結合。與數字游戲融合:開發粵劇主題的手機游戲或在線游戲。開發影視動漫:制作粵劇相關的動畫短片或網絡劇,將粵劇元素融入其中,吸引年輕觀眾。三是降低粵劇觀看門檻。定期開展粵劇線上直播,對經典粵劇進行現代改編,在保留粵劇核心藝術特色的基礎上,簡化劇情、調整語言表達方式,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理解習慣。
2.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
數據中顯示,融入現代題材和元素創作反映當代生活的劇目最受認可(75%),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舞臺效果也頗受關注(64.29%)。
高達75%的受訪者認可融入現代題材和元素創作反映當代生活的劇目,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粵劇內容,而是希望粵劇能夠緊跟時代步伐,與現代社會緊密相連。其次64.29%和61.9%的較高占比分別對應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舞臺效果和創新演出形式。
(二)廣州粵劇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策略
1.文化活動與教育項目的推動
利用現代媒體平臺加利用現代媒體平臺加強宣傳推廣的認可度最高(69.05%),其次是鼓勵專業劇團創新劇目和表演形式(65.48%)以及舉辦粵劇培訓班、工作坊(61.9%)。其次是鼓勵專業劇團創新劇目和表演形式(65.48%)以及舉辦粵劇培訓班、工作坊(61.9%)。在粵劇傳承中,應重點從這幾個方面入手。59.52%的受訪者強調加強學校教育,在鄉村學校開設粵劇課程對傳承粵劇和推動鄉村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2.旅游業發展中的粵劇元素融入
大部分受訪者認可粵劇與鄉村振興結合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在傳承弘揚鄉村文化方面(76.19%)。大多數人對該主題在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和傳承弘揚鄉村文化方面持積極態度,認為其具有重要價值。但也有超過半數的人意識到實施過程中會面臨困難挑戰,雖然“面臨困難挑戰”這一看法的占比相對較低,只有55.95%,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忽視了鄉村發展面臨的挑戰。相反,這一數據可能反映了大多數人對鄉村的未來持樂觀態度,鄉村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62人認為粵劇文化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占比73.81%。比如打造粵劇主題民宿,從房間裝飾到服務體驗都融入粵劇元素。具體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粵劇主題民宿。使用粵劇相關的床上用品,如印有粵劇角色的被套、枕套等。二是粵劇表演體驗項目。邀請專業粵劇老師為游客提供更系統的粵劇表演培訓,包括粵劇唱腔、身段、手勢等方面的教學。三是其他旅游產品。粵劇文創產品:開發和銷售粵劇文創產品,如粵劇角色的手辦、帶有粵劇元素的文具、生活用品(雨傘、扇子、手帕等),在民宿或鄉村旅游景點設置專門的文創產品店。
有60人認為粵劇文化的融入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占比高達71.43%。這說明粵劇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提升鄉村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可行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粵劇文化節。除了邀請粵劇團隊表演,還可以組織粵劇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的表演,如粵劇與現代舞、音樂的跨界演出,展示粵劇的創新性和包容性。二粵劇傳承講座。邀請粵劇專家和老藝術家在鄉村舉辦粵劇傳承講座,講述粵劇的歷史、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提高村民和游客對粵劇文化的認知深度。
四、結論
(一)研究成果總結
本項目通過對廣州粵劇的深入分析,探討了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是粵劇文化品格的深入挖掘,本研究詳細闡述了粵劇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色及其在嶺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粵劇作為地方戲曲文化符號的獨特價值;二是粵劇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價值,研究指出,粵劇作為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3]。通過粵劇的傳承與創新,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文化活力,促進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三是粵劇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路徑,本研究提出了多條粵劇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路徑,包括創新表演形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保存和推廣粵劇、將粵劇融入鄉村旅游等,為粵劇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的局限性與展望
盡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研究范圍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基于廣州粵劇進行案例分析,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未能涵蓋全國范圍內的其他戲曲文化,因此研究結果的普適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廣州粵劇在鄉村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但在現代社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受眾群體局限、人才短缺、資金不足、現代文化娛樂沖擊等。二是數據收集的局限性。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研究在數據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部分分析結果可能不夠全面和深入。
針對以上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望:一是擴大研究范圍,研究進一步拓展到全國范圍內的其他戲曲文化,以驗證本研究提出的路徑和建議在不同地區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化數據分析,通過更加系統和全面的數據收集與分析,更加深入地探討戲曲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傳承與創新問題,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三是探索跨學科合作,未來的研究可以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如經濟學、社會學等,以形成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為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三)多方合作共創未來
在粵劇的傳承與創新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對粵劇傳承與創新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為粵劇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社會各界應加強對粵劇文化的關注和支持,通過舉辦粵劇文化節、戲曲比賽等活動,同時,鼓勵和支持粵劇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推動粵劇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拓寬其受眾范圍和影響力;企業可以與粵劇院團合作,共同推動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粵劇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個人應積極參與粵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活動。通過學習和欣賞粵劇藝術,了解粵劇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楚媚,孔紫菲. 淺析新媒體背景下粵劇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文化月刊, 2021:50-51.
[2]金姚,林發欽.粵劇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文化月刊, 2022:01-08.
[3]王馗. 傳統戲曲傳承發展的啟示--以粵劇為例[N].新華網,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