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科技領域快速進步的帶動和影響下,民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群眾性文化活動作為增進社區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其影響力不容小覷。有關這方面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經常舉行一些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社區,能顯著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滿意度和文化認同感,進而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彼此信任,提高社區的團結力和凝聚力。
關鍵詞:群眾性文化活動;社區凝聚力;文化認同感;構成分析;測量標準
一、引言
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由于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因而廣大群眾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專長特點積極參與到其中去,而且還能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據有關這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定期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的社區居民對所在社區的歸屬感能提高23.5%,對本社區文化的認可感能提搞19.2%。這個結果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能夠有效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增進感情,形成共識。不僅如此,群眾文化活動還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傳承著社區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故而也具有凝聚人心、培育認同的獨特功能。例如,在有些社區舉辦的傳統民俗活動中,其參與率可以達到82%左右,其中的很多參與者都表示民俗活動增強了他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由此可見,群眾性文化活動對于提升社區凝聚力和培育社區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二、社區文化活動概述
所謂“社區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指“一種由社區自發組織的、以群眾娛樂為主的文化活動。”這類活動以文藝表演、舞蹈、體育競技等多種形式向社區的廣大群眾“輸出”,通過吸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增進鄰里感情,提升社區凝聚力。很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定期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顯著高于缺乏此類活動的社區。這是因為,一方面,群眾性文化活動對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居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知文化活動的藝術魅力,產生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精神追求的作用,有社區曾對轄區1000名居民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參加文化活動的社區居民與不經常參加文化活動的社區居民相比較,其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平均高出了20%以上,由此可見,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提升社區居民素質的有效途徑;另方面,群眾性文化活動還有助于加強社區內部的交流互動,文化活動就像是架設社區上空的橋梁和紐帶,廣大群眾在共同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有關人士在對五十個社區的研究中發現,經常舉辦文化活動的社區與不經常舉辦文化活動的社區相比較,其鄰里關系的和諧程度平均能高出35%。群眾性文化活動在繁榮社區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綜合素質、增強社區凝聚力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由此不言而喻。所以,社區應重視和發揮好群眾的主體作用,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構建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社區凝聚力構成分析
社區凝聚力主要由群體認同、社會網絡、集體參與等因素構成。
首先,群體認同是社區凝聚力的根基,體現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依戀感。社區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提供群體性活動場所,讓居民在相識、了解、拉家常、互相傾訴的過程中增進群體內部的熟絡程度,進而強化群體認同。例如,在社區活動中心或社區學校可以經常組織多人參加的群體活動,通過互動交流,讓居民個體之間增進了解、群體間增進團結,讓社區的凝聚力得到增強。
其次,社區文化活動可以促進社區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和發展。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和交流有助于居民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緊密的社會聯系。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經常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居民,其社區內部人際網絡的密度和范圍普遍高于不經常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居民。穩固的社會網絡是“助燃劑”,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情感支持、增進信息交流、促進資源共享,讓社區的向心力和黏合度都得到進一步增強。
第三,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也是社區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比如,通過組織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可以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為支持社區發展獻計獻策。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較多的社區,其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比例達到了68%左右,遠高于社會整體水平的43%。轄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不僅可以展現社區民主生活的魅力,還能夠增強社區的自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讓社區的氛圍變得更加友善、更加團結。
此間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由于種種因素,比如,年輕人的消費、娛樂、文化、休閑等生活方式與社區聯系較少,削弱了對社區的認同感,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關系也由此暴露出了松散的一面,社區的組織力和動員力并沒有達到理想值,這對社區凝聚力的加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因此,在社區日常管理工作中,還應該努力激活社區文化志愿者等群體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增強社區內部的互動交流和情感聯結,努力為增強社區凝聚力夯實文化基礎。
四、社區文化認同感測量標準
不斷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文化認同感,是增強社區凝聚力、保證社區凝聚力不被弱化的一項重要措施,社區治理必須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對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進行科學測量,而后根據測度得出的結果,找出問題和因由,“對癥下藥”制定方案,促進居民對社區文化認同感的不斷提高,促進社區凝聚力的不斷增強。
關于對社區文化認同感的測量,有多種標準和方法可供采用。
首先,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設計一系列題目來評估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可程度,問卷內容可以包括對社區特色文化活動的參與頻率、對社區文化符號的熟悉度以及對社區文化價值觀的認同度等方面的測量。
其次,也可以通過深度訪談來了解轄區居民對社區文化、情感聯結以及文化認同感的意見和建議,以此為分析、評估居民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認同水平找到科學依據。
第三,還可以結合客觀指標來綜合評判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具體做法是:統計社區成員參與本社區特色文化活動的人數比例、參加本社區文化社團的成員數量以及社區內文化場所和設施的利用率等數據,以此作為分析、評估居民對社區文化參與度的參考,并進而為社區改善文化活動、增強凝聚力提供佐證。
第四,對社區文化產品進行內容分析,對其中體現出來的具有本社區特色文化元素的比重及其所傳遞出來的文化價值的取向加以研判,在當前文化環境下,也不啻為是對居民對社區文化認同感進行測量的一個有效方法。
第五,綜合運用多種測量標準和方法,可以更好、更深刻地對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狀況進行分析與評估,得到更全面的測量結果。一般來說,社區成員對本社區特色文化活動的參與度越高、對文化符號的熟悉度越高,對社區文化價值觀的踐行度也就越高,表明對社區整體文化的認同水平也越高,毫無疑問,文化認同水平高的社區,往往也擁有更緊固的凝聚力。
五、結語
文化活動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涵養生命之泉的水源、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文化認同是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心理基礎和情感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綿延了五千年,是一個充滿文化自信和滿載文化認同感的民族,社區作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作為一個在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進文化認同,立足自身文化資源稟賦,一邊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一邊不斷創新文化活動的輸出載體和傳播方式,通過文化活動團結社區居民、凝聚社區共識、激發社區活力,帶領廣大群眾共同推動社區在和諧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羅均裕.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大觀(論壇),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