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如何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大任務與目標。在這一方面,紅色旅游文化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紅色旅游文化包含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一個很好的認識世界的媒介,借助獨特的紅色旅游,尤其是游覽革命歷史類、“大國重器”類和鄉村振興類紅色旅游景點,我們可以引導大學生走紅色之旅、在“游”中學,夯實精神根基。
法國學者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一書中談到,景觀以視覺為中心,但不僅僅是視覺概念,景觀以物化的世界和建構的情境在心理層面產生反應,形成一種穩固的意識形態。德波的景觀社會雖然是在消費主義社會中提出來的,但是對旅游文化中關于景觀的精神轉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樣具有借鑒的意義。被譽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紅旗渠,其旅游文化中,以太行山腰的紅旗渠壯觀景象為世界所贊嘆。渠線的全長有1500多公里,關于這方面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如把修筑紅旗渠的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公路,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匱乏的年代,為開拓這條渠,在缺錢、缺糧、缺物資、缺技術的情況下,在以楊貴為首的林縣縣委干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軀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苦戰近十年建成了這條“生命之渠”。林縣人民苦戰近十個春秋,最終完成了一條林縣人民共同創造的“人工天河”,這無疑對我們是一種寶貴的精神食糧。這種精神給當下青年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提供了優秀的范本。
紅色旅游景點的景觀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學習的史學視野和精神源泉。在欣賞紅色景區優美風光的同時;以紅色舊址及歷史物件為引線,串聯真實生動的紅色故事和歷史事件,從而領略紅色文化魅力,感受紅色精神力量;并將其與時代特征和自身情況相結合,以紅色精神為引導實現自我成長。
紅色旅游文化在高校教學中的問題
在當下的高校教育中,對紅色旅游文化的運用存在一些問題,總結起來,大致有如下表現: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紅色價值認識不充分,學生接受度有所欠缺。由于受某些方面的局限,不能及時將傳統的紅色資源在課堂上進行創造性轉化,或對當下的紅色資源認識不夠,使講授的知識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口味,從而降低了學生對紅色資源在高校教育中的熱衷度。
其次,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整體成效難以提升在教學形式上,主要是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開展紅色教育。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只是通過課堂講解或組織觀看紅色影片等形式,沒能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能服務于大學的方法。
再者,紅色旅游景點、紅館等資源利用率偏低,思政課程的創新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素材單調,教學的形式也比較單一,存在教學活動創新度低等問題,使得高校學生紅色教育成效并不太突出。
紅色旅游文化在思政教學的多維度呈現
一、帶領學生到紅色旅游區實地研學
面向在校大學生,學校可以在全國推出一批導向明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具有新時代引領力的紅色旅游研學項目;由班主任或輔導員負責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或富有特色的紅色旅游基地進行實地尋訪,每學期可以舉行兩到三次,將之納入社會實踐大課堂教學計劃。地點選擇可以以文化和旅游部或教育部重點推出的紅色旅游資源為依托,例如中新網公布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此外,高校老師帶領學生參加紅博會也是很好的研學途徑。例如,江西省政府和湖南省政府共同推出的紅博會,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多樣。不僅舉辦主題展和全國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對話,還有紅色旅游創意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千車萬人重走長征路活動、中國紅色研學旅行全球推廣活動、“革命贛南”精品旅游線路考察活動、參觀紅色搖籃,體驗“傳統中國紅”,又有新時代特色文化,面向新技術、新場景、新業態、新文創,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的新氣象。
傳統的紅色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題材與時代發展密切結合,高校教學部門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大國重器”題材的紅色旅游展覽館實地調研,通過圖片、模型、視頻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新時代中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這些都是紅色旅游文化涉及的范疇,同學們可以在研學中感受雄厚國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促進紅色旅游文化與日常教學的自然結合
各地高校可根據實際需要,擇優遴選相關研學精品課作為社會實踐課程,供本校思政課教師用作教學案例、教學素材等,為教師備好課、上好課提供資源支撐。推動高校以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紅色文化為著力點,鼓勵和助推高校的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與專門的思政課程中合理地運用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結合各地紅色資源特點以及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契合專業學習,促進思政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機融合,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在日常學習中發揮鑄魂育人功能。
高校應該完善紅色研學實踐教學機制。無論是運用上文說到的紅色旅游體驗式、現場式教育實踐活動和紅色主題研學實踐展示教學來向學生展示紅色歷史的優勢,還是課上運用資料進行課堂教學,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和思想政治課程的日常教學堅持融入紅色旅游文化,做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
三、在智慧教學改革中加入紅色旅游文化元素
目前的高校教學需要利用智慧教學改革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關于構建智慧課堂、深化教學改革,智慧教學理念先進有效。新形勢下,教育變革勢在必行,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介入和運用是踐行科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來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增加教師的智慧教學改革參與度,智慧教學改革政策在制定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一線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了解智慧教學改革意義和實施智慧教學,為學生提供新的教學內容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多樣化思路。智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中引入紅色文化旅游相關課程,支持教師備課、經驗交流。
四、開展紅色旅游研學的文化再生產
開展紅色旅游專題的文化再生產,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資料搜集、實地調研過程中,鼓勵學生拍攝相關題材的紀實作品,例如組織學生拍攝制作探尋紅色足跡等類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遴選推出一批紅色研學精品課程,提高高校學子學習能力。還要講好紅色故事,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曾說:“文化的進步離不開強有力的故事。”講故事要按照大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規律,結合當下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創新運用紅色故事、文物展示、道具展示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配合使用視頻、音頻、PPT等多媒體素材,增強宣講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五、豐富紅色旅游的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豐富學生大學生活,促進學生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重要陣地。例如,在校園里舉辦“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以“紅色導向,傳承基因,不忘初心,面向未來”為宗旨,組織學校的師生圍繞紅色旅游進行選題創作,構建以“紅旅大賽”為龍頭、以各高校“大思政課”為基礎、以各地紅色旅游景點為實踐載體的大學生紅色教育培養體系。鼓勵各地高校組織學生積極參賽并創作一批紅色旅游線路、紅色旅游營銷方案、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紅色精神微講解、紅色足跡微紀錄、紅色故事繪畫創作等作品,引導大學生以實際行動為實現個人理想,構筑中國夢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關部門齊努力:提升紅色旅游文化的" " "質量與效度
除了高校要在紅色旅游文化方面做出努力外,紅色旅游文化相關部門在提升紅色旅游文化的質量與效度也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一、推動紅色旅游公益事業
從目前的成果來看,地方的文化和旅游部門接連推出了豐富多彩的紅色旅游研學精品線路,優化紅色旅游產品供給。相關的旅游部門在紅色旅游景區設立高校紅色文化聯系培育單位,開發滿足大學生需求的有代表性的紅色旅游文創精品,包括同類題材的優秀演藝作品,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當然,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旅游部門在不斷完善紅色旅游數字基礎設施上仍需不斷下功夫,如借助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打造一批沉浸式、體驗式紅色旅游實景課堂,供高校師生進行現場的實踐教學與學習。總之,充分做好紅色旅游的公益事業,為大學生的紅色旅游線下思政教育或線上輔助思政課堂做好服務,加強課堂的配套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紅色旅游研學保障體系。另外,紅色旅游景點為大學生開辟綠色通道和開放日,可以考慮邀請帶領學生研學的在校大學教師參與公益講解服務,為大學生量身研發專屬解說詞,使講解服務分層次、多樣化。與此同時,教育部門與文化和旅游部門擇優遴選推薦一批思想政治過硬、熱愛教育事業的紅色旅游講解員,由高校根據需要選聘為兼職輔導員,為紅色旅游文化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增強堅實的師資力量。當然,還可以聘請黨史軍史專家、紅色旅游專家、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負責人、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代表等到高校講好新時代紅色故事,為高校思政教育增添色彩。
二、豐富紅色旅游傳播途徑和傳播內容
相關部門還可以鼓勵和支持電視臺、新聞網站或新媒體視頻平臺開設適合大學生觀看的紅色旅游專題節目,制作和傳播紅色旅游內容,聲情并茂地全景式、立體式傳播紅色旅游文化。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應該充分發揮紅色旅游的紅色教育陣地作用,高質量推進融合發展,從制度、產品、服務等方面為大學生研學提供支持,在創新模式、創造價值方面為全國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工作做出示范和引領。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下,高校教學部門更應該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需要,有效整合紅色教育資源,使紅色旅游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光大在高校教育部門和社會機構之間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進。
推行紅色旅游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運用是一個物質與意識、景觀欣賞與精神內化并重的過程。學習紅色經典文化,既要求“讀萬卷書”,又要求“行萬里路”,是身與心的協同,是培養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之途。學生在紅色旅游中接受紅色情懷的洗禮,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堅定中國特色的理想信念有著深厚的意義。
作者簡介:
畢達,1992年生,男,碩士,廣東廣州人,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孫新建,1976年生,碩士,男,河南新鄉人,副院長、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翔,1984年生,男,碩士,河南駐馬店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紅色文化研究。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思政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構建機理與路徑提升研究(2023GXJK072)”、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新疆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GDCP-ZX-2023-020-N6)”、云浮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云浮鄉村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2024云社研[47]號)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