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藝術教育學科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應當突破傳統教育問題,真正進入新文科建設軌道。新文科建設是基于時代社會需求發展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與學科建設的拔尖計劃。為解決藝術美學學科傳統發展中的專業壁壘、人才培養、學科互融不足等問題,需要融入傳統民族元素,增強藝術美學教育活力,打通藝術、文化與實踐之間的壁壘,創新與開放藝術教學課堂,改變單一教育模式,向融通交叉教育模式發展,實現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課程的體系化,增添我國藝術美學教育的民族特色,培養學生中華民族美學精神,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內涵,達到藝術美學教育真正向文化傳承與創新層面上的有效延伸,促進我國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轉型,向更高層次發展。
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美學教育需要
一、新文科背景特點與時代需求
新文科建設是促進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課程體系創新的重要前提。新文科背景出現時間較晚,但對于高校培養輸送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時代發展的新興技術與社會人才需要相結合,融入人文社科中,實現技術與課堂的交叉融合。能夠為藝術美學教育課程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達到跨學科教育,實現學生的藝術美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創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重視新文科建設不僅是社會時代前進對學科提出的需求,更是推進學科教育全面深入拓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實現學生觀念、精神以及情感全面提升的要件。文科教育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總和,涉及人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各個方面,通過新文科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真正樹立更完善的人生理想,促進學生豐富自我情感,開發藝術創作能力。其次,文科教育在于使學生個體規范行為、提升道德,真正將個體融入社會之中,進而幫助人類文明傳承與創新。新文科教育建設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在學生“求善”“求美”的思維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文科教育中更關注學生單一專業的培養,對學科劃分明顯,教學任務單一,并不能夠真正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在文科專業之間形成的壁壘限制著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新文科建設撇除單一學科教育思想,全面推進多學科協同發展的教育理念。實現不同專業交叉融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深入推進是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方向。
藝術美學教育作為文科專業的重中之重,在新文科背景下開展教育活動是促進自身教育體系變革,推動學科交叉發展,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前提。新文科與藝術美學相互需要,建設新文科需要藝術美學系統變革,創新制度,調整教育模式。藝術美學教育需要踐行新文科建設思想,構建跨學科教育,實現課程創新。
二、傳統民族元素在藝術美學教育中的必要性
從歷史層面上而言,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歷史與世界上屹立不倒,其根源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連續性與創新性。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具有自己優良的藝術思想與文化傳統,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元素,對中國藝術美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的藝術美學教育應當具備自身民族特色,兼具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承與創新是中華優秀民族文化歷史延續的根源,高校教育應當肩負起自身的教育責任,通過藝術美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傳承意識。
另一方面,中華傳統民族元素中所體現出的民族藝術思想也為藝術美學的創作與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廣闊的以及深層次的藝術創作素材。將民族元素融入藝術美學教育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思維,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藝術創作能力。在西方藝術創作思想橫行的社會中,體現出自身藝術創作的特殊性與藝術性,避免了學生藝術創作思維單一化、同質化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個人藝術創作風格與思維的獨特性。
新文科背景下傳統民族元素在藝術美學" " 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一、缺少對傳統民族元素的重視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西方思想的不斷流入,許多學生在藝術美學創作或學習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去借鑒國外藝術創作的經驗。在藝術美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重視對西方美學藝術作品的講解,而容易忽略我國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作品,缺少對于我國優秀民族文化作品的深入展示與講解,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視意識不足,未能意識到中國民族文化特色對藝術美學學習與創作的重要價值與內涵。
二、傳統民族元素教學缺少針對性
部分高校藝術美學教育開始重視民族元素的融入,在教學課堂上開展了民族特色教學,實現了將教學與民族文化結合的教育模式。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缺少針對性的特點,簡單地將民族文化元素生硬投入藝術美學課程中,簡單書面分析并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也無法開拓學生的民族文化創作意識,無法真正幫助學生欣賞中華優秀傳統元素的藝術美。這也是由于藝術美學專業缺少對于傳統民族元素針對性開發的表現,未能實現對于不同民族傳統元素的深入探索與開發。生硬單一的課堂,并不利于真正培養學生的復合能力,無法達到新文科建設對于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導致藝術美學教育全面化發展進程緩慢。
三、缺少對現代技術的運用
新文科建設對藝術美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將現代技術與課堂相結合。而部分高校未能真正促進藝術美學教育與時代相接軌。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教育方式費時費力,也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生成主動探索的實踐思維。在部分藝術美學的實踐課堂上,運用傳統民族藝術元素進行教學與創作時,缺少對于技術的運用,依靠簡單的視頻、課件不利于學生創作能力、創作實踐能力的深入發展。反映了部分教師在藝術美學實踐教學過程中缺少對于個人教學方式設計的創新,未能真正解讀新文科建設對于藝術美學教育課堂的實際需求,不利于真正意義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相融合,容易出現形式化、表面化的情況。
新文科背景下傳統民族元素在藝術美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路徑
一、重視傳統民族元素,實現課堂教學與文化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要求人文社科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發展,促進培養復合型人才。在該背景下,我國藝術美學課程應當充分重視傳統民族元素在藝術美學課程中的融入。需要教師充分重視民族文化元素。在借鑒國外藝術創作方式的過程中,加入對于我國優秀民族文化作品的深入對比講解,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同時,引導學生對于藝術美學學習與創作內涵的深入思考,挖掘我國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利用民族元素創作,實現“立足中國,把握當代”的新文科藝術學科建設思想框架。正確坐標新文科藝術美學理論發展定位,重視藝術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實現高校藝術美學教育的使命擔當,創建具有中國特色風格的藝術課程。
二、運用本土民族元素,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正確把握藝術美學課程教育與傳統民族文化元素之間的緊密關聯,需要摒棄形式主義、表面主義。藝術美學課程并不能夠僅僅以簡單的元素講解,照本宣科為教育方式,而更應該關注學生把握民族元素的實際實踐能力。教師應當打破專業之間、學科與社會之間的壁壘,促進培養方式的創新。需要教師充分重視本土民族元素,將學生帶入本土社會中,正確認知民族文化元素對于藝術的重要意義,帶領學生參觀本土藝術展覽、尋找鄉野民族元素等。運用生活化實踐式的教學方式,真正讓學生在觀賞體驗中思考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性,自覺提高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吸收文化傳統精神,進而推動本土民族元素的發展與傳播。響應新文科建設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構建屬于中國本土特色的文科教育體系。探索本土傳統民族元素也是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將優秀元素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資源基礎。更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藝術的獨特性,傳承民族藝術精神與民族精神。
三、落實自然和諧理念,開展藝術美學實踐設計
我國時代發展對自然和諧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新文科建設需要學科建設與社會相適應。在高校藝術美學教育過程中,實踐設計課堂上應當充分落實自然與和諧的設計理念。在融入傳統民族元素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現形式與思想內涵,突出倫理道德等民族藝術美學思想。根據文化特征,傳達傳統樸素的民族藝術設計創作思維。幫助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有效滲透,真正體現藝術美學課堂設計實踐與民族藝術創作思維的融合,總體提升藝術美學設計實踐教育的綜合效果。促進學生創作出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優質的藝術作品,培養學生樸素自然和諧的藝術設計理念,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美學創作思想。
四、融入現代技術,創新藝術美學教育方式
新文科建設需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科適應社會與時代發展,構建全新的教育教學體系。在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課堂的實踐教學中,要重視創新教學實踐手法,充分結合現代制作技術,包括3D打印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等,真正實現藝術美學實踐教學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關注不同課堂的運用,創新教育方式。翻轉課堂是藝術美學教學中的重要實踐課堂,師生教學地位的互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同時,也能促進學生主動了解傳統民族元素對于藝術美學的重要意義,主動挖掘傳統民族元素并運用到課堂教學與實踐中,提升學生對于該課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動手實踐,同時教師也能夠在學生主導的課堂上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補充自我的教學設計。在翻轉課堂的運用中也要充分注意學科的交叉融合,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運用不同的現代技術,使藝術美學的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共育,共同進步。
有力促進“技”“藝”共行,而非厚此薄彼。讓中華傳統民族元素真正體現在藝術美學設計實踐中,以外來藝術創作為輔導,實現中體西用,發展中國特色的民族美學,教師也應當重視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勢,把握細節,充分結合元素內容融入教學。實踐中體現我國民族藝術的工匠精神,開展精細化藝術創作教學,開展現代化技術型課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藝術美學課堂的活躍度。
藝術美學課程設計與體系構建
在新文科背景下促進傳統民族元素在高校藝術美學課堂中的運用,需要重視民族化和主流化的課程設計與體系建設。民族元素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工藝、建筑、服飾、文學等。在藝術美學教學中應當以民族為核心點,向不同元素擴散,堅持民族精神與文化思想導向,重視對專項藝術元素的研習與創新,真正在課程中融入專一的民族藝術研習,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民族元素工藝的藝術特征與創作流程,真正思考與感受其文化含義,在團隊協作運用中達到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民族工匠精神。
其次,民族文化元素中含有更多的民族情感與道德價值,要帶領學生真正感受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需要帶領學生走進民間實際體驗,實現實踐意義上的民族元素融入藝術美學教育,真正達到多學科交叉融合,融會貫通,實現體系構建。帶領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元素工藝,例如大理劍川布扎工藝、傣族剪紙工藝等不同民族特殊的藝術類別。幫助學生在實踐觀察中充分了解不同民族元素,加以創新。鼓勵學生發展家鄉民族元素特色,將家鄉優秀的民族元素帶入教學課堂,實現互動效果的提升,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推進藝術美學課堂創新。
總而言之,新文科背景下,促進傳統民族元素在高校藝術美學教育課堂中的融入運用,對于創新藝術美學教育,促進學生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藝術精神,吸收傳統民族元素創新藝術表現形式與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創作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高校藝術美學教育充分響應新文科建設需求,創新教育模式手段,突破傳統限制,為社會輸送復合型的人才。
本文系基金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傳統民族元素在藝術美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20231526)成果。作者單位:山西能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