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有這樣一位學者,他不求功名利祿,只求在科學的道路上勤懇耕耘,拯救家國,這位學者便是中國近代杰出的科學家——徐壽.
徐壽出生于江蘇無錫,貧寒的家境并沒有減弱他對知識的渴望,他憑借自學,在數學、物理、化學等眾多領域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科學技術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徐壽敏銳地意識到,只有更多的國人掌握了科學知識,國家才能獲取更多的科技力量,于是.他毅然投身于科學領域的研究與翻譯工作之中,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電子資源的年代,徐壽憑借一本本從海外輾轉而來的科學書籍,開始了他的翻譯之路,面對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那些陌生而復雜的名稱,徐壽沒有退縮.他深知,為這些元素起一個恰當、易于理解和記憶的中文名稱,對推動中國化學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將西方化學元素的概念與中文語言習慣相結合,巧妙地運用漢字的音、形、義,為化學元素設計了一系列既貼合科學原理又富有文化內涵的中文名稱,如鈉、鋁、鉀、鈣、鋅等,一直沿用至今.
1874年,徐壽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學校——格致書院.一批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從格致書院邁向各界,發光發熱,在人生的落幕之際,徐壽仍然堅持將全部心血傾注于教育、譯書、科普,最終于格致書院病逝.
徐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一生,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更要向他學習,無論境遇如何,都要保持一顆渴望知識、追求創新、尊重文化、愛家愛國的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