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病蟲害不僅會影響楓香樹的觀賞性,還可能會影響楓香樹健康生長。基于蚜蟲、天幕毛蟲、小蠹蟲、楓香螨蟲、蚧殼蟲、蠐螬、螻蛄等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以及漆斑病、白粉病、葉斑病等病害的危害特點,分析總結了其防治措施,為楓香樹的種植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楓香樹;病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8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0–000-03
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為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R. Br.)楓香樹屬(Liquidambar L.)植物,落葉喬木。楓香樹具有生長速度快、耐旱耐土壤貧瘠、適應性廣等特點[1],在中國多地均有種植推廣,是園林造景、生態(tài)造林、退耕還林等方向的優(yōu)選和先鋒樹種之一,例如,楓香樹是安徽省潛山市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優(yōu)選樹種[2]。
近年來,國內(nèi)許多學者在楓香樹的種苗繁育生長,扦插、組培等無性繁殖,印染工藝、復合經(jīng)營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關于病蟲害方面的研究較少。有研究者調(diào)查了危害楓香樹的小蠹蟲種類,詳細區(qū)分了嚴重危害和非嚴重危害的小蠹蟲種類,并分析了危害最嚴重的小蠹蟲種類的形態(tài)特征和危害特點[3-4]。范紹斌等[5]分析了楓香樹葉斑病病原菌,其他病蟲害未見研究或詳細報道。基于此,對楓香樹常見病蟲害進行了補充和總結,旨為楓香樹的進一步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1 楓香樹常見害蟲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
1.1 地下害蟲
1.1.1 蠐螬
(1)形態(tài)特征。成蟲:蠐螬是通常在地上活動的成蟲金龜子的幼蟲形體,成蟲體長可達20 mm,背面有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呈現(xiàn)黃褐色或褐色。幼蟲:老熟幼蟲最長可超過30 mm。近圓形,頭部顏色黯淡發(fā)黃。臀腹面生13~14根長錐刺毛,蠐螬有6只胸足,前后共3對,且一般后足相對長一些。
(2)危害特點。主要通過啃食楓香根系破壞幼苗或小樹生長,主要在春季暴發(fā)危害。
(3)防治措施。①禁止施用未腐熟完全的有機肥,避免其攜帶病原體和其他有害的蟲卵進入土壤。當發(fā)生危害時,可使用40%辛硫磷1 000倍液澆灌殺滅蠐螬幼蟲。②在成蟲發(fā)生期,可噴施45%丙溴辛硫磷
1 200~1 500倍液或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劑)800~1 000倍液,也可以結合其他蟲害一起噴施防治。③金龜子趨光性較強,可借助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集中進行誘殺。④在夜晚對假死的蠐螬成蟲進行人工捕捉然后集中滅殺。⑤利用白僵菌、綠僵菌等生物菌劑進行防控。
1.1.2 螻蛄
(1)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可達35 mm,茶褐色,全身細毛密布。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卵圓形,前翅灰褐色,較短,后翅扇形,較長。卵:橢圓狀,初產(chǎn)長近
3 mm,灰白色,有光澤,最后逐漸變成黃褐色。若蟲:蟲齡8~9齡,初孵乳白色,末齡若蟲近25 mm,與成蟲形態(tài)相似。
(2)危害特點。螻蛄是啃食楓香苗木或小樹根部,造成楓香樹生長受損甚至死亡的主要蟲害之一。螻蛄以成蟲或若蟲在地下啃食楓香小苗或小樹根部,還會啃食小苗幼莖,造成幼苗或小樹死亡,春季為危害盛期。
(3)防治措施。①禁止使用未腐熟完全的有機肥,避免蟲卵進入土壤;②可設置黑光燈、太陽能誘蟲燈,或利用辛硫磷乳油等混合餌料、水制成毒餌誘殺成蟲;③使用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或氟蟲腈懸浮劑
2 000倍液在楓香樹根部附近澆灌防治;④當發(fā)現(xiàn)有成蟲、若蟲危害時,噴施有機磷或菊酯類殺蟲劑;⑤精耕細作,深翻土壤、適時進行中耕并清除雜草等;⑥利用白僵菌、綠僵菌等生物菌劑進行防治。
1.2 地上害蟲
1.2.1 蚜蟲
(1)形態(tài)特征。目前,未見研究楓香蚜蟲危害種類的文獻報道,此處不作形態(tài)描述。
(2)危害特點。蚜蟲以成蟲、若蟲群聚于楓香頂部葉片或樹芽等幼嫩部位,通過不停刺吸汁液影響楓香樹生長,表現(xiàn)為楓香葉卷曲、皺縮。而且其產(chǎn)生的蜜露也容易誘發(fā)煤污病,一年發(fā)生多代,其中,夏末初秋的時候危害最重。
(3)防治措施。①蚜蟲多發(fā)于每年的3—4月,在蚜蟲暴發(fā)前期或數(shù)量少時,可用吡蟲啉或噻蟲嗪進行防控;針對已經(jīng)嚴重暴發(fā)蚜蟲的楓香樹,可任選啶蟲脒、噻蟲嗪、氟啶蟲酰胺中的一種結合10%吡丙醚乳油混合噴施,殺蟲殺卵,間隔6~8 d,根據(jù)情況連續(xù)噴施2~3遍,持效期在1個月左右。②要格外保護瓢蟲、食蚜蠅等蚜蟲天敵,防止被殺蟲劑等藥劑誤殺;蚜蟲防治不能局限于某一形態(tài)單一防控,還要同時控制蚜蟲的成蟲和蟲卵,以此達到最佳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防控將蚜蟲暴發(fā)遏制在前期。科學配比藥劑,觀察噴施效果以便及時調(diào)整濃度和藥劑種類。③做好觀察記錄,蚜蟲體小且一般隱匿在葉片背部,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蚜蟲時及時實施藥劑噴施計劃。
1.2.2 楓香刺小蠹
有研究者調(diào)查了中國多區(qū)域的楓香種植林,發(fā)現(xiàn)小蠹種類共18屬34種,其中,危害最重的小蠹蟲種類為楓香刺小蠹。以楓香刺小蠹為例,介紹了其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和防治措施。
(1)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2.5 mm,體寬不到1 mm,
紅棕色,全身被毛,觸角有5節(jié);額面刻點粗大,額毛柔軟細長;前胸背板前部瘤區(qū)呈鱗片狀,后部刻點區(qū)平滑。蛹:乳白色,體長2~4 mm。蛹的不同部位會隨著蛹的生長陸續(xù)變色,先是復眼,再是口器、翅和前胸背板。幼蟲:低齡幼蟲表面呈現(xiàn)淺淺的肉色,后期呈現(xiàn)乳白色,老熟幼蟲體長3~4 mm。卵:長橢圓形,白色,半透明,體長約0.5 mm。
(2)危害特點。楓香刺小蠹屬于樹皮小蠹,會在樹木內(nèi)蛀干,主要危害楓香樹的疏導組織,影響楓香樹木的生長,嚴重時可致樹死[6]。有研究者在野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因楓香刺小蠹蛀干而死的楓香樹最小胸徑約
3 cm,再小尺寸暫無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較小胸徑的楓香樹韌皮部的營養(yǎng)量無法滿足楓香刺小蠹正常生長需求;此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有胸徑>20 cm的楓香大樹也被蛀食而死。
(3)防治措施。針對防控楓香刺小蠹尚未有效作用的化學藥劑或其他方法,但可以通過放置誘餌、清除受害株、減小蟲源等方式做好監(jiān)測并防止蟲害進一步擴散。加強水肥等撫育管理措施,促進楓香樹生長。此外,定時清除園區(qū)內(nèi)的病蟲枯枝或死樹,減少蟲源,避免蟲源擴散造成二次危害。未來,針對性引誘劑和楓香刺小蠹天敵等方面也是研究的重點方向。
1.2.3 天幕毛蟲
(1)形態(tài)特征。成蟲:雄成蟲體長約16 mm,通體淡黃色,前翅中部有2條小橫線,呈紫褐色;雌成蟲體長約13 mm,體紅褐色,腹色深,前翅中央有2條寬橫帶,顏色與雄蟲不同。卵:卵橢圓形,頂部中間位置向下凹陷;天幕毛蟲的卵常見于楓香樹的小枝,每200~300粒緊密黏結在一起環(huán)繞在小枝上,呈“頂針”狀。幼蟲:老熟幼蟲50~55 mm,頭上有2處黑色圓斑,背中部有1條白色縱條,身體雙側(cè)有橙黃色線。蛹長18~25 mm,褐色,表面有金黃色細毛。
(2)危害特點。低齡幼蟲常對楓香樹的嫩芽、花蕾等造成傷害;隨著幼蟲生長,它們分散各處,將所到之處的葉片啃食只剩下葉脈或葉柄,嚴重時幾乎整棵樹沒有葉子,對楓香樹林正常生長的影響較大。天幕毛蟲是聚集性危害樹木的地上害蟲,一旦暴發(fā),則會嚴重危害樹木本身或整片園區(qū),要引起重視。
(3)防治措施。①在冬春季開展人工清園工作時,應清除附著天幕毛蟲卵環(huán)的枝條;當天幕毛蟲幼蟲結出較大明顯的網(wǎng)幕時,可直接人工清理;布置黑光燈等集中誘殺天幕毛蟲成蟲。②在幼蟲集中暴發(fā)時,可噴施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可濕性粉劑生物菌劑進行防治。③發(fā)現(xiàn)天幕毛蟲低齡幼蟲時,可噴施滅幼脲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有效控制蟲口密度。針對3齡等較大蟲齡的老熟幼蟲,可噴施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2 000~3 000倍液等廣譜性藥劑防治。④應用赤眼蜂、姬蜂等天幕毛蟲天敵防控,或林間設置鳥巢吸引益鳥過來吞食等方法,減少天幕毛蟲的數(shù)量。
1.2.4 楓香螨蟲
(1)形態(tài)特征。楓香螨蟲是螨類的一種,蟲體小。主要活動于樹葉背部,通體基本為紅色,尾部有一黑點。
(2)危害特點。危害過的楓香葉片會變薄、發(fā)白。
(3)防治措施。①不要過密栽植,保持通風透光,避免幼蟲傳播;②科學合理施肥,促進樹體健康生長,抵抗病蟲害侵入;③萌芽前配置石硫合劑60~80倍液噴施樹干,以殺滅越冬卵;④危害嚴重時,用掃螨凈
1 500~2 000倍液防治等。
1.2.5 蚧殼蟲
(1)形態(tài)特征。成蟲:雌成蟲蚧殼圓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徑2.0~2.5 mm,觸角退化成瘤狀。雄成蟲蚧殼呈鴨嘴狀,長1.3 mm,殼點橘紅色。若蟲:扁卵圓形,淡黃褐色,體長約0.3 mm。觸角5節(jié),腹末端具2根尾毛。兩眼間有2個腺孔,分泌棉絮狀毛覆蓋身體。卵:橢圓形,長0.2~0.3 mm。初現(xiàn)呈淡粉紅色,后變成淡黃褐色,孵化前為橘紅色。
(2)危害特點。雌成蟲和若蟲會成群聚集在枝干、果實和葉片上。有時枝條、葉片上會出現(xiàn)厚厚一疊的介殼蟲,被危害的樹體生長受阻,樹勢減弱,危害嚴重時會導致樹木全株死亡。蟲體較其他食葉害蟲小且繁殖迅速,越早防控效果越佳,一旦蟲體周邊有厚厚蠟質(zhì)層,此時防治較困難。
(3)防治措施。①加強水肥等養(yǎng)護措施,注重修剪,保持通風透光,增強楓香樹的抗性;秋冬季清除枝干上的越冬若蟲;將蟲害致死的樹木在遠離園區(qū)的地方集中燒毀,徹底消滅蟲源,避免二次傳播。②選擇內(nèi)吸性和滲透力強的藥劑,在幼蟲或若蟲時可用“蚧必治”800~1 000倍液或噻嗪酮1 000~1 200倍液,溫度高時的使用藥效更好,間隔6 d左右,連噴2~3次。對生長較高、藥液難以噴到的楓香樹,可在樹干中上部注入樹體殺蟲劑,防治效果明顯,且操作簡單。等成蟲出現(xiàn)后,一般普通的殺蟲劑難以清除,可選用啶蟲脒、毒死蜱或噻嗪酮殺滅。③在冬季溫度處于10 ℃以上時,可用石硫合劑噴灑枝干(避開嫩葉嫩芽)防治蚧殼蟲,包括殺滅蟲卵。④利用蚧殼蟲的天敵進行防治。
2 楓香病害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
2.1 漆斑病
2.1.1 危害特點
病害發(fā)生之初,葉片上會出現(xiàn)點狀斑,病斑呈褐色,然后病斑慢慢擴大成多種形狀的大病斑。最后病葉上出現(xiàn)黑色突起的很多小漆斑,各漆斑或分離或連接,形狀不規(guī)則,感染漆斑病的葉片會提前脫落,此病在連續(xù)陰雨天氣下常發(fā)生。
2.1.2 防治措施
①園區(qū)撫育管理要尤為重視水分管理,不要過度澆水,且保持林間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濕度;②及時摘除感染病害的葉片,休眠季修剪后要做好清園工作,避免病菌反復傳播;③育苗時要做好播種苗床的殺毒準備工作;④雨季來臨前,可噴施多菌銅200倍液或百菌清800倍液,間隔8 d左右,連續(xù)用藥2~3次即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2.2 白粉病
2.2.1 危害特點
病害發(fā)生時,楓香葉片上生出黃色小點,隨后黃點會逐漸變大,最終狀如圓形或橢圓形,葉面有一層白色粉霉層。初始時霉斑在葉片表面呈不規(guī)則分布,嚴重時霉斑遍布葉面,影響楓香樹葉片的光合作用,導致楓香樹生長受到抑制[7]。
2.2.2 防治措施
選用多種殺菌劑進行復配噴施;用白酒稀釋1 000
~1 500倍液后每隔4~6 d多次(一般2~3次)噴施。
2.3 葉斑病
2.3.1 危害特點
有研究者從感染葉斑病楓香樹的葉片、葉柄、枝條等部位發(fā)現(xiàn)多個擬盤多毛孢屬真菌,其中,N. cocoes和P. neglecta均能侵染葉柄和枝條,此外N. cocoes也能侵染葉片,P. neglecta既能侵染葉片又能侵染枝條。研究還表明,P. neolitseae暫無法侵染楓香葉片、葉柄、枝條、樹皮等植物組織。發(fā)病時,楓香樹的葉片、葉柄和樹皮等部位會出現(xiàn)褐色斑點,引發(fā)楓香葉片顏色異樣,嚴重時會引起楓香葉片提前脫落,嚴重影響楓香的觀賞性。
2.3.2 防治措施
①加強水肥草等撫育管理,增強其抗病性;②種植密度要合理,保證通風透光,控制空氣濕度,尤其注意夏季澆水頻率,避免濕度過大;③及時將感染病害的枝條葉片等清理干凈并集中燒毀; ④春季萌發(fā)前噴施1遍石硫合劑,發(fā)病前噴施代森錳鋅和多菌靈1 000倍液,每隔8~9 d噴施1次,噴施1~2次。病害發(fā)生時可用除效800~1 000倍液噴施防治。
3 結束語
楓香樹的成林時間相對較長,平常在加強水肥管理的同時,要及時做好除草松土工作,監(jiān)測病蟲害的發(fā)生并進行綜合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楓香樹常見蟲害是天幕毛蟲和蚜蟲等食葉害蟲,主要危害葉片、樹梢等部位,嚴重時會導致大片楓香樹死亡。種植者在日常撫育管理中除了重點關注食葉害蟲,也不能忽視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危害樹苗或根系。近幾年發(fā)現(xiàn)的多種小蠹蟲,尤其是楓香刺小蠹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嚴重時可導致楓香樹木被蛀食死亡,而且目前也沒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種植者需要高度重視。楓香樹發(fā)生的病害相對較少,常見葉斑病、漆斑病和白粉病,要重點注意長期陰雨、潮濕天氣,做到及早預防,一旦大面積發(fā)生難度防治較大,不僅會影響楓香樹的觀賞性,還會影響楓香樹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 鄧偉團.鄉(xiāng)土樹種楓香栽培管理研究[J].鄉(xiāng)村科技,2019 (16):63-64.
[2] 孟杰.安徽潛山楓香栽培技術[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22, 25(3):88-89.
[3] 林偉,賴盛昌,殷漢雄,等.危害楓香樹的小蠹種類調(diào)查研究[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22,44(1):127-133.
[4] 趙潔,高磊,鞠瑞亭.楓香刺小蠹雌雄成蟲的形態(tài)差異、繁殖特性及其坑道系統(tǒng)形成過程[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60(1):58-64.
[5] 范紹斌,蘇濟鈺,方甜,等.楓香葉斑病病原菌[J].菌物學報,2022,41(3):420-434.
[6] 高磊,王建國,王章訓,等.危險性害蟲楓香刺小蠹的形態(tài)特征及發(fā)生現(xiàn)狀[J].林業(yè)科學,2020,56(3):193-198.
[7] 張小健.淺析楓香栽培造林技術[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22,
25(8):138-140.
收稿日期:2024-07-11
作者簡介:何海洋(1991—),男,安徽定遠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yè)調(diào)查規(guī)劃、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通信作者:劉飛(1989—),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綠化造林,E-mail:yhlsx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