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下水資源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地表資源密切相關、相互轉化。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地下水資源面臨嚴重威脅。基于此,分析了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問題和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點,并提出了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優化對策,旨在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環境保護的有效性,為地下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保護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保護;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0–0-03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資源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工業、農業及居民的高需求導致地下水開采量激增,而污染物的排放和滲透也對地下水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能科學評估出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環境的潛在影響,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據。然而,當前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方法不完善等,亟待研究,以期提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為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1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問題
1.1 包氣帶的防污性能判斷
包氣帶作為大氣水和地下水之間的關鍵過渡區域,其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傳遞水分的重要作用,其防污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保護地下水環境免受污染。然而,在當前的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對包氣帶防污性能的準確判斷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包氣帶有著復雜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包氣帶厚度、巖性及結構等,例如,厚度較大的包氣帶通常具有更強的過濾、凈化功能,能有效阻止污染物下滲到地下水層;相反,如果包氣帶較薄或巖性疏松,其防污效果則會大打折扣[1]。同樣,包氣帶的結構也對其防污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如層狀結構的包氣帶能更好地阻止污染物垂直下滲,而均勻結構的包氣帶則在這方面的表現稍遜一籌。然而,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針對包氣帶的評價往往只能集中在單一層次,這就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
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人類活動是影響包氣帶防污性能的重要因素。例如,農業灌溉、工業廢水排放等人類活動都會對包氣帶的自然狀態造成破壞,從而影響其防污能力。長期的農業灌溉會導致包氣帶中的鹽分積累,從而降低其滲透性,而工業廢水的排放則會直接引入有毒、有害物質,對包氣帶造成污染。這些人類活動對包氣帶的影響是長期且復雜的,因此在評價其防污性能時,必須予以充分考慮,在評價包氣帶時,技術人員不僅要考慮包氣帶的自然特性,還要關注人類活動對其造成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評估包氣帶的防污能力,進而制定出有效的地下水保護措施。
1.2 地下水水質監測孔的設置
地下水水質監測孔是獲取地下水水質數據的關鍵途徑,其設置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水質監測的準確性、有效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監測孔的設置往往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從而給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帶來困擾[2]。
在實際工作中,監測孔的數量、位置和深度常常無法滿足地下水水質評價的要求。數量上,如果監測孔設置過少,無法全面覆蓋研究區域,數據就會缺乏代表性,而如果設置過多,又會增加成本,且無法提高數據的準確性;位置上,監測孔應布置在能代表整個研究區域水質狀況的關鍵點上,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地形、地貌等復雜因素,常常難以達到上述目的;深度上,如果監測孔的深度不夠,就無法獲取到深層地下水的水質數據,而如果過深,其他地層水質有可能對監測數據產生影響,導致數據失真。
同時,監測孔的維護管理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地下水水質監測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對監測孔的維護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維護不當,如長期無人清理、設備老化等,就會導致監測數據失真,甚至使監測孔失效。這不僅會影響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還會對后續的地下水保護管理造成誤導。
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技術人員必須科學合理地設置地下水水質監測孔,充分考慮研究區域的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等影響因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在確認地下水資源更易受影響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監測孔的數量,使評價結果變得更加客觀。同時,還要加大對監測孔的維護管理力度,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掌握地下水的水質狀況,為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2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點
2.1 地下水水質的評價方法
地下水水質評價方法的選取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當前,地下水水質評價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適用范圍和實施要點。
其中,單因子評價法以其簡單易行的特點被廣泛應用,這種方法主要針對地下水中的各個指標進行單獨評價,通過對比各個指標與標準值的差異,判斷地下水的水質狀況,其優點在于操作簡便,能直觀地反映出地下水水質存在的主要問題[3]。然而,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可能忽略各個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評價結果具有片面性。
為了彌補單因子評價法的不足,綜合污染指數法應運而生。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可綜合考慮多個指標(如水的硬度,水中氨氮、氟化物、亞硝酸鹽、硫酸鹽、鉛、鐵、錳的含量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計算出一個綜合污染指數來全面反映地下水的污染狀況。但該方法的計算過程相對復雜,需涉及多個指標的權重分配,要求評價人員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因此對評價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
除了上述2種常用的評價方法,還有一些其他的評價方法,如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也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方法各有特點,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例如,模糊綜合評價法能被用于處理一些模糊的、不確定的問題,尤其適用于評價那些難以用精確數值表示的水質指標。在實際操作中,技術人員應確定評價因子隸屬度的大小,再檢測水中化學物質的權重,最終可直觀地判斷出地下水質的優劣;借助灰色關聯分析法,可通過對各個指標之間的關聯度進行分析,找出影響地下水水質的主要因素。
在選擇地下水水質評價方法時,技術人員需根據具體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權衡。一方面,要考慮評價方法的準確性、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慮其實用性、可操作性。在實際應用中,各種評價方法的適用范圍、限制條件不同,技術人員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評價的目的、地下水環境的特性、數據的可獲取性和評價方法的適用性。
2.2 地下水水位動態的監測采集
地下水水位動態是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其變化不僅反映了地下水資源量的狀況,而且揭示了地下水系統的運行規律和變化趨勢。然而,地下水的流動性使水位變化具有動態性、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技術人員構建長期、連續的監測體系,以確保數據的連續性、可比性。同時,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條件復雜多變,受到氣候、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等因素的影響,也增加了水位監測的難度[4-5]。
一般來講,一個規范的地下水水位動態采集過程如下:通過數學建模,記錄含水層及表水層監測到的各項數據;根據不同水層之間的水力獲得動態監測水位數據,判斷地下水動力場;建立動態監測系統,準確檢測地下水的水位、流向等變化;建立地下水文數據庫,并對當前的水位與以往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對比結果,對地下水位、水量以及存在的污染情況進行判斷[6]。
為了獲取準確、全面的水位動態數據,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優化監測采集工作。一是要合理選擇監測井的位置和深度,確保監測井能真實反映所在區域的水位動態;二是要定期維護、校準監測設備,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三是可以采用自動化監測技術,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提高監測效率。
此外,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技術人員還需要結合其他相關數據,綜合分析水位動態的變化原因和影響因素。例如,可結合氣象數據、水文數據及地質數據等探討地下水位變化的驅動機制和影響因素,利用數值模擬等技術手段預測地下水位的變化趨勢,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地下水系統的運行規律,為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3 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優化對策
3.1 加強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過程控制
3.1.1 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在實際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相關部門需參照國家行業規范,構建清晰、完善的評價體系,明確評價的具體目標、核心內容和采用的方法。例如:評價目標應聚焦于地下水的質量、數量和動態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其產生的潛在影響而設計;核心內容需涵蓋地下水的水質、水量、水文地質條件等維度;評價方法的選擇則應基于實際情況,確保其既能滿足評價的精度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還需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在參考行業規范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以確保其針對性、實用性。
3.1.2 加強對評價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評價人員是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執行者,為提高評價質量,需要加強對評價人員的培訓管理。相關部門應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活動,確保評價人員能熟練掌握最新的評價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采樣技術、水質分析方法、數據處理和解讀能力等[7]。
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評價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其在評價過程中,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避免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擾。在各評價單位中,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以調動評價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1.3 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
為確保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公正性,相關部門應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全面監督評價過程,仔細復核評價結果。在監督方面,可引入第三方的專家或機構進行獨立審核,從專業的角度對評價過程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其具有科學性[8-10]。一般來講,這一環節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國家/地方有關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及相關規劃資料,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評價工作等級、范圍、重點,以及現場調查勘探、地下水監測、取樣、分析、室內外試驗所取得的資料,等等。
在復核方面,除了要對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相關部門還應關注評價結論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這樣可確保評價結果不僅能真實反映地下水的環境狀況,還能為后續的環保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導。
3.2 結合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結果,采用針對性的環保策略
針對防污性能較差的區域,相關部門應加強污染源管控,對周邊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源開展全面排查、嚴格監管。工業廢水應確保其經過嚴格處理后才能排放;農業生產中應推廣使用環保型的農藥和化肥,減少其對地下水的潛在威脅。除了污染源的管控,還應對這些區域進行定期監測,通過設置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可實時了解地下水的水質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相關部門就能迅速采取措施進行干預[11-14]。
同時,在防污性能較差的區域,相關部門還可借助生態修復手段提高其防污能力。例如,采取植樹造林、恢復濕地等措施,可增強地面的保水能力,減少地表水對地下水的直接污染。在已受到污染的區域,也應采取有效的修復措施,當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主要包括抽出處理、原位修復和監測自然衰減等,技術人員應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分布范圍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
此外,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不僅是政府和專家的責任,更是廣大公眾的責任。因此,相關部門可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地下水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例如,可利用媒體、社區活動、學校教育等渠道,向公眾普及地下水保護的重要性、方法和意義。同時,還可鼓勵、支持公眾參與地下水保護的志愿活動和實踐項目,讓其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地下水保護的良好氛圍。
總之,結合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結果,采用有針對性的環保策略,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它要求相關工作者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從污染源管控、污染修復到公眾參與等層面出發,進行綜合施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4 結束語
地下水資源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通過開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可科學評估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環境的潛在影響,進而采用有效的環保策略進行干預。在未來,社會各界應進一步提高對地下水資源保護的重視程度,并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以確保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淑蘭.生態環境整治項目水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杏林灣為例[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3(11):27-29,57.
[2] 劉樹興.上榆泉煤礦礦井產能提升項目對天橋泉域水環境影響評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2(1):33-34,56.
[3] 李妍.某食品加工廠水環境影響評價及治理措施分析[J].節能與環保,2022(2):52-53.
[4] 張義.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16):133-134.
[5] 劉曉慧.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6):144-145.
[6] 阿曼江·阿布都外力.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能源與節能,2021(4):92-93,194.
[7] 朱良超.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0,11(8):122-123.
[8] 周青,梁祥玉,王大祥.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河南科技,2021,40(12):147-149.
[9] 蔣萬軍,孟利山,柳富田,等.張家口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質量現狀及開發利用保護建議[J].華北地質,2022,45(3): 44-54.
[10] 蘇蕓.地下水資源保護現狀與管理措施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12):199.
[11] 孫天偉.地下水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分析[J].地下水, 2016,38(3):40,89.
[12] 孔慶軒,劉彩虹,吳庭雯.黑龍江省黑河市地下水脆弱性評價及地下水資源保護區劃[J].地質與資源,2013,22(4): 279-283.
[13] 克選,胡靜.張掖市甘州區地下水環境污染現狀及保護對策[J].科技傳播,2012,4(18):128,106.
[14] 李慧.榆林市煤炭資源整合項目采煤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J].北方環境,2013,25(1):32-33.
收稿日期:2024-07-06
作者簡介:黃丹(1987—),女,陜西西安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