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溪村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轄自然村。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后裔到此定居。立村之初,因此地溪流行經之處高低錯落,故取名“沱溪”。后經先民開荒辟野,擴展興修,使得村子物豐丁旺,人們安居樂業,故更名為“福溪”,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福溪村先后獲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自治區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自治區傳統村落等稱號。2022年,福溪村被列入廣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村落名錄。
福溪村位于秦皇古道之上,地處湘桂交界處,是瀟賀古道在廣西桂東北的第一站。據史料記載,當時“古道繁忙,車轍不絕,商賈穿行,貨運不息”,是溝通中原與嶺南地區文化、商貿的主要通道。因交通便利,福溪立寨后商鋪林立,熙攘繁華。如今村中歷史街巷、歷史民居、門樓、祠堂仍基本保持傳統的建筑形式,是富川瑤鄉的唐宋古寨。
福溪村至今仍保留有“ 一溪、一廟、二橋、四祠、十三門樓、十五街巷”的文物古跡。其中“一廟”即馬殷廟,是一組以祭祀五代十國時期楚國(即今長沙)國王馬殷的廟宇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包括馬楚都督廟、馬楚大王廟、鐘靈風雨橋等古建筑。馬楚都督廟是整個馬殷廟建筑群當中翹楚,供奉著馬殷任都督時的武官相。因其廟柱逾百,也被稱為百柱廟。廟主殿始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弘治十三年(1 5 0 0年)落成。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建造,嘉慶年間進行修葺,同治六年(1867年)擴建主殿南北廊和抱廈。馬殷廟是南方瑤族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構件帶有較多宋式風格的木結構古建筑,也是楚文化進入廣西北部瑤族地區后與當地文化融合后的產物。因其加工精細、裝飾考究,極富藝術價值,是南方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民間建筑工藝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如今,福溪村的人們仍保留著大量傳統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六會期,親朋好友齊聚首, 把酒盡歡, 其樂融融。瑤家嫁女兒最是熱鬧,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親鄰好友都聚到新娘家,陪著新娘“坐歌堂”。大家圍坐堂屋的篝火邊,唱起充滿生活氣息的瑤歌,通宵達旦。次日,新郎及男伴讀詩接親,新娘身著華麗的平地瑤女裝,哭嫁拜別親人。另有反映嶺南文化的舞春牛、舞女龍、點千燈、抬鬼仔, 特色小吃蓮花羹、炸粿條、奶子粑粑、油茶等。
福溪村是坐落于秦漢蕭賀古道旁的唐宋時期古村落,經歷七個朝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且保存完好,是各代有識之士和人民群眾共同維護的結晶,是瑤族文化、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相互融合的展覽館。它閃爍在富川的奇山秀水之間,是吸引人們觀光攬勝的一顆古老而璀璨的明珠。
文章來源:廣西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