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展,作為民間藝術,巴蜀盤歌必須從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新的道路。
巴蜀盤歌,又稱“開江盤歌”“長嶺盤歌”或“大梁山盤歌”,是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的一種地區傳統民歌形式,是當地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一種民間歌曲。盤歌通常以男女對唱的形式呈現,并伴隨簡單的舞蹈動作。歌詞采用當地方言,富有地域特色。盤歌是開江縣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其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形式體現了地方文化的特點和人民的精神風貌,不僅是開江地區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一、文化背景和發展歷史
巴蜀盤歌發源于四川省開江縣長嶺鎮大梁山區,屬于川渝地方民歌中的一種,因此巴蜀盤歌也被稱作“開江盤歌”。人們所演唱的內容都是反映當地老百姓的勤勞、善良、樸實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盤歌內容豐富其中的忠孝類、迎客類、農耕類等充分展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特色。盤歌最初是當地青年男女之間表達心愿、顯示才能的一種古老的對歌方式,一般是以問答的方式進行對唱,通俗易懂、輕快明了,在對歌過程中,如果男女雙方唱得情投意合,就會成就美好姻緣。后來,巴蜀盤歌的主題逐漸擴展,其內容涉及情愛、農耕、忠孝、勸勤、勸學、誠信、禮儀、調侃、感恩等。巴蜀盤歌是鄉村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亟須各方面進一步深度挖掘、傳承和研究。
(一)地理因素
巴蜀盤歌的傳承發展與當地的地理因素有密切關系,開江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川陜滇交界地帶,地勢較為平坦,氣候溫暖濕潤。這種地理環境使開江縣的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盛產橄欖、豆筍、柚子、板栗等特色農副產品,當地的勞動場景和生活瑣事成為開江巴蜀盤歌的創作內容源泉,為巴蜀盤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也反映了當地人民對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的依賴和關注。開江縣有豐富的水資源,不僅有開江河,還有許多小溪、水塘,水的生態氛圍和水上生活也成為巴蜀盤歌的創作主題,涵蓋了多個民族和文化交流,這種獨特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經濟特點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為巴蜀盤歌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使巴蜀盤歌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這也使巴蜀盤歌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得以世代相傳。
(二)歷史因素
開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地方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等因素都對巴蜀盤歌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影響作用。在過去,在當地民間的慶祝儀式、集市聚會、農事勞動等活動中都要演唱巴蜀盤歌,這種民間傳統對巴蜀盤歌的發展和保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開江地區作為四川盆地東部的交通要道,在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交流、交融地帶。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相互融合,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對巴蜀盤歌的形成產生了影響。近代以來,政治與文化政策對巴蜀盤歌的傳承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巴蜀盤歌也曾受到一些沖擊和挑戰,但在改革開放以后,文化政策的變化和對民間藝術的重視使得巴蜀盤歌得以在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重新蓬勃發展,并不斷演化與發展。
二、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巴蜀盤歌作為中華文化大家庭中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有其自身的價值,是值得傳承和發揚的。
(一)文化價值
巴蜀盤歌作為中華文化中一種有特色的地域音樂形式,具有很多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承文化遺產。巴蜀盤歌承載著中國西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演唱、舞蹈和音樂表演,巴蜀盤歌傳承了豐富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情感,保留了古老的藝術形式和原始表達方式,這對于傳承中華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展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巴蜀盤歌作為開江地區一種鄉土音樂形式,通過旋律、節奏、舞蹈和歌詞等元素,展現了該地區的山水風光、農耕文化、民間傳說等特色,反映了該地區獨特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文化內涵,對豐富和弘揚地方文化有重要意義。
三是傳遞人文情感和價值觀。巴蜀盤歌的歌詞常常表達人們的喜悅、思鄉、愛情、家國情懷等情感和價值觀。它通過細膩動人、節奏明快的音樂表達形式,傳遞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園的眷戀、對親情和友情的珍視等,進一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共鳴,對于培育社會和諧、傳遞正能量具有積極作用。
四是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巴蜀盤歌不僅在本地區廣泛傳播,也吸引了外地研究者的關注。它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通過演出、文化交流活動以及數字媒體的傳播,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推動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開江大梁山組織的兩次跨地區的巴蜀盤歌會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保護傳承途徑
一是文化保護與傳承機構支持。當地政府應加強重視,可設立巴蜀盤歌傳承機構,提供適當的場地,用于舉辦相關活動、展覽以及存放和保護巴蜀盤歌的相關資料等。同時還可以通過撥款、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向保護與傳承巴蜀盤歌的機構、個人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用于研究、保護、傳承和宣傳巴蜀盤歌。
二是文化節目推廣與傳播。通過文化節目、文化節等活動方式,將巴蜀盤歌引入大眾視野,增加其曝光度和影響力,對推廣巴蜀盤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效果。第一,文化節目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可以將巴蜀盤歌這一獨特的音樂形式展示給更多的觀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并參與其中;第二,文化節目作為一個平臺,可以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和藝術家參與巴蜀盤歌的傳承和演出,提高其藝術水平和表現形式,并將巴蜀盤歌與當代審美需求結合,使其更加生動、多樣化,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喜愛;第三,通過文化節目的推廣,可以拓展巴蜀盤歌的影響范圍,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觀眾前來體驗和欣賞巴蜀盤歌,從而帶動當地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對地方經濟的促進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總而言之,通過文化節目等方式推廣巴蜀盤歌,可以使其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可,提升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地位,促進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此外,還可以以巴蜀盤歌為主體,輔以甘棠耍火龍、水族鬧春等文化形式,打造融合開江情歌、開江竹琴、任市金錢板等非遺而成的開江非遺文化體系。
三是音樂教育與培訓。開展巴蜀盤歌的音樂教育和培訓,培養年輕一代的興趣和才能。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巴蜀盤歌的教學內容,舉辦專門的巴蜀盤歌培訓班和工作坊,吸引有志于學習和傳承巴蜀盤歌的學生,傳授他們巴蜀盤歌的技巧、藝術表達和文化內涵。其中長嶺小學等當地學校在音樂課里開設了巴蜀盤歌教學課程,向同學們教授巴蜀盤歌的演唱方式和訓練技巧,每學期都有固定的學習課程內容和課時量,真正將巴蜀盤歌課程化、規范化,將文化傳播落到實處,讓孩子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在實踐中對孩子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
四是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可以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對巴蜀盤歌進行傳播和宣傳,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促進其傳承和發展。首先,通過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展示巴蜀盤歌的獨特魅力和藝術表現形式。短視頻可以通過精彩的音樂演唱、舞蹈展示、傳統樂器演奏等方式呈現,突出盤歌的技藝和情感表達,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其次,直播是一種即時互動性強的傳播方式,可以實時展示巴蜀盤歌的演唱過程和藝術魅力。通過直播,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盤歌演唱者的情感表達和藝術技巧,與演唱者進行互動和交流。直播還可以邀請專業音樂人、學者或盤歌傳統藝術家進行講解,向觀眾傳授盤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演唱技巧,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賞角度。通過直播,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到巴蜀盤歌的傳統樂器演奏、挑戰演唱等節目中,增加互動性和參與感,進一步推動巴蜀盤歌的傳播和互動交流。再者,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可以發布巴蜀盤歌的相關資訊、故事和音樂視頻,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并分享。通過用戶的點贊、評論和轉發,可以擴大盤歌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巴蜀盤歌。最后,可以組織線上音樂比賽、講座、互動問答等活動,拉近音樂愛好者與巴蜀盤歌的距離,培養更多的盤歌粉絲和傳承者。總之,利用短視頻、直播和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方式進行巴蜀盤歌的傳播和宣傳,可以使其更好地走進大眾的生活,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巴蜀盤歌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通過新媒體的力量,巴蜀盤歌可以更加廣泛地傳承、發展,并與當代社會和觀眾產生更多的共鳴與連接。
五是文化交流與合作。首先是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發現,開江長嶺鎮已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等合作為研究學者、音樂專業人士和學生搭建巴蜀盤歌文化交流活動平臺,促進對巴蜀民歌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同時舉辦專題講座、學術研討會和音樂演出等活動。通過大學平臺的力量,能夠集聚專業人士的智慧和創意,推動巴蜀盤歌的嶄新演繹和創新發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為巴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其次還可以展開各地區之間的傳統藝術民歌交流:各地區間民歌音樂的交流對于巴蜀盤歌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一,通過與其他地區的民歌音樂進行交流,可以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讓不同地區的音樂形式相互借鑒、吸收,豐富巴蜀盤歌的演唱形式和表現手法。第二,與其他地區的民歌音樂進行交流可以拓寬巴蜀盤歌的影響范圍和受眾群體。通過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巴蜀盤歌可以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吸引更多觀眾,這有助于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第三,與其他地區的民歌音樂進行交流可以促進藝術家和音樂人互動合作,不同地區的民歌音樂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表達,通過交流交融,可以實現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展。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可以通過交流學習和借鑒彼此的藝術技巧和表演經驗,相互啟發與提升,有助于豐富巴蜀盤歌的演唱藝術,使其更具創新性和表現力,最重要的是,各地區間民歌音樂的交流可以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這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豐富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
三、結論
巴蜀盤歌本身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時代性,這種特征對保護和傳承來說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地區優秀的民歌作品通常可以在當地廣為流傳;弊在于地方性特征限制了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和更新。隨著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展,作為民間藝術,巴蜀盤歌必須從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新的道路。作曲家對原有的民歌或民歌元素進行再創作、編配、填詞和演繹,使古老的民歌更好地適應當代聽眾的審美。這種做法旨在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聯系,為巴蜀盤歌注入更加鮮活的血液,使蘊含其中的民族之心永遠跳動。一言以蔽之,為保護和傳承巴蜀盤歌,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找與現代審美相契合的發展途徑。通過守正創新,使巴蜀盤歌藝術煥發出更加生機勃勃的活力,繼續流傳下去。
(本文系巴渝民間藝術研究中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蜀盤歌’新時期傳承發揚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BYMY22B37。達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項目“非遺‘巴蜀盤歌’文化助力當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