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濱水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景觀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備受關注。濱水區不僅是城市與自然環境的交匯點,更是展示城市文化、歷史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將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融合,對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參閱《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一書,圍繞該課題展開研究,以更好地推動城市濱水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濱水景觀規劃是對濱水區進行空間布局、功能劃分和景觀設計的過程,旨在創造一個既符合生態要求又兼具美學價值的公共空間。而環境藝術設計則是以藝術的手法對環境進行改造和優化,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推動二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為城市注入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藝術氣息。濱水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景觀規劃不僅關乎城市的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環境藝術設計通過巧妙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將濱水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審美價值,更使城市在快速發展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然后,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濱水區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景觀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布局和設計,使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也為市民提供親水、休閑的公共空間。這種融合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為市民創造一個宜居、宜游的生活環境。最后,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濱水區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區域。通過合理的景觀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濱水區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促進城市經濟繁榮發展。同時,這種融合也能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旅游業、文化產業等,為城市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任務,要求規劃者在充分考慮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運用創新的策略和手段,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堅持生態優先,強化自然與人文的融合。濱水區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景觀規劃必須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合理的植被配置和景觀設計,營造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提升濱水區的生物多樣性。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設計者應充分挖掘濱水區的自然美,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景觀風貌。
第二,注重功能布局,實現空間與活動的互動。首先,充分考慮濱水區的自然生態,合理規劃綠地、濕地等生態空間,確保水體的自然流動和生態良性循環。其次,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濱水區往往承載著城市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設計師應將這些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然后,注重當地民俗文化的表達,設計師可以通過觀察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了解其風俗習慣、節慶活動等,將這些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讓游客可以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氛圍。最后,考慮功能布局與人文特色的融合。在功能布局上,設計師應根據濱水區的人文特色進行合理規劃。例如,可以設置文化體驗區、手工藝品展示區等,讓游客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置親水平臺、觀景亭等設施,讓游客得以感受到當地的人文氣息。
第三,引入科技手段,提升規劃與設計的智能化水平。首先,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設計的精準性和效率。設計師可以通過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濱水景觀的設計方案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對濱水區的環境條件進行參數化和數字化精確調控,從而更好地預見和優化設計效果。其次,應用仿生技術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設計者可通過模擬生物高度完善的生理機能與自我進化過程,形成高效低耗、自覺應變的空間環境保障系統,以提升景觀的視覺效果,增強其對環境的適應性,促進生態平衡。然后,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智能調控。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濱水區的溫度、濕度等自然因素,自動選擇適宜人群停留、交往的場所,創造舒適、節能的外部空間環境,以提升濱水區的使用體驗效果,降低能源損耗。最后,通過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應用推動綠色設計。設計師可以運用環保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減少濱水景觀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基金項目:內蒙古農業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專項“ 清朝初期蒙古文石刻碑文文字造型修復虛擬仿真系統研究”(BR220209);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回鶻式蒙古文字數字字體自動生成技術研發”(2023YFSW0004)
作者簡介:塔拉(1982—),男,內蒙古錫林浩特人,博士,內蒙古農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