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明是人類延續至今的歷史文明之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聚了力量,在各大高校積極推進美育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將黃河文化融入其中,不僅有助于豐富美育內容、提升教學成效,而且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黃河三角洲文化概要》一書邏輯嚴密、行文連貫、整體性強,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現了黃河三角洲的文化概要,有利于讀者透徹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為高校美育工作與黃河文化的融合提供借鑒,促進黃河文化資源與高校美育的多元交流,使高校學生自覺承擔起發揚與傳承黃河文化的歷史使命。
全書共分為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黃河文化概述,以史前文化為起點深入探討黃河三角洲文化的地域界定、歷史淵源、基本特征,系統論述了傳統文化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對近現代文化和當代文化進行了精確提煉,創造性地提出了三角洲文化的發展策略。作者重視文化體系的地域性和整體性,著重提出了未來文化的發展遠見。第二部分闡述名人文化,該部分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內容,名人歷史可以生動體現地域文化的內涵底蘊和文化特色。第三部分為民間文化,該部分作為專題展開論述,著重體現了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第四部分講述了文化資源,在當前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圍繞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的課題,為文化資源開發提供了理論指引。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濫觴,高校通過發揮教學、實踐等優勢來傳承中華文明,實現了中國精神的回歸,將黃河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藝術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過開展藝術實踐,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拓展藝術素材,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黃河文化,為美育教育注入新活力。
第一,加強高校學生的藝術實踐,感受黃河精神洗禮。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走進藝術實踐基地,感受黃河文化精神、接受黃河文化的熏陶。比如,嘉應觀“塤樂坊” 陳列的“ 黃河泥塤” 以黃河泥土為原料,由治理水患的官兵捏制而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對家鄉的思念,通過參觀實踐基地,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制作工藝、吹奏技藝,而且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在黃河文化的悠久歷史中已成為一種精神寄托與心靈崇拜,在以花饃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資料、了解該非遺文化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在實踐中體會民間文化;在校園開展“黃河服飾風采秀”走秀活動,以傳統禮儀為核心、以黃河文化為載體,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黃河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拓展其藝術認知能力。
第二,讓素材成為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新時代的美育內涵。黃河流域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和社會制度,作為農耕文化的代表,黃河文化囊括了三晉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諸多文化形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梳理出黃河文化的發展脈絡,挖掘其倫理價值,探尋黃河文化的基因。在音樂教學中,以“音樂鑒賞” 課程為例,教師通過積極挖掘與黃河文化有關的音樂內容,讓學生結合教學大綱,掌握基本樂理并有意識地挖掘黃河文化素材,從陜北信天游、山西民歌、沂蒙小調中,使學生全方位感受黃河文化的鄉土氣息;在《黃河大合唱》的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樂理,提升傳統音樂賞析能力,而且要讓他們明白音樂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拓展黃河文化素材,將其源源不斷地注入新時代的美育課程中;在進行以“ 黃河水、中華情” 為主題的黃河文化教育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探尋黃河文明、朗讀黃河詩歌以及系統了解黃河治理故事,讓學生梳理黃河歌曲、聆聽黃河旋律,感受黃河文化的磅礴氣勢及其給予中華兒女的巨大力量。
第三,提升學生審美理論水平,凝練個體審美意識。美育教育對高校學生的教育成效不應僅停留在感官層面,更應該上升至理論層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拓展藝術自覺,凝練個體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創新教學方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趣味。比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項目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藝術課題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收集、先期調研,寫作調研報告和開題報告,選取黃河文化相關的藝術課題制作微課、微視頻,在整個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黃河文化的認知,而且能提升自主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形成深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積極占領網絡高地、宣傳黃河文化、傳播黃河精神、講好黃河故事,選取微課、微視頻在網絡上展播,引導學生積極評論反饋并及時修整。教師團隊在文稿寫作、講解宣傳、后期剪輯、播放投入等方面進行合理的任務分工,持續投入優質教學內容,學生既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藝術修習、拓展藝術品鑒能力,也可以汲取更多優質藝術課程持續深造。
作者簡介:張征(1980—),女,重慶人,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