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據史料記載,遼代的器物曾經在外來文化與漢文化的影響下達到了空前的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摩羯”相關描述源于古印度,是印度神話中的水中神獸。摩羯紋自傳入中國后,其形象經歷了從簡單模仿到獨立創新的演繹過程,在遼代還出現了擬人化審美特征的應用。遼代人首摩羯器物造型獨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法、二重證據法以及實踐研究法,全面剖析遼代人首摩羯壺的審美特征,分析其在民族交融下的擬人化造型,提取元素進行服飾創新融合設計。通過在現代設計中的實踐,詮釋遼代人首摩羯壺的應用價值,探索在藝術設計中的更多創造空間。
關鍵詞:遼代;人首摩羯壺;藝術審美;擬人化;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23-0008-04
一、研究背景
2023 年10 月28 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同各國加強友好往來,共同打造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由此可見,各民族間的互通、互鑒十分重要。
文章中所闡述的遼代處于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的要塞,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外來文化為遼代器物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這一時期的器物藝術呈現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其中,遼代摩羯器物造型特異,種類繁多,堪稱我國器物造型史中的“奇葩”。遼代人首摩羯壺作為多種文化交流的產物,承載了遼人對造物藝術的文化需求,目前,關于遼代摩羯器物的創作實踐還暫未有學者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力爭在相關研究基礎上,通過設計實踐從全新的角度詮釋遼代人首摩羯壺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內涵。
二、摩羯紋樣的歷史淵源
(一)印度神獸“摩羯”
摩羯,梵語“Makara”[1],是印度神話中的水中神獸,后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中的圣物,有“魚中王”之稱。它是一種復合動物,其形象為:獸首獸蹄,鼻子蜷曲有利齒,魚身魚尾,形似“鱷魚”(圖1)。有學者認為,這種復合動物的形象源于鯨魚;部分學者則認為摩羯是魚、象、鱷魚3 種不同動物的組合形象[2];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其造型是摩羯羅,水神伐樓那的坐騎,長著羚羊的頭和前腿、魚的身體和尾巴[1]。這種復合動物形象被用在各種場景中,成為流行于印度的裝飾紋樣。
(二)“摩羯紋”的中國化進程
1. 傳入期:自古代絲綢之路開辟以來,摩羯紋在魏晉時期隨佛教的東進而傳入中國。最早相關記載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的傳世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摩羯形象。畫中洛神御船而行,兩只“異獸”隨船兩側,此二獸鼻子上翹蜷曲,長舌利齒,魚身魚尾,應屬于摩羯(圖2)。《曹子建集》中記載:“滕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3],而《山海經·西山經》“秦器之山,濩水出焉,是多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4]中的鰩魚指的就是長有翅膀的鯉魚,這正與魏晉摩羯魚的造型相契合。在北周莫高窟296 窟的壁畫中也出現了卷鼻巨齒,雙翅魚尾的摩羯形象[5]。
2. 創新融合期:自傳入中國后,摩羯形象經過了簡單的外形模仿,逐漸過渡到自主創新的設計階段。隋唐時期,摩羯紋樣融入龍首造型,同時又保留了濃郁的印度風格(圖3)。唐晚期,摩羯紋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魚和龍形象并賦予其幸福美好的象征。龍首羽翅的摩羯表達了魚化龍時“魚躍龍門,一飛沖天”的吉祥寓意,并逐漸形成本土化的摩羯形象。
3. 蓬勃發展期:遼宋時期,本土化的摩羯完全取代了印度時期的摩羯形象。從遼代開始,摩羯的翅膀比以往小且更加貼緊身體,整體的造型會更接近魚的形態。摩羯的頭部已經沒有印度形象中的長鼻卷曲向上、利齒外露的猙獰特點。在遼代除了將摩羯作為裝飾紋樣應用以外,還以器物的形式呈現,建筑設計中也時常出現,題材變得豐富多樣。摩羯紋與中國傳統紋樣相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特征和藝術審美的造型,反映了遼代多元融合的社會背景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內涵。
4. 衰落期:明清時期,摩羯紋飾已非常少見,從現存的摩羯器物看,它的外在形象與印度摩羯形象已有較大差異。雖然仍保留有“龍首、魚身、鳥翼”的造型特征,但與前期的摩羯形象已相差甚遠。
綜上所述,對摩羯紋的研究不僅僅是裝飾紋樣的研究,還是對其深層次的文化背景,思想情感及時代特征的研究,展現了古代中國對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體現了外來文化從吸取、融合到創新設計的過程。
三、遼代人首摩羯壺的審美成因
(一)多元兼容
遼所處的時代正是各民族的大融合時期,遼人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等方面逐漸向中原靠攏,遼代建立初期十分注重對漢文化的學習,尤其是儒家文化,耶律阿保機下令在全國范圍內修建孔廟,尊崇孔子并學習儒家學說。遼統治者不斷效仿學習中原的制度,并結合自身的管理方式,創造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澶淵之盟”致使遼宋兩地簽訂合約并開放互市,當時在遼地生活的漢人有很多,遼代統治者對于生活在遼地的漢人慷慨接納,采取“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6] 的政策。“因俗而治”緩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維護了遼代政權,極大促進了民族融合。自此,遼人汲取許多先進的中原技術,促進了遼代器物的發展。
遼人作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持續地東征西伐,草原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動中西方沿線的貿易發展。由于唐朝晚期“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絲綢之路的發展受到沖擊,遼人握住歷史的接力棒,草原絲綢之路的拓展在遼代再次達到高潮。在遼代的疆土上,各國往來的使者絡繹不絕,帶來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及不同的藝術、文化,促進了遼代在諸多方面的發展,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擬人化審美
遼代摩羯擬人化的形象設計可能受到迦陵頻伽的影響。迦陵頻伽也被稱為迦陵鳥,是來自佛經中的神奇鳥類。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著無厭[7]。其形象為人首鳥身,頭梳發髻,面部豐腴,額點朱痣,上身裸露,呈飛翔狀。
最早在印度,迦陵頻伽還是鳥的樣子,因此學界中有“人首鳥身形象”轉化自印度共命鳥而非源于中土的說法;同時,有與古代西方翼神獸(例如塞壬)相結合的說法;也有多種文化因素碰撞結果的說法。還有一些學者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首鳥身的形象就有很多。例如一些漢代畫像磚上的日神、月神造型(圖4),部分魏晉磚刻上的人首鳥身圖等,說明人首鳥身這一造型可能是中國本有的。迦陵頻伽的形象演變應該不是單一的來源,而是以人為載體的多種文化相互交融與碰撞的產物,最后形成具有象征寓意的形象。
隋唐時期,迦陵頻伽人首鳥身的形象大量出現,主要出現在石窟寺、佛塔、地宮以及墓葬中。他們人首鳥身,雙翼舒展,朱唇飽滿,露出圓潤的肩臂,頭戴童子冠或菩薩冠,或表演歌舞或手持樂器演奏(圖5)。遼代出土的這兩件人首摩羯壺就與迦陵頻伽形象頗為相似,少女頭梳雙髻,朱顏玉潤,魚身鳥翼,集中體現了佛教及漢文化對北方游牧民族審美的影響,反映了遼代精神文化在器物造型上的藝術表現。
(三)小結
由此可見,遼代人首摩羯壺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的極具藝術性的瓷器,多元文化互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是中華文明崛起的重要基礎。藝術不是單一的存在,是集文化、設計、美學于一體的學科,反觀設計創作,也離不開藝術、文化、美學的影響。
四、遼代人首摩羯壺的審美特征
遼代出土了兩件具有代表性的人首摩羯壺,巧妙地將人、魚、龍、鳥等動物融為一體,造型獨特、神態逼真。人首摩羯壺作為遼瓷中罕見的藝術精品,是遼代匠人造物藝術高超的反映,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表現。契丹陶瓷在造型上注重形式美法則,以及輪廓線條的應用,如各種直線、曲線、弧線、折線的巧妙運用,節奏韻律的變化等[8]。
(一)稀有的造型
白釉人首摩羯壺整體呈U 形,壺身通體為白釉,有象牙般的質感,清爽通透。人首魚身,壺的前端為少女的頭像,頭梳發髻并帶有發帶,頭頸肩處有絲帶裝飾。少女雙手捧著一龍頭,龍嘴為出水口,壺身呈魚形,身體刻有細密鱗片,魚尾呈上翹之態,靈動雀躍。魚腹兩側分別刻有翅膀,并刻畫出羽毛形態,壺身上方中部有一花瓣形注水口,頭像后腦勺處與魚尾之間有一橋形提梁。(圖6)
醬釉人首摩羯壺整體為U 型,視覺上更加細長,通體為醬釉,古樸沉重。人首魚身形,壺的最前端為龍頭,頸部上方為一少女頭像,雙目凝視前方,神態自若。發髻整齊結瓣如蓮花狀,頸肩處有織物裝飾。少女雙手捧著龍頭,嘴巴呈張開之態,龍嘴為出水口,壺身為魚形,身體刻滿細膩鱗片,魚尾舒展上翹,兩側附有雙翼。壺身脊背處有圓形注水口,女童腦后與魚尾之間有橋形提梁的手柄。(圖7)
這兩件極具代表性的人首摩羯壺端莊大氣,嚴謹鮮活。讓人驚嘆的不僅是獨特的外在造型,而是背后匠人精妙絕倫的雕刻工藝,刀工婉轉流暢,充分體現了遼瓷的大氣且精美的特點,反映了遼人高超的創作天賦與獨具匠心的藝術審美,促進了遼瓷的蓬勃發展。奇特怪異的造型是遼代人首摩羯壺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展現了遼人自由灑脫的性情,暗藏了遼人出神入化的造物藝術。
(二)實用的功能
遼統治者保持著先人在游牧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居處無常,四時轉徙。受“四時捺缽”制度的影響,人首摩羯壺可能是用來裝水的器具,整體呈U 型,壺身對稱受力均衡,在行帳前進的過程中更具穩定性。壺身上方蓮花形注水口與前端龍嘴出水口相呼應,小而精致,不易外溢。少女后腦與魚尾間的橋形提梁作手柄,方便人們拿放,充分體現了遼人的造物智慧,在今天仍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人首摩羯壺以流暢的U 形模擬了魚躍出水面的游動感,安靜的少女與靈動雀躍的魚尾,展翅欲飛的羽翼相結合,表現了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形式美感。少女雙手捧龍頭,龍口出水有“細水長流”的寓意,給使用者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可見,在滿足觀賞性的基礎上強化功能性是契丹陶瓷藝術在造型上的重要原則和基本特征。
(三)豐富的精神內涵
遼代的陶瓷匠人創造性地將人與摩羯合為一體,寄托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和對文化的崇敬,堪稱是遼代摩羯造型的精品。原始社會時期,魚紋就已經出現在陶器中,并伴有生殖繁衍的社會意義。幾千年來,魚被賦予多子多福、吉祥富貴的象征,而魚與人的結合被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命輪回的憧憬。《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就表達了人們對死而復生的向往“有魚偏枯,名曰漁婦。顓頊死既復蘇。[9]”遼代人民對生命的崇拜使摩羯紋更進一步發展,人首摩羯壺作為貴族墓葬的隨葬品,有庇佑幽魂,事死如生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人首摩羯壺還體現了遼人對佛教文化的尊崇。蓮花口徑和飄帶裝飾既具美感又有教化寓意,蓮花紋在佛教中寓意圣潔、幸福美滿,反映了佛教文化在遼代的傳播和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本不具有情感的摩羯器物,在遼代匠人的手中注入對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帶給我們具象化的情感與溫度。使遼陶的精神內涵更加豐滿,表現出濃烈的審美特征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審美特征總覽
人首摩羯壺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情感,即從線條的應用,節奏的把握,到人與動物的創新融合,再到吉祥美滿、熱愛生活的文化內涵,全方位展現了遼瓷超凡脫俗的藝術特征,是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罕見精品。
對人首摩羯壺的審美探析中,受益頗深,從整體形象到細節刻畫,從擬人化造型到審美趣味表達,古人在創作中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稀有的造型、實用的功能以及豐富的精神內涵,對接下來的設計應用提供了極具價值的靈感。
五、遼人首摩羯壺在服飾中的創新設計實踐
(一)大眾調查問卷分析
在設計實踐初期,通過對大眾進行遼代摩羯器物認知度以及遼代摩羯器物的研究是否有意義的問卷調研,并對問卷結果簡要分析,為文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數據支撐,也為后續設計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支持(其中,收集有效樣本168 個)。(表1)
綜上調研,在大眾對遼代摩羯器物的了解程度調研中,近96%的人基本上沒聽過,可見大眾對遼代摩羯器物的了解匱乏。其中,有76.79% 的人認為遼代摩羯器物的歷史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失的,應加強對遼代摩羯器物的研究和宣傳。此次調研報告顯示,98.44% 的人認為對遼代摩羯器物的傳承創新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是我們應該重點思考的。
(二)人首摩羯壺應用元素概述
遼代人首摩羯壺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從局部的細節元素,整體的藝術造型,再到深層的文化內涵,無一不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影響。
1. 造型、紋樣:遼代人首摩羯壺以多元文化為靈感,巧妙地將人與動物融入瓷器設計中,生動活潑的少女形象,精致細膩的摩羯紋樣,展現了遼瓷的精妙絕倫。這種擬人化的設計不僅讓瓷器靈動有趣,還深刻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世間萬物的敬畏,人首摩羯壺中包含“人、鳥、魚、蓮花、龍”等紋樣,而這些紋樣在現代設計中十分常見。在中國傳統中,魚象征著吉祥與富貴,鳥象征著自由與智慧,蓮花象征高潔,它們不僅是裝飾紋樣,更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
2. 色彩、質感:遼代人首摩羯壺的釉色極具特點,有白釉醬釉等色彩,白釉明亮通透,醬油古樸深沉,體現了古人對色彩美的追求。將人首摩羯壺的色彩運用在服飾設計中可以展現出古典與現代的碰撞,增添韻味。經過歲月的洗禮,人首摩羯壺產生了裂紋,形成了一種殘缺、破碎的美感,而裂紋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也十分常見。
綜上分析,遼代人首摩羯壺對現代設計的影響不止停留在視覺上,更多的是對精神內涵的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創新設計讓千年前的遼代人首摩羯壺穿越時空更加鮮活地展現于當代設計中。
(三)人首摩羯壺在服飾中的創新設計實踐
1. 靈感來源:服飾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箱包的實用性滿足了人們日常需求。如圖所示(圖8),此件作品名為《摩羯》,靈感來自遼代的人首摩羯壺。對人首摩羯壺進行創新轉化設計,通過造型、紋樣、色彩、面料質感等展現遼代器物藝術的獨特魅力。結合箱包的實用性,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突出觀賞性,賦予深層的文化內涵,是摩羯包設計的重要思路。致敬文化的同時,不斷尋求新的創意和突破,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讓遼代人首摩羯壺在服飾設計中變得更加具象化、實用化。
2. 設計理念:以摩羯包為載體,將遼代人首摩羯器物文化創新融入設計中,提取摩羯壺的造型、紋樣、色彩以及文化內涵等元素,通過解構、夸張、擬人的設計手法呈現在作品中,其中擬人化的造型是摩羯包的設計重點之一。將摩羯紋樣拆解、簡化,利用面料的特性以及工藝的可塑性,突出人首魚身與鳥翼結合的怪誕造型,讓整體的設計更具獨特性和時尚感。以棉麻環保面料為主,手工壓褶、立體珠繡工藝為輔,展現精致細膩、栩栩如生又極具實用性的摩羯包設計。
3. 人首摩羯壺在《摩羯》包中的創新設計
(1)造型創新:摩羯包整體設計呈U 形,與人首摩羯壺造型相契合。流暢的U 形包身設計,既滿足了實用的功能性,又極具觀賞性。整體造型突出魚躍出水面的靈動與俏皮,與人首摩羯壺所蘊含的“魚躍龍門、一飛沖天”的美好祝福相呼應。包帶的設計也采用U 形,轉化自人首摩羯壺的提梁手柄,既保留了人首摩羯壺的形式美,也吻合當代人們對實用性的要求。
(2)擬人化:擬人化的造型設計為摩羯包注入靈魂,將人首魚身形象進一步簡化,從三維立體轉化為二維平面,保留傳統中人與魚相結合的美好寓意,也符合現代簡約時尚的設計需求。在設計中,簡化人首,細化魚身,去掉繁復的鱗片,使整體造型更加纖細流暢,展現少女的柔美靈動。夸張翅膀元素,給人自由翱翔的灑脫感,安靜的少女、靈動的魚尾、展翅的羽翼相結合,表達了動靜結合的形式美感。
(3)色彩、質感創新:摩羯包的色彩選用淺沙色,自然質樸而有溫度。淺沙色與白釉摩羯壺的顏色極為接近,色彩的斑駁與經過時間洗禮的摩羯壺顏色相呼應,給人帶來溫暖舒適的視覺感受,同時也能感受大漠的風情神韻。面料選擇了帶有肌理感的棉麻提花面料,有傷痕浮雕質感,與摩羯壺上歲月斑駁痕跡相吻合,通過對面料肌理的塑造,刻畫細膩傳神的視覺形象。
(四)人首摩羯壺在服飾中的工藝創新
1. 包身工藝:摩羯包長31 厘米、高28 厘米、寬6 厘米。制作中為了模擬人首摩羯壺挺闊的造型,在包身的面料中附兩層襯,一層硬襯一層厚軟襯。將面料、里料縫合在一起,U 形包的形態初步呈現。為了保持掛耳的挺闊度,分別附兩層襯。將制作完成的掛耳與包縫合。在包帶的兩端加入扣環,連接掛耳(圖9)。
2. 摩羯裝飾工藝:提取人首摩羯壺的視覺肌理,在面料上勾勒出翅膀、人首魚身元素的大體形態,通過對曲線、折線的運用,在面料上隨意縫制出褶皺肌理效果,增加細節塑造,整體層次更加豐富。在硬襯上勾勒豐腴的少女面龐,用面料進行細致刻畫,若隱若現的人首形態是制作過程中的難點之一。(圖10)
3. 細節刻畫:通過手工細節點綴突出人首摩羯壺的輕快透亮。在褶皺肌理處縫制小米珠、珍珠做裝飾,增加層次感。透亮的小米珠營造出波光粼粼、輕盈飄逸的視覺效果,仿佛魚躍出水面,陽光打在身上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美感。(圖11、12)
(五)設計小結
針對此次創新設計成果展開二次問卷調查,就遼代摩羯器物傳承創新設計進行大眾反饋調查并做分析(其中,收集有效樣本192 個)。(表2)
綜上圖表,對于本次設計實踐完成的摩羯包有97.92% 的人表示喜歡,其中77.60% 的人對摩羯包的設計創意感興趣,58.85% 的人喜歡它的設計造型,還有51.04% 的人被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所觸動。由此可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是可行的,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即滿足大眾對文化的需求,又滿足現代設計審美的需求。其中98% 以上的人期待能夠有更多方面的設計成果。因此,在現代設計中靈活融入文化,使人們透過設計可以用心感受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魅力,提升內在價值,凸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能夠有效推動設計的良性發展。
遼代人首摩羯壺在服飾中的設計應用是文章重要的創新點之一,從淺層含義到深層寓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外在形象的組成元素進行了逐步解讀,對背后蘊含的人文風情、流風遺俗得到了深層剖析。通過此次設計創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創作中不會枯竭的源泉與動力,以文化為落腳點,向世界輸出承載文化的設計。
結語
遼文化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物質文化之一的遼代陶瓷,則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百花園中一支散發著北方草原氣息的奇葩。
遼代的人首摩羯紋器物展現了盛世大唐的流風余韻,同時體現了佛教和中原文化對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深遠影響。其設計風格粗獷豪放,卻又融合了細致傳神的元素,彰顯了遼代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審美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從摩羯紋的不斷演變發展和創新融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外來紋飾已經被漢文化汲取,反映了摩羯紋日趨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歷程,折射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以及絲綢之路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基金資助: 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NHFZ20240127)
參考文獻
[1]粟紹巍,張晶.中印摩羯紋源流考辨[J].美術大觀,2021(12):118-124.
[2]楊伯達.摩羯、摩竭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6):41-46+96-97.
[3]曹植.曹子建集(卷三)[M].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明活字本,民國八年:44.
[4]伯益.山海經傳·西山經(卷二)[M].清乾隆嘉慶間鎮洋畢氏刻經訓堂叢書匯印本,清乾隆嘉慶間:80.
[5]王飛.摩羯文飾的中國化進程及演變規律[D].內蒙古大學,2014.
[6]脫脫.遼史·儀衛志二(卷56)[M].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清乾隆四年:1333.
[7]計曉云.漢譯佛典中音樂鳥及其形象研究[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5(03):62-68.
[8]李曉峰.契丹藝術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85.
[9]伯益.山海經傳·大荒西經(卷十六)[M].清乾隆嘉慶間鎮洋畢氏刻經訓堂叢書匯印本,清乾隆嘉慶間:363.
[10]尹釗,李根,張繼超.從摩羯紋的演變談古玉的斷代[J].收藏與投資,2016(09):84-87.
[11]崔寧,王宬.遼代通遼地區草原絲綢之路的中外交流[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01):23-28.
[12]谷莉.宋遼夏金時期摩羯紋裝飾與造型考[J].文藝研究,2013,(12):170-171.
[13]楊小燕.形與意考:唐至宋遼金時期摩羯紋的象生化和擬人化設計[J].中國藝術,2022(04):92-97.
[14]吳圓,梁燕.基于形狀文法的寶相花紋樣創新設計及應用研究[J].設計,2024,37(04):1-5.
[15]常櫻.摩羯紋在中國的傳播與興衰[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03):126-135.
[16]首都博物館編.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2:230.
[17]編輯委員會編.四川漢畫像磚.中國畫像磚全集[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12:166-167.
[18]耿陽,劉婧.滿族刺繡詩性意象在校園文創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24,37(09):8-13.
[19]陳賢昌.跨界融合下現代粵繡題材創新設計與表現[J].設計,2024,37(0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