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風光資源豐富,張家口目前并網運行超過15年的風電場有11個,總規模約65萬千瓦,涉及風機約600臺,預計到2030年,累計退役風機設備將超過200萬千瓦。盡快健全設備循環利用體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提升示范區建設效能,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河北樣板。
目前,我省新能源設備回收體系建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完備。省級實施細則尚未出臺,法律體系有待更新,回收處理報廢設備處理分類不明確,企業存在法律風險。二是回收利用市場體系仍待完善。風電、光伏設備回收利用過程中相關標準和規范有待明確。商業模式仍待探索,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尚未建立起收儲物流網絡、集中處理基地、信息服務平臺等關鍵基礎設施。三是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亟待培育。目前風電、光伏設備回收利用再加工技術水平較低,產學研用融合的示范性項目尚缺。
圍繞構建新能源設備循環利用體系,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頂層設計。一是出臺規范性政策,保證國家規劃落地實施。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管、明確各方責任、穩定市場預期。二是積極推動立法更新。建議加快新能源設備循環利用立法進程,明確相關廢棄物性質,有序推動成熟政策法規化。三是制定支持政策。建議圍繞新能源循環經濟產業制定稅收、用地、用能、研發等專項優惠政策,扶持產業起步壯大。
健全回收網絡,推動市場體系建設。一是盡快制定完善標準體系。出臺針對設備組件回收與再利用各環節的單項技術規范和企業管理規范。二是創新探索商業模式,吸引社會投資。鼓勵成立跨區域、跨行業聯合體,促進產業規模化、協同化發展。三是設立新能源設備回收利用專項基金,強化產業引導措施,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完善回收網絡建設。
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一是高標準打造“新能源設備循環利用產業園區”。建議在張家口打造河北省新能源設備循環利用中心,給予政策支持,打造京津冀新能源固廢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二是加強京津冀產學研用合作。搭建創新合作平臺,統籌利用好三地在人才、資金、技術、資源方面優勢。三是打造一批示范性項目。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先行先試,聚焦“回收利用、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等產業鏈關鍵短板,打造區域性回收利用基地和改造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