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融合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兼顧生態平衡、資源循環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建設的典型體現。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對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不充分。生態農業可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及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和碳排放,提高綜合社會效益,目前省內對此認知和價值挖掘不夠。二是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不完整。我省生態農業大多依托傳統種植、養殖模式,鏈條尚不完整,生態設計、生態生產等前端環節相對滯后,生態營銷、生態消費等后端環節發展不足。生態農業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消費者對生態農業產品的認可度、信任度較低。三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區域生態農業技術體系不完善。在生態農業實踐中,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型人才短缺,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為促進我省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培育龍頭企業,引領生態農業新質生產力建設。龍頭企業具有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優勢,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提升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二是提升龍頭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引導龍頭企業圍繞“雙碳”目標,打造一批生態低碳農業示范樣板。三是提升龍頭企業生態品牌發展能力,引導龍頭企業充分挖掘生態低碳農產品的特色優勢,制定產品標準,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打造有影響力的生態產品品牌。
強化生態農業產業布局規劃,實施龍頭企業生態農業示范工程。立足我省各地區位優勢、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強化生態農業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精心篩選設計示范生態工程內容,以構建種養循環產業鏈為目標,采取多種生態生產模式,配套多樣技術類型裝備,建設完備的生態農業關鍵技術示范工程。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碳核算技術體系建立。建設集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新興業態生態農業工程,依托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有效降低生產、運營和管理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借助智慧農業技術和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以高質量數據支撐生態農業價值實現。
建立獎勵機制,增加對龍頭企業生態農業推廣的資金投入。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將生態農業推廣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二是進一步完善投入獎勵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農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