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協重要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在履職工作中,清河縣政協緊緊圍繞協商這一主責主業,暢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力促成果轉化,推動政協協商議政提質增效。
搭建反映社情民意平臺,實現了解民意“全覆蓋”。委員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體。縣政協發揮委員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在不同界別的委員中設立“委員議政工作室”66個,搭建起反映社情民意的平臺。由此,依托“委員議政工作室”66個“點”、政協專委會5條“線”、10個界別組1個“面”,做到點、線、面結合,實現了反映社情民意在委員中的全覆蓋。及時召開推進會議,發揮好“委員議政工作室”在反映社情民意中的作用,切實把“委員議政工作室”這一品牌擦得更亮、做得更實,以新平臺賦能履職新提升,真正為群眾服好務。第一批申請成立“委員議政工作室”的萬長華委員,積極利用自己作為牙醫的職業優勢,在與患者和醫護人員“拉家常”過程中,了解到不少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小區街面商業樓物業管理屬于城管還是小區物業公司,責任由誰來承擔的問題”“部分商業區街道路面停車難的問題”“雨季城區道路積水問題”等。通過與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交流溝通,他不僅與群眾相互加深了了解,而且對群眾的誤解總是能夠第一時間積極引導并化解,對于群眾提出的好的意見建議,原原本本地反饋給縣政協辦公室,以社情民意形式向上反映,為縣委、縣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暢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打造聯系群眾“直通車”。社情連著民意,民意也是社情。為進一步聽取委員呼聲,反映群眾訴求,縣政協積極暢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開通了“社情民意直通車”微信小程序,使委員反映社情民意更快捷、更方便。縣政協工作人員將放大后的“二維碼”張貼在了每一個委員工作室的醒目位置。委員或群眾,只要拿起手機,動動手指,就可以隨時將自己的意見建議反饋給政協。委員和群眾的大事小情,藏在心里的一些知心話、煩心事,通過小程序原汁原味地反映給政協,縣政協照單全收,努力當好委員的“娘家人”、群眾的“連心橋”。“社情民意直通車”小程序開通僅一個多月,就收到委員和群眾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100余條。縣政協第一時間進行整理,反饋給有關部門,有30多條意見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
力促社情民意成果轉化,彰顯履職為民“新作為”。為了使委員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提了不白提,提了有效果”,縣政協在促進社情民意成果轉化上下功夫,組織委員和有關部門就委員反映的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座談,進一步把問題摸準,把建議提實。委員反映的“促進全民健身事業”“解決城區內行道樹木遮擋路燈”“升級建設高標準濾清器濾材及產品檢測實驗室”“解決龍江小學門口路面狹窄下雨積水問題”等4條社情民意信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縣政協多次深入現場了解實情,與有關部門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將形成的調研成果提交縣委、縣政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對縣政協反映的4條社情民意信息作出批示,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委員和群眾都說:“政協社情民意直通車真管用,幫助群眾解決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