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邱縣政協認真貫徹落實全市政協委員工作陣地建設會議精神,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工作的總基調,縱深推進“1725”(即1家委員聯絡中心、7個委員之家、20家協商e站、50個社情民意工作站)工程建設,積極探索創新政協基層實踐,實現了“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協助黨委政府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委員履職效果”的預期目標。
建好委員聯絡中心,搭起服務委員平臺
縣政協機關立足自身定位,選優配強工作專班,高標準打造委員聯絡中心,牽總全縣政協委員工作陣地建設和委員聯絡服務工作。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在工作人員編制普遍緊張的情況下,積極向縣委爭取,調入全日制本科工作人員3人,配備電腦3臺、打印機1臺,明確一名科級干部專職負責,確保委員聯絡服務工作高效運轉。
二是定期組織培訓。實行委員“周五學習日”制度,由委員聯絡中心提供學習提綱,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重大決策部署通過委員微信群傳達到每一位政協委員,最大程度凝聚共識。
三是強化委員服務。設立委員會客室,開通24小時委員服務熱線,隨時接待政協委員、界別群眾來訪,面對面聆聽群眾的呼聲、幫助委員解決自身發展中的難題。截至目前,接待來訪21人次,接聽委員服務熱線32人次,反映政協委員自身發展問題5個、社情民意信息16件,其中政協直接協調解決6件,向政府轉交15件。
建好委員之家,搭起干事創業平臺
縣政協依托委員活動組黨支部建設7個“委員之家”,努力打造政協委員學習交流、協商議政、擔當干事的平臺。
一是推進委員活動常態化。明確黨支部書記為牽頭負責人,黨員委員為核心,采取“中共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辦法,拓展到每一名政協委員。每月至少進行一次集中學習研討活動,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協商議政活動,開展一次主題宣傳活動,每半年至少完成一個調研課題。截至目前,開展各類活動30余場次,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推動委員干事創業。以成立的“委員之家”為工作單元,創新開展“我為邱縣發展作貢獻、爭當最美政協委員”活動,引導委員發揮人脈資源豐富的優勢,從不同層面助力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組委員圍繞“食品產業裂變發展”開展協商議政,邀請關聯客商來邱考察,促成兩個項目落戶邱縣;社會發展組聚焦縣城排澇工程建設開展民主監督,確保工程在雨季之前竣工投用。
三是開展“五進五促”活動。以活動組為單位開展以“進機關促服務、進企業促發展、進社區促善治、進農村促振興、進學校促育人”為主要內容的“五進五促”活動,開展消防安全、防溺水宣傳及“義診服務”20余(場)次,受益群眾1萬余人次。
建好協商e站,搭起凝聚共識平臺
縣政協充分發揮政協獨特優勢和作用,把廣大政協委員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創新提出了設置協商e站思路,作為延伸和拓展履職活動的陣地,并把此項工作作為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合力的基礎工作來謀劃推動、組織實施。
一是高標準推進。按照“試點先行、穩步實施、分期分批”原則,先期在社區、鄉村、企業、醫院、學校等地點建設協商e站20個,明確1名政協副主席包聯、1名政協機關干部和1名委員具體負責,及時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和汲取民智。目前,均達到了“三有”“五上墻”建設標準。
二是高質量落實。組織“共話民生實事”“優化營商環境我來談”等各類活動70場次,參與、接待及走訪界別群眾1000余人次,幫助解決問題60余個,實現了“一個委員”影響“一眾人群”的乘數效應。如縣政協主席謝國軍獲悉東城國際協商e站反映的“新建興邱公園公廁大門緊鎖,行人無法正常使用”的問題后,立即召開專題協商座談會,住建、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等部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細化分工,千方百計趕進度,使其一周后投入使用,破解了老商業片區群眾“如廁難”問題。
建好社情服務站,搭起民意反饋平臺
縣政協按照“一名政協委員設立一個社情民意服務站”的原則,設立社情民意服務站50個,全面落實高標準建、規范化管、常態化用的要求,打通基層協商的“最后一公里”。
當好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員”。每名委員即是社情民意服務站站長,負責各自生活工作輻射范圍內的政策宣傳事宜,向界別群眾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上級黨委、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最大化拓展“朋友圈”、畫大“同心圓”。
當好體察群眾冷暖的“服務員”。建立社情民意常態化收集機制,了解界別群眾生產生活中急難愁盼事宜,特別是對政協委員反饋的重點社情民意,呈報縣黨政主要領導參閱。目前,社情民意服務站共收集涉及醫療、教育、城建等社情民意信息100余件,其中12件重點社情民意信息,引起縣黨政主要領導的重視,批示相關部門限期辦理,推動解決了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