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并指出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要“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開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研究,是完善和發展人民政協理論體系、提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實效的迫切需要,對推動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蘊含深刻的內在邏輯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團結帶領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創造民主實踐中的偉大創造。人民政協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的重要力量,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肩負著重要責任。深刻理解和把握兩者之間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對于在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有效開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從理論邏輯角度,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共同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政協協商民主共同的理論淵源。百余年來,我們黨始終高舉人民民主的旗幟,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致力于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在實踐中賦予社會主義民主新內涵,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措施,并指出“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黨團結帶領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創造民主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二)從歷史邏輯角度,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相同的制度起源
統一戰線是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起源。我們黨自1921年成立至今共經歷了5次統一戰線,歷史實踐證明,統一戰線是中國人民在追求人民民主的實踐中形成的,天然具有人民民主的基因,具有凝聚人心、匯聚民意、集中民智的治理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歷程,同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具有歷史的、內在的親緣關系。人民政協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所建立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現實需要中應運而生,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統一戰線的實現方式,不斷展現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形式。
(三)從實踐邏輯角度,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
人民性、全面性、過程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政協協商民主共同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將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己任,始終高擎人民民主這一鮮明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刻凝煉了歷經百年探索的人民民主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政治保證,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以協商民主為重要的實踐形式,進一步轉化為科學系統的制度安排和真實有效的實踐路徑,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人民的民主道路。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進程中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踐要求
新時代以來,人民政協堅持以協商為主責主業,圍繞專門協商機構建設開展創新實踐,搭建協商平臺,促進互動交流,廣泛凝聚共識,取得了良好成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實踐體系,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彰顯我國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優越性的重要體現,需要在新時代有所作為,擔負起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時代責任。與這一新要求相比,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
一是協商活動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政協協商民主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對協商什么、與誰協商、怎樣協商都有了基本界定,但是縣級政協協商會議仍需規范,具體到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如何選題,怎樣組織,如何更好交流互動、促進意見充分表達,協商成果怎樣轉化落實等,還存在隨意性較大的現象。二是協商的廣度、深度仍需加強。主要是擴大協商覆蓋面,更多吸收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參與協商,再加有的委員對協商的認識不充分,協商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協商質量。三是協商實效性亟需增強。政協協商民主的價值和成效最終體現在協商成果的應用上,但從實踐上看,協商時提出深層次的針對性、可操作的意見建議較少,在促進協商成果轉化方面,還存在重過程輕采納、重答復輕落實、重滿意度輕執行力、重協商成果報送輕跟蹤問效等問題,導致一些有價值的協商成果未能真正發揮應有的效益。
三、全過程人民民主進程中政協協商民主建設路徑探析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扎根于中國基層大地的偉大實踐創造,也必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和發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內容,對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不容替代的獨特優勢和關鍵作用。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要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首要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保證,確保政協協商民主與黨委高度一致、同頻共振。在黨的領導下,一方面,遵循全過程人民民主價值原則,并在其框架內展開;另一方面,進一步激發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和民主底蘊,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一)提升協商能力,進一步激發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內生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過程人民民主作出了“八個能否”“四個要看、四個更要看”“四個相統一”“三全”“三最”等重大論斷,提出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協商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建設是政協履職的關鍵,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體現。一是提升黨政領導干部的協商意識。黨政領導干部的協商素養是推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重要保障。通過線上、線下增加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培訓內容、推廣優秀案例建立獎勵機制、促進協商民主相關活動參與度等,引導黨政領導干部從思想上重視協商,行動上支持協商。二是提升人民政協委員協商能力。政協委員是做好新時代政協工作的主體,提升政協委員協商能力是推進政協履職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持續完善委員學習機制,強化對委員調研工作的指導,吸納先進人員充實到委員隊伍,不斷優化委員隊伍政治把握力和調研能力,在實踐鍛煉中提升委員之間合作共事和聯系群眾的能力。三是提升社會各方面人士參與協商民主的積極性。人民政協作為中國人民在為人民民主而奮斗的過程中創造的民主形式,其優勢就在于它能夠在很高的制度層次上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要不斷擴大協商對象和政協組織覆蓋面,強化宣傳,積極鼓勵群眾參與到政協協商各個環節,創設協商良好氛圍,通過民主實踐增強協商意識,表達自己利益需求,行使權利,為地區發展建言獻策。
(二)加強“三化”建設,進一步推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提質增效。“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新要求。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要牢牢把握“專門”的特殊定位,發揮“專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一是提高協商組織形式“三化”水平。近年來,人民政協推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發展,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協商組織形式。新時代新征程,要本著務實有效、立體多元原則,使人民政協在實踐中創新出來的協商組織形式不斷朝著制度化方向發展,使協商各個環節都能夠按步驟、按程序開展。二是提高協商運行機制“三化”水平。發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需要完善協商運行機制,推動黨的領導、政府決策、政協協商有機結合,確保協商過程有制可依、有章可循。要圍繞各種協商實現形式,形成具體的程序規定,完善協商議題提出、協商活動組織、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和反饋機制。三是提高協商民主過程“三化”水平。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立在各協商主體“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基礎上,協商的過程就是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凝聚共識的過程,要規范協商過程,建立“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協商共識,不斷涵養相互尊重、遵循規則、有序協商、體諒包容的協商文化,引導各協商主體依靠制度、規范和程序參與民主協商,形成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協商秩序。
(三)豐富協商形式,進一步推進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凝心聚力。協商民主以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為主要形式,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政協工作的范圍不斷擴大,持續豐富人民政協協商形式,充分發揮人民政協橋梁和紐帶作用的民主實踐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體現。一是搭建協商平臺。進一步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拓寬協商的領域和范圍,在關涉群眾切身利益的生產生活問題中更好發揮作用。二是拓寬協商渠道。信息技術的進步對于實施更大范圍和更廣參與的協商民主提供了條件,不斷推進“數字政協”建設,強化政協履職與信息技術深入融合,創設網絡調研、遠程協商、電話回訪等協商方式,通過技術的進步豐富協商的渠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拓展協商的深度。三是強化成果轉化機制。黨委政府督查部門應對相關單位推進協商民主成果轉化落實的情況進行督導檢查,通過調研視察、召開協商會、座談會等形式跟蹤了解,確保政協協商成果及時有效得到轉化運用,切實推動政協協商提質增效。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政協聯合項目“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人民政協‘三個水平’提升探索”【課題編號:2023050100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