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推動著當今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益,創新已成為當今人才的必備素質。新課改要求初中教學要以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學目的。語文教學作為中學教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更是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指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老師的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受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在課堂上學生們不敢多說,也不干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質疑,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展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老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徹底改變傳統的老師主宰課堂的慣例。在課堂上營造師生平等的民主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要懂得與學生交流,學會與學生做朋友,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詳情,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種不感到壓抑的學習場景,為他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時間主要分為兩部分,即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時間大部分是老師在掌控,課下時間也被老師留的大量的作業所占用,學生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很少。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主學習就是要從這兩方面著手,首先,在課堂上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逐詞逐句的給學生講解課文,將自己對文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互相討論,以此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俗話說,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位讀者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師要做的是對學生不懂的方面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將學生的課余時間還給學生,課下老師要減少作業量,留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時間去反思當天學的內容,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自己的想法,成為有特長的學生。
三、發掘課文中想象點,啟發學生大膽想象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遠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知識進化的推動力,是創新的開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話題,讓學生展開想象。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展開遐想,假如天帝沒有命令操蛇之神搬走兩座大山,愚公會怎么樣。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會繼續挖山,并囑咐子子孫孫一直下去;而有的學生就會認為愚公會干了一段時間后放棄移山;還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會帶領子孫搬家,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去居住,學生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師不能對個想法做出否定的判斷,因為每個想法都是合理的。以現有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對一些事物產生自己的見解。
四、多開展實踐活動,綜合調動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培養其創造力
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生活,學生的創新能力也需要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因此,老師要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施展自己的創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活動呢?一是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興趣角,如書法角、繪畫角、寫作角等,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發揮。二是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作文比賽等,并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三是組織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讓學生們去體驗大自然,認識解社會。如開展社會調查、野外訓練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展開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傳統的應試教育嚴重壓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組織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調用各方面的資源,為學生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