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高三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度之間的關系,重點分析自尊和執行功能在兩者關系中的中介作用。基于已有文獻和理論基礎,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數據統計分析法,以上海市570名高三學生為研究樣本,測量其體育鍛煉習慣、學業投入、自尊及執行功能的水平。研究結果顯示:(1)高三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呈顯著正相關;(2)自尊和執行功能在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3)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通過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和執行功能,間接增強其在學習中的活力、奉獻和專注表現。研究結論表明,通過培養合理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僅有助于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還能夠有效提高其學業投入水平,實現身體與學業的雙重發展。
關鍵詞:高三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學業投入;自尊;執行功能
一、引言
2022年6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明確指出國家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學校體育的促進計劃,完善學校體育的工作制度,學校要保證體育課的正常進行,保障學生每天在學校進行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傳授促進身體健康的有效方法,預防青少年出現肥胖、駝背、近視等不良健康狀況。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青少年體質健康非常重視,但從已有的研究來看,我國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參差不齊。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通過改善心理健康、促進大腦功能來提高學業表現[1]。然而,當前中國高三學生普遍面臨沉重的學業壓力,日常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這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及學業投入產生不利影響[2][3]。
體育鍛煉對學業投入的正向影響已在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中得到驗證。例如:研究發現,定期參加中高強度的體育活動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其中數學成績的改善尤為突出[4][5]。同時,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緩解心理壓力,從而增強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注力[6]。此外,體育鍛煉還通過促進執行功能的提升,例如:計劃能力和注意力控制,間接影響學業表現[7]。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三學生的學業投入對其未來學業成就至關重要。學業投入被定義為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活力、奉獻和專注,是衡量學生學習狀態的關鍵指標,其學業投入水平可能受到情緒波動、自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的負面影響[8][9]。
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大學生或其他年齡段青少年,針對高三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實證研究仍然較少,且往往忽略了體育鍛煉的具體機制和中介變量。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三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之間的關系,重點考察自尊和執行功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為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和家庭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高三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度的關系,調查對象為上海市五所普通高中學校的570名學生。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法,每所學校隨機抽取3個班級,其中男女生比例接近均等,以保證性別變量的代表性和分析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橫斷面調查設計,通過問卷法收集數據,并通過數據統計分析高三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自尊、執行功能與學業投入之間的關系,并探索自尊和執行功能的中介作用。研究過程包括樣本選取、問卷分發、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四個階段,確保各階段操作規范、數據可靠。
(三)測量工具
1.體育鍛煉習慣問卷
使用修訂版《青少年體力活動問卷》(PAQ-A),記錄體育鍛煉的頻率、持續時間以及形式,并通過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計算綜合得分,范圍為1~5分,得分越高表明鍛煉習慣越強。
2.學業投入量表
使用三維度學業投入量表,包括:
維度1:活力:測量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
維度2:奉獻:測量學生對學習任務的熱情和投入。
維度3:專注:測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穩定性。
每個維度5道題目,采用5點Likert量表評分,總分范圍為15-75分,得分越高表明學業投入越高。
3.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
內容包含10道題目,例如“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評分方法:1~5分Likert量表,總分范圍10~5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4.青少年執行功能測評量表
計劃能力:測量學生在組織和規劃學習任務上的能力。
注意力控制:測量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分配能力。
靈活性:測量學生應對不同任務切換時的表現。
評分方法:5點Likert量表評分,總分范圍為15~75分。
(四)數據收集
1.問卷分發
在各學校課后時間進行,由研究人員統一組織并指導。
2.填寫時間
學生需在30分鐘內完成問卷。
3.質量控制
確保問卷填寫環境安靜、無干擾;研究人員在場協助解答學生疑問。
4.問卷回收
統計調查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體育鍛煉習慣的基本特征
樣本中,高三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水平總體偏中等(均值=3.2,標準差=0.9,范圍[1,5])。
1.性別差異
男生在體育鍛煉頻率和時間上顯著高于女生(t=4.52,p<0.01)。
2.強度分析
中高強度體育鍛煉(如:跑步、籃球等)參與率為62.8%,低強度活動(如:散步、廣播體操等)參與率為37.2%。
(二)學業投入的總體水平
學業投入的均值為69.2(標準差=7.2,范圍[50,85])。從三個維度來看:
1.活力(均值=22.8,標準差=3.2)
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和熱情,但在高強度備考期間部分學生精力下降。
2.奉獻(均值=23.5,標準差=3.5)
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任務具有較強的投入感,但部分學生對高壓情境下的任務表現出疲倦感。
3.專注(均值=22.9,標準差=3.1)
學生的注意力普遍較高,但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
(三)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的關系

Pearson相關分析表明,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顯著正相關(r=0.42,p<0.01)。回歸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體育鍛煉習慣對學業投入的顯著預測作用:
在控制人口學變量后,體育鍛煉習慣仍能顯著預測學業投入(β=0.38,p<0.01)。
結果表明,鍛煉頻率更高、持續時間更長的學生,其在學習中表現出更高的活力、奉獻和專注。
(四)自尊和執行功能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應分析揭示了自尊和執行功能在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之間的關鍵作用:
1.自尊的中介效應
體育鍛煉習慣對自尊的正向影響顯著(β=0.36,p<0.01)。
自尊對學業投入的正向影響顯著(β=0.34,p<0.01)。
體育鍛煉習慣通過自尊對學業投入的間接效應為0.12(95%CI:0.07,0.18),占總效應的30.5%。
2.執行功能的中介效應
體育鍛煉習慣對執行功能的正向影響顯著(β=0.49,p<0.01)。
執行功能對學業投入的正向影響顯著(β=0.43,p<0.01)。
體育鍛煉習慣通過執行功能對學業投入的間接效應為0.15(95%CI:0.09,0.21),占總效應的38.2%。
3.雙重中介效應
自尊和執行功能的總間接效應為0.27,占體育鍛煉習慣對學業投入總效應的68.7%,進一步說明兩者在這一關系中的核心作用。
四、分析與討論
(一)體育鍛煉習慣對學業投入的顯著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習慣對高三學生的學業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38,p<0.01)。具體而言,參與規律的體育活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活力、奉獻和專注水平。這一結論驗證了體育鍛煉對學業表現的積極影響。體育鍛煉通過促進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分泌(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和精力分配。這種生理效應在高三學生中尤為關鍵,因為他們通常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和緊張的情緒狀態。
學校和家庭需要意識到,體育鍛煉不僅是一種身體健康的保障方式,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業表現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高三這一高壓學年,學校可將每日中高強度的體育活動(如:跑步、球類活動)納入體育課程,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鍛煉機會。
(二)自尊在體育鍛煉與學業投入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總體評價,是影響學業投入的重要心理因素。本研究發現,自尊在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之間起到了顯著的中介作用,占總效應的30.5%。體育鍛煉能夠通過提升學生的自尊水平,增強其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對學業任務的掌控感,從而間接促進學業投入
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通常會通過運動中的團隊合作和個人表現獲得積極的反饋和成就感。這種正向的反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高的自尊水平。自尊較高的學生更可能對學業任務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因為他們對自身能力充滿信心,能夠積極面對學業中的挑戰。此外,高自尊水平的學生在學業過程中更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從而在復雜的學業任務中保持較高的投入度。
五、結語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習慣與學業投入顯著正相關,高三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可以正向影響其自尊水平,從而正向影響學習投入。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其自尊心和執行功能,提升自我期望值,從而增加學習投入。教育者和家長可以通過關注學生的自尊水平來間接提高他們的學業投入效果。同時,自尊的提升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之外的生活領域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和自我成長。
學校應通過設計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如:團隊運動(籃球、足球)和個人運動(跑步、瑜伽等),增強學生在運動中的體驗感和成就感,從而提升他們的自尊水平。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多給予學生肯定和支持,減少對學業成績的過度要求,以避免對自尊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高翼飛.新冠疫情期間青少年體育鍛煉對其學業投入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0):194-195.
[2]韓龍龍,彭春政,王超,等.體力活動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學業自我效能感和情緒智力的中介效應[J].武術研究,2024,9(10):152-156.DOI:10.13293/j.cnki.wskx.010776.
[3]Surichaqui-Tiza, B., Tejada-Mendoza, M., Soria-Villanueva, L., Trujillo-Reyna, Q. (2021). Influence of sports practic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football players. . https://doi.org/10.14198/ jhse.2021.16.proc3.18.
[4]Zhou, S. (2024).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por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rontiers in Sport Research. https://doi.org/10.25236/fsr.2024.060317.
[5]高世慧.濮陽市高中生體力活動水平與學業投入的關系研究:執行功能的中介效應[D].沈陽師范大學,2024.
[6]朱晨,曹若凡.體力活動對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進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2):168-170.DOI:10.19379/j.cnki. issn.1005-0256.2021.02.062.
[7]呂慧敏,董翠香,楊秋穎,等.長期體力活動與兒童青少年學業成績的劑量-效應關系[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03):43-50. DOI:10.16470/j.csst.2021021.
[8]張云婷.身體活動對兒童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7.
[9]Ngangbam, S. (2023). CORRELATION AMONG EXERCISE HABITS, STUDY HABITS, AND AVERAGE GRADE POINT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運動習慣、學習習慣和平均績點之間的相關性 高中生和大學生.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https://doi. org/10.46827/ejpe.v10i3.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