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東莞地區高校大學生的飲食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揭示當前學生群體的飲食習慣及營養攝入現況。經數據收集與評估,發現大學生存在不良飲食行為、營養攝入不均衡等問題。同時,探討了高校營養教育在政策實施、學生營養認知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并對現有營養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總結了營養教育普及的不足和認知差距所帶來的影響,提出提高營養教育普及率、制定個性化營養指導方案、將營養教育融入大學生健康促進活動等改進策略,旨在促進大學生飲食行為的優化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飲食狀況;營養教育;營養攝入;健康促進
飲食對人類至關重要,對大學生群體更是如此,良好飲食習慣和均衡營養攝入對其身心影響重大。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提升,大學生飲食結構和習慣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中包含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學生飲食狀況及營養教育現狀,對改善其習慣、提升營養水平有重要指導意義。
1大學生飲食狀況調查分析
1.1飲食習慣調查
課題組對東莞地區高校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飲食結構不平衡,存在主食攝入不足、蔬果偏低、不規律進餐、偏好外賣快餐及熬夜等現象,這些不利于營養攝入和身體健康。深入訪談個別學生發現,學習壓力大、課業緊張、生活節奏快導致學生選擇不健康飲食來應對,且很多學生缺乏營養知識,對膳食和健康認識不足。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帶來肥胖、營養不良、消化系統疾病等健康問題,課題組認為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營養教育,引導其養成好習慣。
1.2營養攝入情況評估
在對東莞地區高校大學生進行飲食狀況及營養教育的調查分析中,本研究采取了結構化問卷的形式,對隨機選取的1 000名學生進行了數據收集。問卷包括了個人基本信息、日常飲食習慣、營養知識水平及其相應的營養攝入情況。分析方法采用SPSS統計軟件版本25.0,以0.05的顯著性水平進行雙尾檢驗。同時,本研究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進行了營養攝入評估,并采用24 h膳食回顧法評定學生的實際攝入狀況。
研究發現,大多數受訪學生對營養知識認識不足,特別是對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類營養物質的需求量普遍認知偏低。實際營養攝入分析指出,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68%的人群碳水化合物攝入超標,而高達79%的學生蛋白質攝入量低于推薦標準。脂肪攝入比例相對合理,僅有23%的受訪學生超出了建議攝入量。在微量元素方面,鐵和鈣的攝入量特別令人關注,約有57%的調查對象存在不同程度的鐵攝入不足,而鈣攝入不良的比例更是高達82%。
為了準確評估大學生的營養狀況,并設計有效的營養教育計劃,研究采用了多方位的數據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了學生的一般飲食習慣,包括飲食頻率、偏好和習慣等。其次,通過卡方檢驗分析了不同性別、年級和專業背景下的營養知識差異。再次,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討了營養知識水平對營養素攝入量的可能影響。最后,通過構建邏輯回歸模型預測了營養攝入不良與學習成績、體育鍛煉習慣和身體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
1.3不良飲食行為分析
結合調查結果,大學生的飲食習慣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但不少學生存在諸如偏食、夜宵頻繁、飲用含糖飲料等不良飲食行為。在樣本數據中,大學生對營養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事實上,“在校大學生營養知識題得分情況統計”表明,有超過60%的受訪學生在營養基礎知識題中的得分不足60分,顯示出一定的營養知識盲區。這一現象可能與大學生處于獨立生活的初期階段,缺乏必要的營養指導和飲食規劃有關。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針對因變量即不良飲食行為得分,自變量包括學生的個人基礎信息、學習壓力、生活習慣等因素。回歸結果表明,生活方式與不良飲食行為得分呈正相關,尤其是夜晚作息時間和飲食規律性。模型的調整R2為0.75,F檢驗顯著性p值小于0.001,這說明模型具有較高解釋力,并且獨立變量對于不良飲食行為得分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
再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將樣本學生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3類不良飲食行為人群。采用K均值聚類算法,通過肘部法則確定最優聚類數為3。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高風險群體的飲食習慣明顯偏離健康飲食,例如頻繁夜宵、攝入大量高糖飲品和速食。中風險群體在飲食多樣性上有所欠缺,低風險群體則整體飲食更為均衡。
同時運用邏輯回歸模型探索營養知識水平與不良飲食行為之間的關系。模型采用步進法篩選變量,最終形成的模型中營養知識得分顯著負相關于不良飲食行為,OR值為0.82(95%CI:0.76~0.89)。說明提升營養知識水平有助于減少不良飲食行為的發生[1]。
2營養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2.1營養教育現行政策分析
高校營養教育現行政策關乎學生飲食與健康,但在實施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政策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高校僅講解基本營養知識,未形成長期系統教育計劃;二是部分高校重視不夠,僅進行形式宣傳,未落實到學生生活之中;三是缺乏對教師員工培訓指導,教育效果不佳;四是政策缺乏對學生具體引導,學生知而不行;五是評估機制不完善,缺乏考核監督,無法有效評估教育效果。
2.2營養認知差距調查
在東莞地區高校進行的大學生飲食狀況及營養教育分析研究中,對營養認知差距的調查揭示的根本問題:學生對于總體膳食營養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篩選了500名不同院系和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保證了樣本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問卷設計注重邏輯性與科學性,內容涵蓋基礎營養知識、食品營養標簽閱讀能力以及個人飲食習慣3個主要維度。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22.0軟件,通過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和Ttest等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細致解讀,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調查結果表明,接受過營養學教育的學生與未接受過教育的學生在營養知識掌握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知識了解方面。分析發現,約70%的學生未能準確識別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和作用,對平衡膳食的概念理解也不夠全面。這一結果引起了研究者對當前高校營養教育有效性的質疑。
進一步的調查聚焦學生對食品營養標簽的理解程度,數據顯示只有不足一半的學生能夠正確解讀食品營養標簽上的信息,說明東莞地區高校學生的營養素知識和信息識別能力亟需提升。這一結果凸顯了在營養教育中增加實際操作和實踐教學的必要性。效果分析顯示,在實踐交互式教學后,學生的食品標簽閱讀能力明顯提高,對食品營養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2.3營養教育實施難點探討
在營養教育時,高職教育面臨著一些難點和挑戰。首先,學生對營養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因為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當前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較大,時間緊張,學習和社交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會影響他們接受營養教育的積極性。其次,營養教育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而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此外,營養教育的實施需要跨學科合作,涉及食品營養學、健康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需要統籌安排。最后,營養教育實施還需要考慮學校制度和教學資源,需要解決如何在學校課程中融入營養教育、如何培養營養教育的專業師資等問題。
3營養教育改進策略
3.1提高營養教育普及率
在提高營養教育普及率方面,高校應該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可以通過增加營養教育的時間和內容來提高學生對營養知識的了解。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營養教育活動,比如講座、展覽、比賽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參與其中。此外,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平臺,將營養知識傳播得更廣泛、更深入,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和家長、社會機構合作,共同推動營養教育的普及,在社會各個層面形成合力。最后,建立健全營養教育的評價體系,通過對教育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
3.2制定針對性營養指導方案
在針對東莞地區高校大學生的飲食狀況進行營養教育改進策略研究時,首要步驟是深入分析目標人群的具體需求。通過與目標人群進行一對一的訪談以及分發電子問卷的方式來調研他們的日常飲食習慣,其中涉及并記錄了學生的就餐時間、食品種類偏好、外出就餐頻率等多維度的數據。同時,通過體質指數(BMI)、血液檢驗等生理指標評估他們的營養狀況,這使我們能夠了解目前學生群體中營養缺乏或過剩的具體表現,進而確定他們的營養教育需求,例如是否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入或減少糖分攝入。
在收集分析數據后,開始設計營養教育指導方案的內容,著重考慮營養平衡和預算合理兩個原則,確保方案既科學又經濟。接著精心挑選適合校園文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開展互動式營養工作坊、線上營養知識競賽以及推出校園健康食堂的引導推廣等。這一過程中,營養教育指導方案制定流程圖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指導,保證了每一步驟都得到了適應性的檢驗和創新性的實踐。
在實施方案的階段,致力于確保活動的有效開展與學生的廣泛參與。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廣泛發布健康營養指南,增強學生對自身飲食的認知,同時設置互動問答環節,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教育活動的實施細節經過仔細編排,確保每項內容都符合預定目標,以期最大化地提升大學生營養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為了評估方案的實施效果,課題組建立了一套含有量化和定性兩方面的評估體系,收集參與學生的反饋,并通過追蹤評估他們在實施后的飲食變化和營養狀況改善。這些評估結果將作為判斷教育方案是否成功的關鍵依據。如果營養教育方案未能完全滿足預期目標,將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以確保方案能夠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繼而對東莞地區高校大學生的飲食狀況產生積極而持續的影響。
3.3營養教育與健康促進結合
在營養教育的改進策略中,將營養教育與健康促進相結合是一個關鍵因素。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階段,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強,因此通過結合營養教育與健康促進,可以有效引導他們形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提升身體素質,預防慢性病和肥胖等健康問題,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為了加快營養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有效結合,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學校應加強健康教育和營養知識的宣傳,讓學生了解飲食與健康之間的密切關系。其次,學校可以組織健康知識講座和營養教育活動,邀請營養師和醫生為學生講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和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提升飲食素質。此外,學校還可以設立健康食堂,并引入健康飲食指導原則,提供營養均衡的菜單和食品選擇,從源頭上改善學生的飲食結構。再者,學校可舉辦健康飲食知識競賽和食譜設計比賽等活動,以激發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學校應加強對飲食環境的監管,提升食品衛生安全水平,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
通過以上措施,營養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幫助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未來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2]。
4結論
通過對東莞地區高校大學生飲食狀況及營養教育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其一,大學生的飲食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以高熱量、高油脂、高糖分的快餐和零食居多,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嚴重不足,早餐習慣不夠穩定,這些均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二,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營養知識的知悉度不足,對營養均衡飲食的重要性認知不夠,欠缺制定科學合理飲食計劃的能力,致使他們在進食過程中難以很好地攝取到各類必需的營養素。其三,大學生的生活節奏較快,學習和社交壓力較大,晚餐時間偏晚,容易引發消化不良以及睡眠質量下降,這也給他們的健康帶來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應當強化大學生的營養教育,提升他們的營養知識水平,引導他們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合理安排飲食結構,并培養穩定的進食習慣。大學生飲食狀況及營養教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肖閃閃.在校大學生營養狀況、膳食行為及營養知識態度調查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6.
[2]習璐.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4(11):133135.
基金項目: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2021—2022學年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東莞市高校大學生飲食營養狀況分析及對策的研究(2022QNRC02)
作者簡介:嚴麗霞,女,廣東東莞人,經濟師,本科,研究方向:食品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