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廣東省消防救援隊伍堅持戰斗力標準,面對全省洪澇臺風災害頻發的現狀,通過健全隊伍力量體系、抓實專業培訓演訓、提升裝備建設水平,裝備配備、專業骨干人才培養和優化救援保障機制等系列措施,有效提升隊伍建設水平和打贏制勝能力。針對廣東省消防救援隊伍水域救援力量體系優化升級過程中的新成效、新問題,提出加強水域救援力量體系建設的針對性對策。
關鍵詞:消防救援;水域救援;力量體系
改制轉隸以來,廣東省消防救援隊伍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立足廣東省臺風、洪澇災害特點,在全省逐步構建起“布點科學、結構合理、編成集約、專業精銳”的水域救援力量體系,成功打贏了抗擊臺風“暹芭”“蘇拉”“海葵”“摩羯”和歷年“龍舟水”期間強降雨等系列救援救助救災任務,實現救援訓練零事故、零傷亡。
1 建設概況
1.1" 水域救援力量體系建設
將水域救援力量體系建設納入《廣東省消防“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消防救援規劃(2021—2035年)》等文件高標準推動,出臺水域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隊伍力量分類、布點原則和建設標準。根據省情、隊情優化調整力量部署和戰斗編成,按照“一支隊伍、多種編成”模式,系統構建常規水域救援、抗洪搶險、排水排澇三類專業力量,將水域救援和排水排澇力量有機結合、統籌建設,由1支總隊級、20支支隊級、163支站級水域救援隊(排水排澇隊)和6支潛水救援分隊構成,編成指戰員2826名。
1.2" 水域救援能力
第一,健全專業實訓體系,按照“精訓小組、專訓專隊、普訓全員”的原則,區分急流、靜水、潛水等類別,連續3年狠抓游泳普訓,基層指戰員游泳普及率達91.2%,水域救援專業隊人員200m游泳合格率達100%。現有持證舟艇駕駛員1570余人、水域救援骨干1130余人、救援潛水員320余人、繩索救援員1540余人、聲吶操作員30余人,全員持有基礎生命支持資質。第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編印抗洪搶險、地下空間排澇技術、地鐵抗洪排水等手冊指南6本,出版《消防潛水救援技術》《水域救援團隊技術》等教材。第三,扎實演訓和技術交流,按照“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全時段”要求,組織開展“逐浪”系列跨區域實戰演練4次、區域性實戰演練8次,參加省防總綜合演練3次,形成“學、研、訓、演、評”能力提升閉環。推行技術交流模式,常態化與港澳消防部門開展聯合演訓,連續3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逐浪杯”水域救援技術交流對抗賽。
1.3" 水域救援裝備建設
按照“滿足實戰、適度超前”和“配齊急缺裝備、配全基礎裝備、配強新特裝備”的原則,持續加大水域救援裝備建設力度。先后配備救援舟艇1060余艘,遠程供水系統、排澇車、排澇設備80余輛(套),裝備運輸車50余輛,運兵車20余輛,宿營車、飲食保障車等150余輛,激流救生衣、水域救援服1.36萬件(套)。所有基層隊站均配有衛星電話、4G圖傳設備,衛星通信車實現了各支隊全覆蓋,配有衛星便攜站、北斗有源終端、雙光喊話無人機、寬窄帶自組網等一系列高精尖通信裝備。
1.4" 救援預案體系
按照類型、重點對象、跨區域3個類別,編制完善救援預案體系,創新編寫《流域性洪水抗洪搶險救援預案》《地下空間排澇救援預案》,并組織開展檢驗性演練和桌面推演。摸底西江、北江、東江、韓江和珠三角河網地區等流域水文情況和“雨窩點”基本情況,規范研判預警、等級響應、力量調派、遂行出動、組織指揮、輔助決策等流程,創新抗擊臺風“核心圈、影響圈、增援圈”力量調派模式和“人口密集、地勢低洼、海河堤防、重點目標”四個一線前置原則,主動與水利、氣象等部門加強聯勤聯動,健全會商研判、應急值守、編程處置、力量前置、安全管控、信息直報6個機制,為同時打贏兩場抗臺抗洪搶險救援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2 形勢現狀
2.1" 廣東省洪澇臺風災害特點
廣東省自然災害主要以暴雨、洪澇、臺風、風雹等類型為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mm,降水時間和地區上分布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沿海及近海災害帶臺風、風暴潮發生頻率和破壞強度居全國之首,年均3~4個臺風正面登陸,或帶來嚴重影響[1]。沿海臺地和低丘陵區不利蓄水,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易發多發。臺風帶來的強降雨還易引發澇災、泥石流、滑坡、風暴潮等次生災害,易導致流域下游感潮河道及珠江三角洲河網地區頻繁出現特大洪潮水位,甚至超歷史最高潮位,給流域造成巨大損失。
2.2" 接處警情況分析
2019—2023年,廣東省消防救援隊伍接報處置洪澇災害和水域救援類警情共5409起,見圖1,年均1081.8起,平均約占全省年均接警總量的0.8%~1%。其中,2022年6月,北江流域出現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為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2],韶關、清遠支隊接報處置警情數量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單日極值,大幅超過其他地市支隊接處警量,見圖2。
2.3" 登陸臺風情況
2019—2023年,直接登陸廣東省的熱帶氣旋共11個,造成重大影響的5個,見表1,分別為:2203號臺風“暹芭”、2209號臺風“馬鞍”、2304號臺風“泰利”、2309號臺風“蘇拉”、2311號臺風“海葵”。正面登陸廣東省且登陸時風力達到12級的臺風,消防救援隊伍均實施了跨區域增援。2021年后,消防救援隊伍優化調整力量調派原則,預報48h內有可能正面登陸廣東省的臺風,消防救援隊伍均實施了跨區域前置備勤,總隊全勤指揮部均遂行出動。
3 問題短板
3.1" 救援技術基礎仍需夯實
從數量上看,專業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入口把關不嚴,隊員選拔機制還未完全建立,還達不到水域救援隊伍“管理、搜救模塊人員100%持有水域專業資質、200m游泳全員100%達標、全員必須掌握自由泳泳姿”的“底線”要求。從質量上看,持有急流、潛水等相關專業資質人員數量相對不足,仍存在將持有休閑潛水資質的人員編入潛水救援分隊的現象,大部分消防救援人員對基本的水文地理知識掌握不深入[3],隊伍中水利、水文相關專業人才稀缺。
3.2" 車輛裝備質量有待提升
大型發電車、淋浴車、洗滌烘干車數量不足,一旦發生大面積城市內澇導致城市斷電的情況,難以保障各級指揮中心、消防救援站的備用電力,難以保障消防指戰員長期處在污水和雨中長時間救援。部分欠發達地區支隊的舟艇運輸、裝備攜行尚未實現模塊化,遠程運輸投送效能不高。隊伍僅配有少量水下搜索機器人、水下聲吶探測儀。全干式潛水服、潛水半面鏡、全面鏡、潛水電腦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水域救援頭盔、救生衣等個人防護裝備型號和顏色不統一,裝備攜行箱尺寸大小不統一,專業技術等級標識、個人防護服裝尚未完全統型。
3.3" 建制救援效能仍需提升
大部分支隊抗洪搶險救援隊伍編配由2~3個消防站聯合組建,個別支隊的水域救援隊由4個消防救援站拼湊組建,整體救援合力不強;對于指揮管理崗位、戰勤保障崗位人員粗放式交給基層大隊、消防救援站承擔,職責任務不清晰,存在出動時臨時拼湊隊伍情況。各單位指揮管理人員基礎理論、指揮水平參差不齊,“三斷”條件下通信保障手段還不夠有效,營地搭建、野戰保障標準不一。隊伍“遠距離、長時間、大兵團”聯合救援思想欠缺,在跨省區和陌生地域的救援機制還不完善,多隊伍聯合救援模式還不成熟等問題。
3.4" 聯戰協同機制有待健全
在救援行動的初期,往往存在不按等級響應、不按預案調派、不按規程處置等情況。前方指揮部和跨區域增援隊伍出動后,存在與后方指揮部、地方政府總指揮部銜接不暢,甚至是與一線救援隊伍長時間失聯等情況,失去了救援指揮的主動權。后方指揮部存在協同反應不夠迅速、救援信息掌握不全面、遲滯閉塞等問題,未實現“一體化”聯戰救援協同,未能及時主動獲取實時救援信息、感知救援現場態勢、與前方形成救援合力。
3.5" 三斷通信問題亟須攻克
各級應急通信隊伍出動編成不固定,應急通信分隊的水域個人防護裝備配備不齊全,通信設備適應性不強,缺乏針對水域救援的專業通信設備,已有設備防水保護措施有限,易導致實戰中設備損壞較大。在面臨“三斷”情況時,易導致基于公網通信的4G單兵和對講等常規裝備失效,加之天氣情況差、云層厚,衛星通信對星困難,自組網設備、系留雙光無人機、越野性能良好的通信突擊車等配備數量有限,難以滿足三斷條件下不間斷圖傳和通信保障要求。
4 對策建議
4.1" 狠抓救援技術實訓
嚴格按照國家消防救援局相關訓練大綱規定,制定完善救援技術訓練科目規程,編制出臺訓練考核標準。按照“精訓小組、專訓專隊、普訓全員”的思路,組織開展精細化、專業化、標準化的技術實訓,持續狠抓全員游泳普訓,逐年增加舟艇駕駛員數量,補齊救援潛水員的缺口,培養一批技術過硬的水域專業骨干隊伍。加強抗洪搶險組織指揮、地下空間水域救援、城鄉內澇抽排、水下搜索定位等技戰術的研究,以應對城鄉內澇、流域性洪水等救援任務。
4.2" 強化專業裝備配備
對照裝備配備標準,組織開展舟艇、管理、防護、搜救、保障5類裝備摸底排查,科學制定配備計劃,分步分批配齊水域搶險救援服(速干式)、潛水救援個人防護等基礎裝備,配全水深測試儀、潛水全面罩等專用裝備,配精水下機器人、水下掃描聲吶等“撒手锏”裝備,加快列裝排澇供水車、舟艇運輸車、宿營車、淋浴車、模塊化集裝箱,加強救援橡皮艇、防水型單兵帳篷、水域防護服、個人背囊等基礎物資儲備。優化整合消防戰勤保障力量,充分發揮區域戰保中心效能,健全“四位一體”的應急裝備物資保障體系,研究力量遠距離投送、裝備模塊化攜行方式,建立健全消地聯保聯動機制,滿足同時應對省內兩場以上重大抗洪搶險救援和跨省增援的戰勤保障需要。
4.3" 提升隊伍攻堅能力
抗洪抗臺風類警情具有“明顯季節性、短時激增性、區域集中性、多點并發性、多災鏈發性”的特點,屬于典型的“黑天鵝事件”。當面臨大面積、流域性洪澇災害時,消防救援隊伍有限的水域救援專業力量明顯無法滿足救援需要。一方面,建議加強快速反應、機動靈活的專業隊伍建設。補齊補強特勤站45人的執勤救援力量,適當縮小或取消特勤隊站轄區,依托轄區特勤大隊或特勤站建設組建總隊、支隊級水域救援隊,避免救援增援行動時力量臨時抽組拼湊,確保充分發揮攻堅作用。另一方面,建議組建抗洪搶險救援編隊,統一編隊編成架構,平時開展游泳、舟艇駕駛等水域救援基礎訓練和演練,戰時作為承擔“多樣化災情、多災種救援”的增援力量,滿足“大兵團、跨區域、長時間”救援救助救災任務需要。
4.4" 建立聯勤聯戰機制
堅持地方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按照省、市三防指揮機構相關要求,健全應急響應、聯勤、聯訓、聯戰、聯保等各項響應機制,加強和改進消防救援隊伍前、后方指揮部建設,在“一部六組”的基礎上,增設聯絡協調組、空地引導組、紀律督察組等,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抗洪抗臺救援工作需要。強化后方指揮部對前方多個指揮部的輔助支撐作用,做到“主動推送、主動服務、主動保障”,做到后方研判救援態勢、匯總情報信息、調度支援保障,整體提升聯合聯戰效能。
4.5" 加強三斷通信保障
規范應急通信保障機制,分類制定災害事故應急通信保障規程,從力量調派、裝備配備、任務分工、通信組網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加強應急通信裝備的配備,逐步推廣“三斷”自組網設備配備,加快補充衛星電話、北斗終端、專網對講設備等保底通信裝備,迭代升級各類作戰指揮平臺系統,研發多力量編成調派、一體聯合指揮、現場定位管控等模型,加強總隊級國家指揮部建設,提升聯合救援保障能力,促進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化。扎實開展極端環境下的測試訓練,著眼最不放心、最易成災、最具“三斷”風險的地區,在無公網通訊的條件下,逐級組織開展全覆蓋、全流程、全要素的實戰化訓練演練,強化語音圖像、三維建模、衛星組網等測試性訓練,全面提高人裝結合水平。
參考文獻
[1]吳和俊.基于救援數據分析的站點規劃布局優化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10):1468-1471.
[2]王立新.防御“22·6”北江特大洪水經驗啟示[J].中國水利,2022(22):8-10.
[3]王士軍.提升消防救援隊水域救援能力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38(11):1595-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