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印發《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微信公眾號消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足跡管理工作部署,加快提升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促進相關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包括工作目標、制定范圍、工作程序、編制要求、宣貫實施等內容,旨在對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的研究制定進行統一管理,指導有關行業協會(聯合會)、標準化技術組織、標準化專業機構加快標準研究制定,穩步有序擴大覆蓋產品范圍,積極構建完善的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體系,引導企業低碳改造,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轉型升級,增強綠色低碳競爭力。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按照團體標準先行先試、逐步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的原則,研究制定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并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團體標準推薦清單,將實施基礎好的團體標準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條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
住建部發布《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體系》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決策部署,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的標準化、體系化建設,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體系》(以下簡稱《標準體系》)。
建設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是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社會的基石,是城市提升政務協同能力、產業發展質效和民生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標準體系》指出,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明確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框架,加快推進我國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推動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
《標準體系》指出,要結合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踐,系統梳理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需求和現有相關標準,統籌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化工作。借鑒智慧城市相關國際標準,優先采用已有的國際國內標準,結合實際需求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完善。標準編制要突出優勢、注重實踐,重點關注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關鍵急需標準先行研制。此外,要把握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跨行業、跨領域等特點,標準編制應結構清晰、內容合理,與已有的相關標準保持架構、層次、詳略程度等協調一致,注重標準體系的引領性作用,切實引導標準編制和實施。
粽子餃子也有亞洲區域標準 我國牽頭制定
國家衛生健康委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食品安全和營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有關情況。近年來,我國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推進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積極營造更安全、更營養、更有益健康的食物供應保障和消費環境。在國際標準方面,我國主動引領和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牽頭制定了粽子、餃子亞洲區域的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在保障安全方面,我國現行有1610項標準,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從原料到產品的各個環節,從嬰幼兒到老年全人群。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標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我國在修訂乳粉和調制乳粉標準的時候,對“牦牛乳粉、駱駝乳粉、馬乳粉”等特色乳粉制定了標準指標,使特色乳品的多元化發展有了標準的依據。再比如,2021年我國修訂嬰兒、較大嬰兒和幼兒的配方食品標準,我國將膽堿、硒、錳等可選擇添加成分升級為必須添加,這樣就幫助那些需要添加輔食的嬰幼兒能夠比較全面均衡地獲得營養的支持。在國際標準方面,我國主動引領和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比如牽頭制定了粽子、餃子亞洲區域的標準,粽子亞洲標準是2024年初發布的,發布以后帶動我國粽子出口到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食用油散裝運輸強制性國標發布 明年2月1日正式實施
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近日批準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GB 44917—2024《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衛生要求》,將于2025年2月1日正式實施。標準界定了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的術語,規定了散裝運輸容器基本要求、清潔、維護和管理,運輸作業,記錄等衛生要求。
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容器應采用食品專用容器,應在容器外顯著位置明顯標識“食用油專用”或“食品專用”字樣,容器內外均應干凈衛生。運輸非食品的容器不應運輸食用植物油。用于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的集裝箱液袋為一次性使用容器,不應重復使用。應確保運輸容器不滲漏、不泄漏,食用植物油不受到污染,且便于裝卸及運輸。
同時根據這一國家標準,有下列情形之一,應先將容器內的殘留物清除干凈,并對容器進行擦拭等清理。
運輸某一品種的食用植物油后,再運輸另一品種的食用植物油。
運輸低等級食用植物油后,再運輸同品種高等級食用植物油。
同時根據國家標準,應對食用植物油裝油、運輸、卸油等環節進行記錄。記錄內容應完整、真實、有效,以滿足質量追溯要求。相關記錄保存期限不應少于運輸結束后2年。
廣東出臺全國首個綠色土地認定與標識標準
為推動、促進綠色土地的管理保護,廣東省標準化協會于2024年11月19日發布團體標準《綠色土地認定與標識》。行內專家介紹說,該標準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各省(市、區)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中未見有先例,填補了全國綠色土地認定與標識標準的空白,為綠色土地管理保護提供創新性的技術支撐。
該標準由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廣東省佛山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地質學會聯合起草。
該項團標明確界定了綠色土地的定義和綠色土地認定的目的任務、技術要求、認定方法、認定流程和認定標識標牌的制作和使用等。該團標規定了綠色土地統一的圖標和標識牌。圖標由黃色雙手、綠色土地、綠色農作物以及綠色圓環等四部分組成。標識牌涵蓋統一內容、統一地塊的信息表述和二維碼信息。
專家組評審認為,該團標適應綠色土地管護的市場需求,規定的綠色土地質量技術指標既具有先進性又切實可行。隨著該標準的實施,廣東廣袤的田野土地上踐行、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和要求的圖斑地塊將獲得頗有含金量的綠色土地“身份證”,這對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促進綠色土地管護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川渝聯合發布首個自然資源領域地方標準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關于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的兩項地方標準近日經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批準并公開發布。這兩項標準是行業及相關部門為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決策,深化川渝兩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領域合作,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制訂的首個川渝地區自然資源領域地方標準。
據介紹,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重慶華地資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四川省國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編制了《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 第1部分:通則》(DB51/T 10010.1—2024、DB50/T 10010.1—2024)、《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 第2部分:建材礦山》(DB51/ T 10010.2—2024、DB50/ T10010.2—2024),這兩項地方標準適用于實施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的監管單位(政府等)、企業、調查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管護責任主體、監測單位等。
標準將于2024年11月21日正式實施,屆時將為政府部門監管提供有力的支撐依據,也為礦山企業、技術從業單位等提供可參考的技術規范,將進一步推動川渝地區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升川渝地區礦山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建設美麗川渝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