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享工作是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本文聚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享工作,首先明確了此項工作對于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并以京津冀三地工作開展現狀為切入點,從工作成果和開展難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之后針對開展難點提出部分建議,為京津冀地區實現互利共贏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關鍵詞: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創新共同體,數據共享,協同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3.015
0 引 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是一個多維度、跨區域的復雜工程,它涉及到區域協調發展、社會治理、市場交易等多個層面,其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是關鍵一環。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組織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唯一不變的身份標識,對于推進政務資源共享,實現京津冀信用數據互通;統一監管規則,提高區域監管效能;開展聯合監管,增強協同治理;加強數據監測分析,提升智慧監管水平;創新示范引領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1 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實施現狀
1.1 京津冀各區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建設現狀
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簽署了《京津冀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將圍繞質量安全聯查聯動、質量信息共享等六項內容開展合作,初步形成梯次有序、分工協作的戰略合作模式,京津冀間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資源共享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動態更新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已經建設完成,覆蓋編辦、司法、民政、民宗、工會、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多個登記部門。
1.2 京津冀各區域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應用現狀
京津冀三地基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分別開展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應用。一方面為民政廳、水利廳、審計廳、市場監管局、數政局等政務部門提供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信息,為其信息化建設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另一方面為檢測機構、質量研究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等提供了個性化數據查詢服務,為其開展數據分析提供數據信息資源;三地還開展了京津冀組織機構發展狀況分析研究,撰寫了有關分析報告,為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堅實的實踐基礎。
2 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享現狀
2.1 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領域標準制定
在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信息顯示,自2015年《京津冀社會信用體系合作共建框架協議》簽署以來,三地在社會信用制度頂層設計、共享機制、獎懲聯動機制等方面開展了合作。2019年,京津冀聯合制定了《京津冀守信聯合激勵試點建設方案(2019—2023年)》。此外,由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聯合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編制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元交換規范》《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應用規范》兩項京津冀協同標準已于2024年2月18日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實施。兩項標準作為首批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領域的協同地方標準,為解決網絡安全薄弱、數據服務動態性差及共享和應用效率低等問題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2 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共享機制建設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在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背景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共享機制得到了顯著發展。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應用方面,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跨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實施工作方案》,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通過建立數據中心實驗室作為共享中樞,實現了信息資源的統一上傳與全量共享,推動了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多個領域共26類信用信息的跨區域資源共享[1]。這些措施加強了京津冀地區內的信用信息共享與應用,通過統一標準和資源共享,為政府部門間業務協同提供數據支撐,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性的營商環境,從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2.3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政策支持
為了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三地人大常委會共同作出《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2],通過立法形式明確了共同支持雄安新區創新發展、加強京津“雙城記”合作、促進北京與河北的創新合作等重點任務,為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通過了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強調了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創新資源在京津冀區域內開放共享、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的必要性[3]。
綜上所述,京津冀地區在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方面,通過建立信息共享的實施工作方案、發布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以及加強監管一體化建設等多項舉措,為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奠定了基礎。
3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存在難點
3.1 創新資源配置差異過大
京津冀三地在創新資源配置上存在明顯差異,主要體現在資源分布、資源配置以及創新定位三個方面。資源分布方面,北京高校、研究機構和科技人才資源豐富,人才、資本、技術等關鍵創新要素儲備明顯優于天津、河北兩地,資源配置的差異限制了京津冀區域創新資源的流動性和共享效果,影響了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資源配置方面,由于協同配置機制尚未建立,三地創新資源難以實現高效流動,導致部分區域創新資源過剩,無法被有效利用。而創新資源缺口大的區域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創新資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錯位影響了京津冀整體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創新定位方面,北京對創新工作重視程度高,研發投入力度大,在支撐高水平創新活動方面優勢明顯。而天津和河北由于研發投入不足,導致自主創新能力較差,難以形成推動區域創新的有效力量。
3.2 產業鏈協同程度偏低
產業鏈協同程度偏低是影響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第二大難點。造成產業鏈協同程度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鏈各環節分工不明確。目前京津冀三地尚未形成明確的協同發展機制,導致三地在產業鏈協同方面仍存在產業協作難度大,產業鏈配合度低,環節銜接不流暢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產業集聚與聯動效應不足。近年來京津冀三地舉辦產業交流活動頻次不斷增加,但受限于三地產業布局的特點,交流內容主要集中于產業內部,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以及產業間的聯動條件不足,使得產業集聚效應難以充分發揮,進而影響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三是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不足。京津冀三地在產業梯度和創新研發能力上存在較大差距,產業梯度的差異制約了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創新研發能力的不足導致了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不均衡,接續難度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4]。
3.3 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缺乏合力
受體制機制和行政區劃等因素的影響,京津冀地區在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交流方面存在障礙,創新主體難以獲得充分的信息資源支持,限制了京津冀區域創新要素的整合和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利益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不完善,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會導致參與各方難以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使得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中的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區域合力。此外政府間的協同合作機制健全程度、市場機制在協同創新中的推動作用也是影響協同創新共同體合力的重要因素。
4 基于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創新共同體建設
4.1 打破京津冀數據要素壁壘,助力部門間業務協同
長期以來,京津冀區域各政務部門間信息缺乏有效的協調管理,數據相互割裂封閉,存在“信息孤島”問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組織機構的“數字身份證”,能夠作為京津冀各政務部門信息溝通共享的橋梁,為京津冀區域內各政務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基礎。通過共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在電子政務、行政管理和信用監管等方面資源的聯動,為政府部門間的深度業務協同提供數據挖掘、身份認證及安全核驗等共享應用服務。
4.2 推動京津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重錯碼率是信用體系示范城市評估的重要考核指標,具有一票否決權。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可有效避免同一機構重復賦碼、同一主體碼賦予多個機構及碼段跨區域賦碼等重錯碼問題的發生,進一步推動信用信息跨區域互認,構建和諧的社會信用體系,并形成數據互通聯動的“一體化”格局。此外,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用信息共享,可以加強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經營主體的信用監管,提高企業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有利于營造誠實守信的營商環境。
4.3 助推京津冀產業轉移,避免優勢產業趨同
京津冀在多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政策協同體系逐漸完善,區域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充分利用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資源,設計京津冀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從經濟和社會角度、時間和空間維度、產業和空間體系以及產業生命周期等方面,深入分析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現狀,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參考,助推京津冀一體化綠色協同發展,避免優勢產業的重合和趨同。
4.4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共建創新共同體
依據大數據治理、“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區域協同發展理論,開展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共享,對三地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進行集成存儲,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充分挖掘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大數據資源的價值,設計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現狀深入挖掘研究,發揮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的基礎數據服務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前瞻性、戰略性的研判依據。
5 結 語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新階段,構建和諧的社會信用體系,形成數據互聯互通的一體化格局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關鍵措施之一。通過構建完善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機制,京津冀三地能夠更好地整合創新要素,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動產業升級調整以及優化協同政策,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高效協作的新格局,實現區域內產業的協同發展。此外,京津冀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將為區域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通過數據共享和協同創新,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5],為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是推動京津冀地區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示范區的重要保障,將為京津冀區域打造數字經濟生態圈,形成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新格局提供強大助力。
參考文獻
[1]市場監管部門提升京津冀信息資源共享水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08-03(03).
[2]陳曦.京津冀聯合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N].科技日報,2024-01-05(007).
[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J].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3(6):42-45.
[4]李國平,呂爽.京津冀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4,26(3):27-37.
[5]劉海榮.京津冀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路徑研究[J].天津經濟,2024(7):23-24.
作者簡介
李會,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質量監管、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等研究工作。
尚曉帆,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質量監管、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等研究工作。
李虓峰,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質量監管、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等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