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與東盟已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東盟國家開展人員交流培訓,有利于以標準化合作促進產業和經貿合作。本文介紹了面向東盟國家標準化培訓的重要意義,從培訓機制、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學員層次和培訓成效五個方面總結中國面向東盟國家標準化培訓的現狀,分析了培訓針對性、體系、線上培訓準備、反饋機制等方面的不足,給出了強化培訓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培訓體系、提升培訓質量和效果、提高線上培訓軟硬件保障水平、建立培訓雙向反饋機制、深化標準化交流合作等工作建議。本文旨在通過梳理面向東盟國家標準化培訓的現狀、不足和工作建議,助力構建中國與東盟互利共贏的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
關鍵詞:東盟國家,標準化,培訓,問題,建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3.020
0 引 言
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日趨緊密,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9117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而東盟也連續4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1]。這種緊密的關系不僅體現在雙方經濟領域的深度融合,也反映在標準化領域的深入合作。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積極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標準領域的對接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利用標準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2024—2025年)》指出要“深化共建‘一帶一路’標準聯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標準應用示范項目建設,與共建國家開展人員交流培訓,以標準化合作促進產業和經貿合作。”近年來,中國面向東盟國家開展的標準化合作論壇、雙多邊交流、標準化培訓等多形式的標準化活動精彩紛呈,成效顯著[2-3]。廣西依托獨特區位優勢,不斷推進與東盟國家標準化、農業等領域的機構、企業、行業協會合作交流,持續開展標準化培訓活動,對深化中國—東盟合作友誼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1 培訓意義
1.1 促進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
通過開展農業種植、節能減排等領域標準化培訓,邀請東盟國家的標準化、農業等行業主管部門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高校、企業等參加培訓,向東盟國家學員講解中國標準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工作成效、對外交流合作以及貿易便利化標準等,培訓期間也請學員分享所在國家相關領域標準化現狀,學員和老師互相交流標準化及行業技術,中國與東盟相互了解各自關心的內容,以標準化培訓活動促進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
1.2 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傳播和推廣
總體上看,與一些東盟農業國家比較,中國在糧食、果蔬、經濟等農作物的種植和加工,以及工業制造等領域具有相對較強的技術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農業標準化培訓活動,尤其是課堂教學與實際操作教學等多種形式結合,有利于促進中國與東盟在上述領域的合作,并通過適用性比較研究,推動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互學互鑒。
1.3 提升當地標準化水平
標準化是現代化大生產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手段。在農業領域,農業標準化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也能夠保障農產品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種植等領域的標準化培訓,特別是以“走出去”方式開展的農業標準化培訓,能夠使得東盟國家學員了解農業等領域標準化生產的理念、方法步驟,明白哪些是關鍵控制環節,從而可能應用到今后的生產當中,促進提升當地標準化水平。
1.4 促進標準化合作交流
標準化培訓是一種標準化交流活動的有效形式,也是搭建中國與東盟國家標準化交流互鑒、合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通過各領域的標準化培訓,有利于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共同興趣領域從了解到標準化交流,從而提升雙邊標準化合作層次和水平。同時,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建立廣泛的標準化合作“朋友圈”,推動區域或國際標準化活動深入合作。
1.5 促進雙方貿易合作和便利化
標準是國際貿易的有效“通行證”。通過標準化培訓,增進雙邊對貿易伙伴相關標準、規則的認識和了解,并通過標準的適用性比對研究,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助推雙邊貿易標準和規則的協調、融合和互認,從而推動雙邊貿易便利化。
2 培訓現狀
2.1 形成標準化培訓機制
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已由散點式個別培訓,向覆蓋式全領域培訓轉變,培訓內容涉及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并通過培訓建立的標準化合作交流渠道,搭建形成包括標準化人才培訓等在內的標準化培訓機制,已列入雙多邊合作文件當中。例如:2023年,第三屆中國—東盟標準化合作論壇期間,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與緬甸農業研究院、老撾農林研究院簽署合作文件,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共同培養農林標準化人才,夯實雙方農林標準化合作基礎。
2.2 培訓內容廣泛
目前,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已在標準、認證認可、農業種植、節能減排、旅游、工程建設、食品安全、機械制造、文化交流、社會治理等各個細分領域全面開花,已覆蓋一產、二產和三產內容。這些標準化培訓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各領域的交流往來和密切合作。例如: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主辦的“東盟國家旅游創新發展研修班”,圍繞“旅游標準化建設”等課題,通過線上遠程參訓與線下來華參訓并行的方式,來自東盟國家旅游領域的56位政府官員及旅游機構負責人參加培訓[4],這對增進旅游標準國際合作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2.3 培訓方式多樣
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綜合考慮培訓內容、標準化國際合作需要等因素,使用單一或不同組合方式進行。主要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以課堂教學、實地考察、實踐操作、在線自主學習、云參觀等多種形式開展[5],特別是疫情期間的線上標準化相關培訓表現形式突出,直播、錄播為主,線下為輔,綜合線上解答、線下回復等措施,培訓效果明顯。例如:2016年,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承辦的“面向東盟國家的節能減排標準化培訓班”,采用課堂授課、現場考察、學習討論等多種方式舉行。2022年,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南寧)承辦的“面向東盟國家中醫藥標準和認證認可國際培訓班”,以線上+線下同步、直播+錄播+云參觀融合的培訓方式,既考慮了疫情的實際情況,也滿足了參觀調研的需求,受到學員歡迎。
2.4 培訓學員層次高低搭配
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既要滿足標準化管理機構的學習需求,也要充分考慮行業主管機構、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和行業組織等多方面的學習需求,能夠方便管理者了解中國標準化管理體制機制及運行等內容,也能夠方便學員在當地的實際工作懂得如何制定、宣貫和實施標準,從而發揮標準的最大作用。例如:2021年,中國—東盟國家標準互認線上研修班邀請來自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和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標準化機構及相關行業部門的27名官員參加。2014年,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舉辦的農業標準化技術國際培訓班,邀請越南、老撾等東盟國家標準化、認證、農業管理等機構以及科研技術、管理人員參加培訓。同時,以“走出去”方式開展的標準化相關培訓,更加突出邀請當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參加,也可以邀請農民等具體工作人員參加。
2.5 標準化培訓成效顯著
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不僅培養了一批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工作者,還能夠促進互相分享和交流各方標準化經驗做法,幫助東盟國家企業了解中國產品標準政策與要求,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標準化領域的戰略合作,提升東盟國家利用標準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助推中國與東盟國家發展互利共贏的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服務外交外貿大局。同時,面向東盟國家的標準化培訓,得到中國與東盟國家培訓相關方多方面的認可和肯定,東盟國家歡迎開展適用技術等更多領域更多內容的標準化培訓,提升當地標準化水平。
根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面向東盟國家開展農業種植、中醫藥、節能減排等各類標準化相關培訓,已培訓東盟國家政府管理者、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農民等對象2000多人次,獲得培訓學員廣泛贊譽。例如:2022年,“面向東盟國家中醫藥標準和認證認可國際培訓班”邀請21位中國和6位東盟國家中醫藥專家授課,吸引來自馬來西亞、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的54名學員線上參加,同時邀請時任緬甸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覺梭登、越南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杜南忠、泰國公共衛生部傳統及替代醫藥司副司長寬猜·維思他農出席開班儀式并致辭,泰王國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彬嘉瑪·塔維她雅濃、馬來西亞駐南寧總領事館副領事艾里·庫里亞萬出席開班儀式,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科技部、廣西人民政府及廣西市場監管局司局級領導參加開班儀式并致辭。此次培訓班獲得學員充分肯定,并受到央廣網、中新網、中國網以及“世界與越南報”官網等眾多國內外媒體和網站報道、轉載,反響熱烈。
3 存在不足
3.1 培訓針對性還不夠強
主要表現在培訓主題范圍寬泛,內容不夠集中;培訓內容多從中方角度出發,培訓前期需求調研不夠,不能很好滿足東盟國家學員的培訓需求;實地考察和調研等未能充分設計標準化內容,造成部分培訓活動流于形式;對培訓學員的知識水平等評估不夠等。
3.2 培訓體系還不健全
標準化培訓工作是一項專業的系統性工程,不僅涉及培訓主題和內容、專家、學員等常見內容,還包括多語種培訓課程建設、生活服務、安全保障、培訓反饋等方面,其中多語種培訓課程建設是關鍵和核心。例如:部分培訓活動對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學員的可接受程度把握不準,造成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3.3 培訓效果還不夠優
主要原因來自三方面,主辦方未能做好培訓內容需求設計,課堂教學與調研或實際操作有一定脫節;部分課程多采用中文和外語交傳方式[5],或者英文字幕式來講授;學員中文或英文水平不高,無法全部理解培訓內容;培訓互動時間少或沒有互動;實踐操作內容沒有提前進行預演操作,實踐操作時長偏短,且是部分學員代表參加實踐;線上培訓卡頓、交流反饋不暢等影響培訓質量和效果。
3.4 線上培訓準備還不充分
線上培訓有其網絡化的特點,部分線上培訓未能充分考慮網絡、設備通暢,及學員時差、觀看方式差異、培訓語言等影響,沒有針對直播方式培訓易造成網絡卡頓、沒有聲音等問題的有效備份解決方案。
3.5 培訓反饋機制還有待完善
主要是培訓活動的前、中、后反饋機制不健全,反饋方式單一;紙質問卷缺漏、線上問卷未按時提交,以及問卷設計簡單,無法得到有效實用反饋;培訓教師與學員互動交流不夠等。
4 思考和建議
4.1 強化培訓統籌協調
4.1.1 加強培訓需求調研
做好標準化培訓的策劃、協調,制定詳細的培訓方案并統籌推進,盡早按方案開展標準化培訓的需求調研,初步征集培訓學員并了解其具體培訓需求,盡早確定培訓主題和具體內容。
4.1.2 加強人文關懷
東盟國家學員來到中國參加“請進來”的培訓活動,屬于人生地不熟的狀況,在飲食生活等各方面需要適應。培訓組織方應在制定活動方案時充分考慮學員出入境手續辦理、食宿安排、交通票訂購、宗教習俗等方面的情況,給予高度的關注,積極協調有關方面給予有效解決。結合學員語言水平等情況,安排與活動相匹配的翻譯人員,充分保障交流、參加各種活動的便利性。
4.2 建立健全培訓體系
4.2.1 構建實施培訓標準體系
梳理標準化培訓涉及的環節和要素,構建形成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全鏈條標準化培訓標準體系,重點包括外事對接、培訓策劃、培訓課程、培訓教師、生活服務、安全保障、培訓反饋、基礎設施保障等,逐步健全并形成內部約束標準。
4.2.2 建立完善國內外培訓專家庫
培養一支自身所需的標準化培訓專家隊伍。廣泛征集和篩選國內具有豐富標準化經驗、外語水平好、專業技術較強等專家,并邀請東盟國家、國際組織等專家學者,加入標準化培訓專家庫。根據培訓主題和內容增補、調整相關領域專家,使專家庫常用常新。
4.2.3 打造標準化培訓品牌課程
發揮各地各部門專業技術特色和國內外高等、高職院校等作用,梳理國內面向東盟開展標準化培訓課程內容,結合標準化培訓所需的公共內容,構建標準化培訓資源包,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公共品牌課程或特色課程,探索建設雙語課程,或針對固定培訓的內容,開發老撾等國家小語種版本的專門課程。發揮區位優勢,充分利用旅游等人才教育培訓基地[7]作用,廣西可以開發面向東盟的旅游、農業種植、鐵路、物流、交通等標準化課程。
4.2.4 創新培訓方式和模式
以最優的培訓效果為目標,發揮現代科技力量作用,創新組合多種培訓方式,開展國內外校企合作培訓、技術研討、經驗沙龍、AI輔助培訓、頭腦風暴等,以及復合傳統加現代的培訓方式,構建以標準化為核心的“1+N”培訓模式(1代表標準化,N代表不同領域下最適合的標準化培訓方式),滿足學員多樣化需求,提升培訓效果。
4.2.5 開發標準化培訓通用簡明教材
結合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重點領域,聯合各相關行業部門、組織、企業等,共同開發面向東盟國家標準化培訓的通用培訓簡明教材。根據不同領域的培訓內容和學員需求,構建能組合的模塊化課程庫,加強標準化培訓的“云課程”建設。
4.3 提升培訓質量和效果
4.3.1 精心挑選專業培訓教師
篩選懂技術、懂標準、懂外語的教師擔任培訓班的授課教師,特別是篩選精通學員國家語言的復合型培訓教師。
4.3.2 強化全員實戰操作
全部學員都應全程參與各項培訓活動,特別是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機械操作等動手能力強的實踐活動,加強模擬操作或真實場景操作,鍛煉培養能進行實戰操作的學員,提升培訓的真實效果。
4.3.3 加強培訓期間交流互動
預留一定時間與學員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學員是否理解到位,活躍課堂或實踐氣氛,解答學員有關疑問,同時對學員回答內容進行點評,適時給予積極評價。
4.3.4 邀請雙方主管部門代表出席
具體專業領域的標準化培訓活動既涉及標準化部門,也涉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可根據活動方案的策劃和安排,適時邀請中國與東盟雙邊的標準化、具體行業主管部門、標準化技術組織等代表出席培訓活動開幕式和閉幕式,既體現雙方對活動的重視程度,也是對學員的一種支持和鼓勵。
4.4 提高線上培訓軟硬件保障水平
做好線上培訓軟硬件配備、承壓測試等基礎工作,保障設備可用好用,制定遇到問題時的有效替代解決方案。專業培訓機構應長期租用線上培訓資源設備,或規劃搭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培訓設施,包括培訓教室、直播間等,以及申請租用國外虛擬專用服務器等,保障國外學員線上觀看質量。
4.5 建立培訓雙向反饋機制
建立培訓活動前中后的培訓雙向反饋機制,了解當前和培訓后的培訓需求,了解學員對課程設計、內容等滿意程度以及對培訓內容掌握情況,收集學員對培訓的意見建議等。同時,培訓過程中或結束時,邀請學員對培訓活動進行發言評價,組織方應給予解答或回應,關注存在問題是否得到妥善解決。通過雙向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員學習和生活等各種狀況,便于早發現、早處理。
4.6 深化標準化交流合作
標準化培訓作為標準化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深化后續標準化交流合作是標準化培訓的延伸。一場標準化培訓活動的結束,代表著新交流合作的開始,國內相關方要挖掘培訓后雙方或多方將來可能開展合作的事項或領域,這種合作包含但不限于標準化領域的合作,也可以是產品、技術和服務等領域的合作。因此,建議國內相關方建立健全培訓后學員的定期隨訪機制,包括郵件、電話、網絡問卷、通訊軟件等方式,以及出訪學員所在國家時抽出時間或特別安排與學員進行座談交流,了解其他標準化培訓需求、工作情況、工作需要標準化解決的問題等,關心學員后續工作和生活情況,探尋與學員所在單位等開展合作可能性。
5 結 語
隨著RC E P全面實施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3.0版,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投資將持續繁榮發展,包括標準化培訓等在內的人文交流也將日益密切。未來,中國和東盟應繼續發揮標準化培訓作為開展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作用,共同培養復合型標準化人才,不斷增進雙方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雙方標準化經驗互學互鑒,為發展互利共贏的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商務部: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 EB/OL].(2024-09-12)[2024-09-20].http://www.gx.chinanews.com.cn/video/2024-09-12/detail-ihefzema7902551.shtml.
[2]圍繞“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等要求,開展中國—東盟標準化合作交流 廣西推進知識產權和標準制度型開放取得重要成效[EB/OL].(2023-09-13)[2024-09-20].http://www.gxzf.gov.cn/html/gxyw/t17135367.shtml.
[3]東盟國家標準化合作交流中心揭牌 建設中國—東盟標準化信息渠道[ EB/OL].(2 0 23 - 0 9-17 ) [2 0 2 4 -0 9 -2 0] . ht t p s: //news . cn r.cn /n a t ive /gd / 2 0 2 3 0 917/t20230917_526423062.shtml.
[4]東盟國家旅游創新發展研修班成功舉辦[EB/OL].(2023-11-17)[2024-09-20].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zx/zsdw/zywhglgbxy/202311/t20231117_949762.html.
[5]牛盾.中國—東盟的農業合作(上)[ J ] . 農村工作通訊.2024(9):38-40.
[6]李珊.對東盟青年干部培訓的幾點思考——以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的教學改革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3):32-35.
[7]黃麗春,張素梅.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培訓模式研究[J].度假旅游.2018(4):57-59.
作者簡介
王全永,碩士,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東盟標準化研究工作。
李佩儀,碩士,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東盟標準化研究工作。
楊霞,本科,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東盟標準化研究工作。
李文妍,通信作者,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東盟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