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以來,中國軍旅美術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展現出嶄新的面貌與活力。李翔作為軍旅美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創作不僅深刻反映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更在藝術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展現出軍旅美術的開放與包容。他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畫筆捕捉官兵風采,傳遞時代精神。在創作中,李翔注重藝術性與感染力的統一,力求通過真誠的情感表達和精湛的藝術手法,創作出既有時代氣息又具獨特魅力的作品。本期“對話”專欄,我們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翔分享其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中國美術報: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您認為新時代中國軍旅美術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和面貌?
李翔:近年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果,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軍旅美術創作呈現出許多新變化。首先,從內容上看,題材更加豐富多樣。藝術家們敏銳地用手中的畫筆盡情描繪軍隊發展與建設的新成就,反映部隊官兵聚焦備戰的新風貌。其次,藝術表現形式更加新穎。一些作品在材料的應用和風格建構方面,拓展了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再次,時代氣息濃厚。裝置藝術、影像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美術新樣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軍美展中,體現了軍旅美術創作的開放與包容,從視覺感受與精神感染兩個層面賦予軍旅美術作品獨特的文化品格和藝術魅力。
中國美術報:作為一位美術工作者,您是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融入自己的創作和實踐中的?在您的藝術道路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您帶來了哪些啟示和改變?
李翔:美術創作要遵循藝術規律,把理念和價值觀念融匯在藝術語言、藝術情感中,融匯在對藝術形象的塑造中,以巧妙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去體現時代精神內涵。藝術強調個性,更強調質量。藝術的起點是真誠,對自己內心的真誠、對社會的真誠。有了真誠,還要遵循藝術創造的規律,這樣的探索與創新才會有意義。
我們一定要鑄牢打造精品的意識,堅持守正創新。這些年,創新的意識始終貫穿于我的創作歷程。在山水畫創作中,我對藝與心的關系做了進一步探索,在寫生的基礎上盡情抒寫自己的感受,通過美的提煉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形式上,我借鑒中外藝術優長,既注重筆墨的書寫性,于線條的豐富變化中抒發情感;又憑借色彩的變化,豐富畫面藝術表現力,力求展現具有時代氣息的山水意蘊和詩情畫意。
中國美術報:您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您的創作中,是如何體現這一理念的?
李翔:藝術創作源于生活,來自人民。我們體驗生活要真正到基層去,到老百姓中間,到山間田野大自然之中。要反映人民心聲,為人民抒懷。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有溫度、有感染力、打動人的作品。
深入生活,旨在將真情實感融入創作。真情實感源自內心的真誠,即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的真誠。在創作中,我一直葆有這份真誠。從1999年創作中國畫《畫兵》開始,我從未中斷過下部隊寫生。無論是在邊防海島,還是在戈壁荒漠,我始終用眼、用心、用情,觀察官兵的精神風貌,體悟他們的內心世界,捕捉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間。我集中創作了《南沙天浴》《南海·南海》《高原鷹》《訓練日志》等一批反映軍營生活的中國畫作品,通過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表現中國軍人的精氣神。
我的作品大多數是農民、工人、戰士、市民,我始終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在創作中,我淡化了人物形象中理想化的成分,而追求更為客觀的真實性。這真實來自具體的現實生活,它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像早期的《三十里堡背柴人》和《父老鄉親》,畫中的人物真實而有個性。《父老鄉親》描繪的是陜北農民趕集歸來的場景,每個人的神情都有細微的差別,畫面構圖如一塊堅實的石頭,人物似浮雕呈現于上,充滿陽光和生氣。在《一個階層的分析》中,我描繪出這些勞動了一輩子的普通人,勞動和艱苦生活經歷在他們臉上、手上和體形上留下的深刻印跡。畫面在構圖上,則具有超現實的意味。
總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僅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深刻的作品內涵,還促進了我的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表達。我堅信,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創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我將繼續堅持這一理念,為人民、為生活而創作。
中國美術報:作為一位“筆墨當隨時代”的參與者、實踐者,近年來,您參與了一系列主題性美術創作,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背后的故事?
李翔:近年來,我參與了國家一系列主題性美術創作評審工作,自己也參與創作了一些作品,對此深有體會。我和學生用了六年時間創作出五幅不同視角、不同方位展現港珠澳大橋風采的中國畫。即《龍騰香港灣》《大灣騰龍》《大灣騰巨龍》《龍騰大灣》《碧海長虹》。201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我們創作了《龍騰香港灣》(《香港回歸二十年發展成就巨大》)。近景以港珠澳大橋為主體,兼工帶寫,畫面由青綠色向藍灰色縱向過渡,體現出遠近景之不同。自然山水與人文建筑交相輝映、和諧共存。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帶領團隊創作了中國畫《龍騰大灣》。為表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盛景,我們用“城市山水畫”的形式,通過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相結合的構圖方法,將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座城市的風光,用港珠澳大橋連接起來,化成一幅恢宏大氣的“全景圖”,詩意地表現“龍騰大灣”的時代意義。這幅作品借鑒了古代壁畫的藝術手法,用傳統瀝粉技法增強線條的立體感。作品以色塊變化、筆墨轉化和構成元素來布置畫面,讓傳統青綠山水在對時代新貌的表達中,重新綻放迷人光彩。
創作《大灣騰巨龍》時,為了重點突出港珠澳大橋,我們用了版畫的效果,兩側都是建設的場景。我們由小草圖到大稿子,將大灣區和五個城市(廣州、香港、澳門、珠海、深圳)都在一個畫面中呈現出來。這種跨越時空的表現手法,使我的作品有了整體性和深度的表達。
《碧海長虹》是我最滿意的一幅作品,也是我心象的呈現。畫作高8米、長13米,大氣磅礴。我將大橋的各角度在心中合并成心象,在畫面中表現出來。冉冉升起的旭日顏色暈染得有虛有實,體現出新時代大灣區的發展。
總之,這五幅同一題材的作品是用傳統筆墨勾勒現代繁榮,以中國山水畫創作手法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并通過創新使用特殊的繪畫材質增強畫作的藝術性,實現了工筆與寫意、古代與現代的和諧統一。
中國美術報:近年來,許多畫家積極投身主題性創作,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李翔:近些年,我時時在思考如何將我所熟悉的內容和技法,在筆墨層面和思想層面,轉化為我要表現的作品。在主題性繪畫創作中,從選材、構思、構圖到繪制,要根據畫家自身的特點和能力以及畫種的特征和表現力去選擇,這種選擇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關鍵。同時,不要只注重主題性創作的嚴謹,而忽視了作品的輕松自如,要善于調整好自己的創作心態,努力將自身的實力和水準發揮出來。
我在創作《畫兵》這幅作品時,一開始想出新,打算用國畫的手段來營造一種輝煌的畫面效果。于是在畫完素描草圖后,我試圖通過多種色彩的反復罩染來達到我理想中的效果,但畫面越細膩越缺乏力度,丟失了自己的面貌。于是我決定從頭再來,把我在小品中積累的成功技法運用到創作中去。我以單純的赭墨為基調,采用沒骨法、彩墨濕畫法等技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整體效果。及時調整,不僅使我找到了具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而且創作心態也隨之放松,近20個人物形象處理得輕松自如,還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因此,我深刻體會到,在進行主題性繪畫創作中,一定要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把在日常小品畫中摸索與積累的經驗應用起來。在處理主題性繪畫與小品創作的關系時,要不斷調整、不斷校正,使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達到小品畫與主題性創作的高度統一,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通過六年時間創作五張同一題材的港珠澳大橋,說明對一個題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很重要,要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去創作一個題材。以此,在創作中通過對筆墨的綜合運用和思想的轉化,將我們所熟悉的內容轉化為具有深刻內涵的當代作品。
中國美術報:對于未來,您有什么創作計劃或規劃?
李翔:真誠是起點,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這也是我藝術上苦苦探尋的動力。未來,中國的繪畫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發展。我們要用中國的繪畫材料,表現中國題材,體現中國精神的造型高峰。因此,在以后的創作中,我會堅持深入生活,去感受、去體驗、去挖掘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瞬間。我也將繼續探索新的表現形式與手法,不斷創新自己的藝術作品,不斷錘煉藝術修為。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創作具有新時代面貌、新時代精神的作品,力爭把最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民。